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活在山里 » 第五十三章 人性

第五十三章 人性

    我们苟活于世,有些话不好讲,有些事不能做,这就是现实。

    像办公室兰姐那样的人,不遇到还是遇到,而且几乎每换一个地方,就会碰到个把她那样的人。

    其实有时,跟资深人士一比,她还是小乌见大乌而已。老话说的好,“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真正明面上跟你对着干的人,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平时对你笑脸相迎,老好人一个,背地里,却干着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很多人,在这个社会上都在追求着利益的最大化,于是出现了很多网络上热点的事件。人性往往是多变的,给你一定的环境,一定的外在条件,你的心境和思维也会随之而改变。但无论如何变化,做为人的最基本的底线是不能变的。比如善良,为人的根本。“人之初性本善”,善良可以为人之安生立命之基。善良,可以阻止我们为恶,在我们人生的偏离轨道的时候,提醒和纠正我们走回正道。

    那日,一切都变得暗淡,内心如死灰一样,苦涩而毫无生机。但身上的责任告诉自己,还是得把那份哀伤放在心底。

    我们开着车,去看那条产业路。在最偏远的山里,总想有一条能够通往外面的路。总想如何改变落后的现状,改变贫苦的命运。

    这条路是山外人的终点,却是山里人的起点。

    在城里,我们见到得都是平坦整洁的大道。而在山里,这样一条山路,劈山而建,上面是随时都有山石滚落的悬崖,下面是万丈山崖。开路时,一不小心,有些地方工人就会连同钩机一起跌落。

    山路海拔慢慢爬升,植被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从常绿阔叶林,变成了矮株的灌木林,再到一整片一整片的小颗竹林。

    山里不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天空也变得更干净。接近冬日里的天气,变得干燥而清明。路上,有几段是很深的泥巴路,山里的老爷越野车是见过世面的,只要是碰到这种地方,是千万不能松油门的,这个时候是一定要踩足油门,握好方向盘。

    路的尽头,还没有连通山里,由于经费有限,开通的路段有十几公里。接通山里还差6公里。尽头的景色是一个一个高远的山包,山谷那丢弃很多年的荒田,已长满了野草,久不见人为的活动,便尽头更显凄凉。

    但路总给人希望,了解了情况后,我们就退回修路方搭建的简易棚里面吃午餐。

    棚里一个30多岁的男人正在忙着砍鸡肉,棚用水泥砖建的,旁边是成片成片的砂糖桔果子。近几年,周边几个县都在大力发展这种水果,周边的农户在这里搭建了这个棚,工人修路,就把这个棚租了下来,作为平时食宿的地方。

    煮饭的高压锅已煮好饭,丢弃在泥巴的地面上,已炒好几碟菜摆在一块工地用的压缩板上,板上布满了不太干净的东西。吃饭用的是一次性的饭筷。有几张矮的塑料板凳。

    房间的一边是炒菜做饭的炊具,其他地方则堆满了柴油桶或一些其他机械设备。

    简易棚就在公路的旁边,在路的另一侧,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厕所。所幸的是这个厕所有自来水和便盆,可是方便的时候,那个门口却是手工搬动的,而且私秘性不太好,从外面的一些角度,可以看见里面,可是在这山里,有时候却顾不了那么多了。幸好在这乡下摸爬滚打的十几年,我已经从那个讲话都会脸红的小姑娘成长了一个风清云淡的中年妇女。但放心,基础的礼仪还是懂得,但条件受限,挣扎着活下来不易。

    简单的午餐之后,我们跟村里的党总支部书记经过近2个小时的山路,又开车来到这条联接的山的起点。

    车只能开到山脚,要看到山里还想要开得6公里,需要爬一段山路。这个时候的山里,矮竹林开始长竹笋了。本地人叫这小甜笋,杀只鸡,将这些小甜笋放在开水里面滚烫一下,再放进鸡汤里面,特别的鲜美。

    吃这样的竹笋,是需要仪式感的。一位本地的老干部,开始给我做起了介绍。他说,这样的竹笋只有这个地方才有。每年采摘的时间在20天左右,采摘回来的鲜竹笋2元多一斤,这个山里的百姓每到这个季节,每家每户都有上万元的纯收入。但问题就是卡在交通不便上,百姓需要肩挑背驮将笋从山里背出来。如果现在这条产业路修好了,能更方便群众搞生产生活,增加收入。吃竹笋的时候,要从笋尖开始吃,一路吃下来,才有满足感。后来,我在这个地方工作了6年,发现,确实是这样吃个笋更有仪式感。

    我们一行人,开始从山脚步行。一路上,植被保存得更加好,一些小路,有明显人为活动的痕迹。甚至越往山里走,我们还看到了青石板和石屋的残垣断壁。同行的老党(村党总支部书记)给我们介绍,其实以前的老辈是住在这里的,那些石屋是养牛的牛圈。人居住的泥屋都已经全部倒塌了。以前居住在这里的祖辈们讲,山里有很多的山猪,经常会毁坏百姓种的农作物。

    我们继续往山里走,看到了整片的野山杨梅树,山杨梅比种植的杨梅要小一些,成熟时候呈粉红色,比较酸,本地人喜欢用这样的杨梅加冰糖泡酒,我喝过这样的杨梅酒,胃很容易泛酸。

    快要走到终点的时候,就是成片的高山牧场。明明我们在山的那头的时候,还是艳阳高照,可来到这座山的时候,却是雾雨蒙蒙。那些经历了风霜的高山牧草,已成枯黄色,耷拉在那一个一个山包山,显得凄凉而颓废。此时的天空已下起了毛毛细雨,山顶上有一些倒塌的测风钢架。老党说,之前他们想在这里建风力发电站,特意在这里建了这个测风塔,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实施。

    这边风景独好,萧寂而又落寞。

    我们在这上面呆了一会,就下乡了。

    一天的看山路行程,让人很是困乏。老党邀我们进村子里面吃完夜再回去。

    在基层工作,经常要变得随合才行,否则,你有时都有些难以解决吃饭问题。

    山里的人总是很热情,有一个干部来,有时村上所有的男人都会围过来,而且他们还特别喜欢自家酿的米二。我不害怕下村做农村工作,却经常害怕山里人热情的米二。可遇到山里热情好客的老乡,有时也有身不由已的时刻,不过时常,他们也会理解我这个山外来的中年妇女。

    活在山里,善良如他们。

    人性在这山里汉子们的身上,憨厚而纯朴。可也正应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活在山里,唯愿百姓,有一条好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