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东周五百年 » 303. 范睢功成身退

303. 范睢功成身退

    蔡泽就这样穿着一身布衣,脚上穿着草鞋,前去丞相府。范睢高坐堂上,神态倨傲。蔡泽谒见,长作一揖却并不跪拜。

    范睢也不让人给他赐座,厉声责问道:“外边传言说你想取代我为秦相是吗?”

    “正是我!”

    “你有什么本事,可以夺了我的爵位?”

    “哎呀!您的见识何以如此浅薄?正如四时交替一般,所谓功成者退,将来者进,如今正是您功成身退之时啊!”

    “我自己不退,谁能逼我退位?”

    “有人生来百体坚强,手脚灵活,聪明智慧,能布施道德学说于天下。这样的人岂不就是大家所敬仰的豪杰贤士吗?”

    “当然是的。”

    “大丈夫既然已得志于天下,就该安享余寿,终其天年。将簪缨世禄传于子孙,世代相替,与天地相始终,难道这不就是天下人最想要的善始善终吗?”

    “是的。”范睢说。

    “秦国的商君,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都是功成名就而自己却不得善终,您也想像他们一样吗?”

    范睢已经有点明白了,他想:这个人谈及利害关系,步步为营,若是我说不想,就堕入他的圈套中了。

    于是,他故作轻松地应道:“有什么不可以的。公孙鞅得孝公重用,大公无私,修法治国,为秦国拓地千里;吴起侍奉楚悼王,废黜贵族特权以养战士,南平吴越,北拒三晋;大夫文种辅佐越王,将弱小的越国转弱为强,直到吞并了强大的吴国,为越王报了当年会稽之仇。他们虽然不得好死,但大丈夫杀身成仁,视死如归,功在当世,名垂青史。能如他们一般,我所愿也。”

    此时的范睢虽然嘴硬,但身体却坐不安稳了,直起来听蔡泽怎么讲。

    蔡泽对曰:“主圣臣贤自然是国家之福,父慈子孝亦是一家之福。身为人子,哪个不愿得一慈父?作为贤臣,谁不愿得明君而事?比干尽忠而殷商灭亡,晋世子申生仁孝却难阻骊姬之乱,他们都身死了,可对于君父来说,又有何益处?因为商纣与晋献公二人既非明君亦非慈父。

    商君,吴起,大夫文种都不幸而死,难道他们都是自己求死来博取身后之名吗?比干剖心而微子离去,召忽被杀而管仲独生,难道微子与管仲的名声在比干与召忽之下吗?大丈夫处世,能身名保全的是上策;名声传世而身死的,是中策;名声遭辱而性命苟全的,是下策。”

    这一通话说得范睢心中痛快,仿佛一块石头被搬开了,他立刻离席,移步下堂,口中称道:“好啊!”

    蔡泽又说:“您想想商君,吴起与大夫文种杀身成仁,能与闳夭侍奉文王,周公辅佐成王相比么?”

    “商君等人自是不如。”

    “如今大王在信任忠良,厚待故旧方面,与秦孝公和楚悼王相比如何?”

    范睢沉吟片刻,答道:“这个尚未可知啊!”

    “那么您自己思量一番,您为秦国立下的功劳,贡献的谋略,能与商君,吴起,文种相比吗?”

    “我自是不如。”

    “如今大王对您的信任,比不上秦孝公对商君,楚悼王之于吴起,越王勾践之于文种;而您的功绩,却又不如这三位。可是您的爵禄可是太过于贵盛了,家中积聚的财富远超这三位。这样的情形,难道不该想想如何激流勇退,以求自保?商君,吴起,文种尚且不能免祸,何况是您呢?

    翠鸟,犀象本不该被猎杀的,之所以会身死,还不是因为被诱饵迷惑的缘故。苏秦与智伯的才干难道不能自保吗?之所以身死,还不是一个‘贪’字惹的祸?您不过一介草莽匹夫,能得秦王知遇之恩,位登国相,富贵已极,如今旧仇已报,恩义已酬。若还是贪恋权位,只知进不知退,恐怕苏秦与智伯之祸,就在眼前了。

    正所谓‘日中必移,月满必亏’,您何不此时缴归相印,推荐贤才以自代?这样被您推荐上的人自会感恩于您,您名为辞荣,实则卸担。此后可逍遥于山水之间,而子孙可世代袭爵应侯,岂不是好?”

    范睢听得频频点头,不胜感激:“先生果然是雄辩有智,范睢敢不受教?”

    他连连请蔡泽上座,待以贵客之礼,再三请他留在家中,日日设酒食款待。

    次日上朝,范睢向秦昭襄王推荐道:“近日有位新从山东来的宾客名叫蔡泽,此人有王霸之才,通时机变,足堪秦国大政。臣这一辈子见过的人虽多,却没有一个能与蔡泽相提并论的,便是臣自己也是万不能及的。所以臣不敢耽误,谨向大王推荐此人。”

    秦王于便殿召见蔡泽,问他兼并六国的方略。蔡泽胸有成竹,条分缕析,十分称秦王的心意,当日便拜为客卿。范睢自此称病不出,交还相印,昭襄王自是不准的。奈何范睢心意已决,秦王只得拜蔡泽为相国,以取代范睢,封为刚成君。范睢返归自己的封邑应,老死在那里,算是得了个善终。

    《道德经》有云: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还自遗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在蔡泽的点拨下,范睢能舍弃眼前的富贵尊荣,保得身后的安稳,求得一个善始善终,也不失为智者。可惜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如此通透的,富贵如手中沙,你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等到日暮途穷之时,才陡然惊觉,身后已无退路,可就为时已晚了。这话,商鞅不明白,李斯也不明白,枉为智士,叹奈何哉!

    蔡泽代为秦相之时,已是秦昭襄王即位的第五十六个年头了。当年,鼎鼎大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的平原君赵胜病逝了,赵孝成王请廉颇代为赵国丞相,封为信平君。

    这么大的事,列国当然都得遣使来吊丧不是吗?作为赵国近邻的燕国自然也是要派人来的。可惜,这位燕使不仅没能加强燕赵两国的关系,反而挑起一场争端。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