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修仙漫游指南 » 第三章 一介修道之士

第三章 一介修道之士

    昏迷中的陈玄柯,自然感受不到外界发生了什么,丧失了知觉,元神也陷入了短暂的沉寂。

    也不知道正是因为他一番打斗下来,心疾再度发作,差点夺了他的性命。

    幸好绛宫心口早有一道先天一炁镇压,此刻正缓缓运转,疏解着心脏的血淤。

    在杳杳冥冥之中,他仿佛做了一场陷进了今生与前世的大梦。

    从呱呱坠地到慈幼院中长大,用功学习到县试题名,再到最后黑暗中的死亡,归于寂静中的一小团白光。

    我是谁?我不是“我”吗?

    不......不,我是“我”,今生是我,前世也是我!

    “未得玉液饮刀圭,暂居流云攒风雷。何时得遂烟霞愿,玉京月明醮星辉。”

    昔日得到法诀时,作下的诗浮现脑海。

    我,陈玄柯,一介修道之士。

    前世浓烈且坚毅的记忆如一团五彩神光,在一团小小的白光回归后,缓缓展开。

    前世。

    陈玄柯作为一名心理学者,就像其他心理学从业人员,为了“恰饭”,学了些星座、手相、算命一样。

    他也有一门“手艺”——丹道。

    想起前世求道之旅,可谓艰难:

    前世蓝星,灵机不显,别说大道了,连真法都是万中无一,藏于书山字海之下无处可寻。

    又有人心复杂,什么派什么道的“大师”们喧嚣于上,开班收徒,攫取名利,无恶不作。

    自从他萌生修仙之志后,遍览道藏,四处访寻名山隐胜,寻求明师益友,可谓是历经千辛万苦。

    更遑论茫茫沙海之中寻零星几点真金,需得眼力与见识方可于诸多前人虚构编造的伪法中取得妙法真经。

    道藏中多少丹经气法谈玄论道,如僧繇画龙,东露一爪,西露一鳞,不能于一篇中尽露全相。

    修道之士须得博览群籍,于每一书之中辨别真伪,撷取精英,融会贯通,方可窥其门径。

    然如《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等古仙前哲所著丹经,虽字字珠玑,但其所用诸多隐喻暗语:铅汞、龙虎、乌兔、龟蛇婴儿、姹女等等,使得后之学者如坠雾中,无所适从。

    其中唯《乐育堂语录》与《伍柳仙宗》言语晓畅,实为初学入门之蹊径。

    数载志心苦读道藏丹经,于其中终究悟得些许修道次第、隐语譬喻。

    庆幸的是,又花费数载入得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访过无数隐修高人、玄门羽士。

    终于在某穷乡僻壤市集收购的一古丹书觅得真法踪迹。

    一开始他并未并未太过重视,毕竟道经千千万,适合你的才是南波万。读过后才发觉此书说理晓畅,体系完备,而且与其他已验证的丹经相互印证,这让他稍微有些惊讶。

    然而虽是真法却缺少火候口诀。

    内丹有三要:炉鼎、火候、药物。

    火候即每一境界下手兴功时意识元神与内外呼吸等的运用程度,就像烧火煲汤,有文火武火。

    要知道自古丹道口诀都是师徒口耳相传,不著于文的。

    所谓:

    “圣人传药不传火,从来火候少人知。”——《还丹复命篇》

    “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悟真篇》

    丹道重师承,没有明师于修炼关键处指点火候,除非天纵之才,或真仙转世,否则极易走火入魔,步入歧途。

    “仙学巨子”陈撄宁将世间丹道分三元,分别为天元神丹、地元灵丹、人元大丹。

    言现今传世的大多为人元丹法,这又是一家之言了。

    人元丹法又离不开“阴阳”二字,细分为自身阴阳、虚空阴阳与同类阴阳三家。

    这三家人元丹法又衍生出四派,统称“三家四派”。

    至于地元灵丹。陈撄宁曾于民国时期开炉炼丹,耗费十数载欲炼“地元灵丹”。

    虽终因日寇不得而终,但据其所言大有所得,初步验证了古仙所言并非虚言。

    天元神丹则为神仙亲授或祖师“神传”。

    世俗只知有其名,如《许真君石函记》、《铜符铁券》等。

    而比较公认的说法则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反虚三个大步骤,即天仙正法之三成全法。

    虽说丹道性命双修,但却对于心性要求极高,其修法可以说是仙法,真可直通仙道。

    丹书名为:《先天抱阳隐仙丹诀》

    六个篆字直入眼前,手中满是古书厚厚的质感。

    自从得此丹诀之后,他日夜钻研琢磨,与现世中所得的丹书道藏相互印证下,这是一门真法无疑。

    在仔细问询卖家之下,此书据说是村民进山采药从山中某个山洞发现的。

    他听闻又花大价钱让村民带他前往山洞处,准备妥当后次日凌晨便入山。

    两三个时辰过去,正烈日当头,晒得陈玄柯的背火辣辣地疼。

    问过领路的村民还有多远,却也才行得一半路程。

    正午太热,便吃着所带干粮休息片刻等日头下去。

    山色秀丽,清静幽深;山路崎岖,地势参差,有的地方甚至无路可走,只得斩木劈草硬生生清出一条路来。

    一路披荆斩棘紧赶慢赶,爬过不少岩壁陡崖,跨过不知数的山涧小溪,穿过层叠疏密林间,直到日头斜斜西落,终于瞧见一个洞口豁然远远地开在崖壁之上。

    “总算到了。”

    陈玄柯抹了把额头的汗水,露出欣喜的表情。

    在村民的带领之下,又花费一番功夫爬上崖壁。

    洞口草木蒙络,竟是有不少珍稀草药生长,上方崖壁刻着依稀可辨的四个古篆字:抱阳洞天。

    陈玄柯小心扒开洞前一人多高的杂草,往里望去,只觉幽深通玄,微有寒气溢出,深处隐隐有光亮透出。

    领路的村民要留在洞口采摘草药,说下山卖个好价钱,无奈陈玄柯只得自行探身入洞。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洞顶透过一簇阳光将洞内照的通明。

    一眼望去,山洞简陋地只见石床、石枕、石桌各一,以及一面隐约刻有字样切削过的石壁。

    在检查各处并无奇异后,他便径直来到石壁前。

    石壁粗粝坚硬却勾划着几行仙露明珠般的大字,如同大笔在纸上洒意挥墨写就。

    他怔怔地盯着石壁上镌刻的口诀钩玄,摩挲着凹凸起伏的刻划,一字一顿,口中喃喃道:

    “收真一,天元立现,查二仪,龙虎野战,列三才,天人合一,分四象,采药火候,别五行,

    定六气,聚七宝,序八卦,行九州。五行颠倒,气传于母而液行夫妇也”

    他眼中满是惊讶,露出一脸不可置信的神色。

    片刻后仰天大笑,笑出了眼泪。

    “哈哈哈哈哈...这竟是真传口诀...”

    “刮开尘垢肯豁出,长啸一声归去来。”

    “年来都被红尘缚,忽然也解到蓬莱。”

    终是苦心人天不负!

    如今数载求道,忽而机缘已至也!

    自从得真法回来之后,陈玄柯立刻宣布闭关苦心钻研道法,志心修炼。

    他坐于静室。

    手中翻动的正是《先天抱阳隐仙丹诀》。

    此书应当属于天元丹法。

    它将丹道境界划分为后天、先天、筑基、结丹、练己(玉液还丹)、还丹(金液还丹)、阴神(温养)、阳神(脱胎)八者。

    从修行方式而言,又分为性功和命功,所谓“性命双修”。

    后天之境,以精气神达到圆满为目的,静功打坐以清心养性,动功如熊伸鸟经、五禽气功以锻炼精气。这个过程也称“百日筑基”,待达到身体的最佳状态后,便可开始尝试求得玄关一窍突破先天。

    先天之境,乃是在“前念将去,后念未续之时;当下即是,转瞬即非之觉”的玄关一窍中以神、气二物合于玄窍之子气感召母气,求得一缕先天一炁,有此气也,便是先天。此后静定纯熟,求玄关便得玄关。

    筑基之境,与后天“百日筑基”不同。

    要达此境可分而为三步,合则实为一步:分是精气神三者的先天,合则只需一个静字,便可无为而为。

    静定之下,神、气于玄窍中渐渐打成一片,反应发生神妙的变化,渐渐复返先天;而先天一炁行周天,沿任督二脉转河车,日渐温养肉身精气,使身体也复返先天纯阳之体。待到精气神俱是先天,到此齿落重生、发白转黑,百疾俱销为验,长生久视,可谓人仙。可以说先天是得先天一炁,而筑基则是复返先天之体。

    结丹,又称结金丹,根据结丹的品质可分为三元九品。

    三元:天元神丹、地元灵丹、人元大丹

    九品:【仙品】【上上品】【上品】【中上品】【中品】【中下品】【下品】【下下品】【不入品】

    练己,又称玉液还丹,乃是修炼元神,以使模糊的灵识蜕变形成向外可察环境,向内可內视的神识,且此神识一备,修士便有“心血来潮”之预兆,练己即练心修性,可初具神通,修炼至高深,脑后渐生五色毫光,邪崇不侵。

    后之境界暂不赘述。

    人的修道禀赋是有差异的,即是所谓根器,根器粗分为上中下三等,故而也有不同的法门。

    然而丹道法门对于根器的要求也很奇怪,可能是对于心性的要求太高,所以上智与下愚更容易修行,反而是中人之姿很少有能够所成就的。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他默念着清静经,凝神片刻后微微吐息,依照法门默然下炤丹田气海,心很快便安静下来。

    许是此门真法与他的根器相契合的缘故罢。

    目垂帘,舌顶颚,静数息,心猿降,意马歇,呼吸断,胎息行,久温养。

    只觉有一气于周身毛窍间、于肌腹之间鼓动,外接天根,内接地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渐而心息相依,神气相合。

    陈玄柯感觉回到了母亲体内的婴儿状态,全身被温暖的羊水包裹着,仿佛下一刻就要睡去,却又有一灵独运。

    忘了所有的机巧点染,也忘了此前所要达成的目的、为何人、在何地......

    正如庄子所言物我两忘之境界:“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所谓“山中无岁月”,见元神、入玄关、招摄先天一炁,一路势如破竹,然而始终于筑基一境门外徘徊。

    “了命未能先了性”。

    无奈之下,他也只能先转而单独修炼性功,直将元神打磨的如同水晶塔子一般澄澈。

    匆匆十年倏忽已过。

    在真法与实修经验的相互印证之下,他很快又从道藏中去芜存菁,发掘整理出多篇丹诀法术,虽说大都是中下乘,但也很不错了。

    命功依旧卡在了先天,却单单将性功修炼得踏进了练己门槛。

    可惜的是这个世界没有灵机(灵气),肉身无法从后天阴阳彻返先天阴阳,更别说超凡入圣、长生久视了。

    明明仅一步之遥,却被一道门槛拦住,这让他如何甘心?

    自古道家修真都提倡“性命双修”。

    吕祖曾云:“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

    不甘心只做万劫阴灵的他翻阅着浩如烟海的典籍,印照着丹法口诀,慢慢的心里隐约有了答案。

    此路不通那另寻他路走之,穷则变,变则通。

    熟谙道教历史的他知道,自古以来修道的路便一直在变。

    自先秦时期炼气士们餐风饮露,吞吐日月精华,食六气而饮沆瀣,漱正阳而含朝霞;

    秦汉之际的方士们则寻药烧丹,修持各类方术;自张道陵创立道教后,修行方式更是各生百

    端,符箓咒语,烧炼金丹,入山访仙,辟谷绝食,导引食气,存想守一,数不胜数。

    而自隋唐以来内丹盛行,性命双修,则是金丹大道占据主流,内丹各派争相辉映。

    山不过来,我便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