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我在人间凑日子的时光 » 第一章.青禾镇初中

第一章.青禾镇初中

    从村里的小学毕业了,志勇还是有些忐忑的,平时在村子里一直是第一名,到了镇上会有怎样的情况,志勇心里也没有底。看着杨德发吧铺盖带到了学校,给自己安置好了一切,嘱咐自己好好学习。

    刚开始志勇还是规规矩矩的学习,没有刻意的和同学们结交,后来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两个同路的同学,这也结下了一辈子的友谊。

    他们一个叫王志平,一个叫李超阳。志平的脸方方的,各自到是也不是很高,长着一副老实人的样子,李超阳五官比较清秀,很有一股子书生气息,还带着眼睛。

    开始的对话也就是简单的自我介绍,叫什么,住哪里,志勇的家是最远的。其实从镇上回家大概有十几公里,通常是有一些小三轮车可以跟在后面扒着车斗省一段路程的脚力,但是这也的看人家司机乐不乐意,不乐意的会拿着长长的杆子赶你下去。

    当时的路是土路偏多,回到家里基本上就是一身土了,其实没人来接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姐已经开始工作了,妈妈一个人在家里面劳作,爸爸常年在单位。

    其实并不是每次都会有车,也不是每次都能乘坐很长一截,好多次都是在下午六点开始回家,一个人带着满满一书包的东西往家赶,基本上到家的时候就有九点了。在周末还得做一些农活,作为家里的希望,家里唯一的男孩子,该惯就惯该干活也得干活。

    为什么说对于他很娇惯呢?首先是男孩子,那里的人还是有些重男轻女的,然后还是最小的孩子,学习也是最好的,自然是全家的重中之重。

    志勇在一次看上了一块机械手表,很想要,回家就说了,虽然家里的人很反对,但是他还是进行了一些抗争,不惜以学习为代价,最后还是妈妈将家里的两头猪卖了,将表买了回来。但是志勇也只是一时的兴趣,玩了几天就给压箱底了。

    其实本来以为学习会很紧迫的志勇上了初中才知道,其实大家至少有一大半的人都不学习,然后只有三五个才会在课余时间稍微学习一些东西。志勇也没怎么用功,在班级里面就排到了前七八名,因为在自己的主场,虽然学校打架的人很多,有些人喜欢专门挑事,但是架不住亲戚多,所以基本上没人招惹他。

    倒是并没有要多的经历,就是自己的两个好朋友又变成了四个好朋友,每次放长假的时候,就会和志勇一起回家,帮忙干农活,一起在田地里面玩耍,有时星期天也会去,临走的时候妈妈也会给每个人都准备干粮。

    要说班级里面还是有点乱的,经常有人抽烟,但是架不住当时的老师们也是狠人。当时隔壁班的以为同学抽烟被看见了,老师当时把他叫了出去,他还犟嘴,最后被“关怀”了一顿后,老师让他写保证书。他还是不肯屈服。随后老师就买了一条烟让他一直抽,大概抽到了地四盒的时候实在干巴的不行,还是屈服了。

    还有让学生们站在砖头上不准下来的,有大冬天扒了秋裤跑圈儿的,还有打到服气的。。。当然也有失策的,记得一位老师把班级里的一个同学拉了出来,说道:“我今天不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就以一个社会人士的身份教训你。”

    后来那位同学的老哥也以一个社会人士的身份教训了这位老师一下。

    青禾镇的学生还是比较散漫的,志勇自然也是这样,虽然大家对于志勇的脑力并不担心,不过还是害怕他懈怠,经常着重强调考上了大学生就有的分配,什么也不用愁。

    不过志勇还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没那么用功,也没有不学习。

    对了说到赶集,在但是娱乐项目匮乏的年代,大家可是很积极的。在一个镇上为了赶集早上五六点钟就能起床,就是为了去看几场戏。集会上有什么呢?有卖的稀饭,肉汤,炒米饭,河洛面,对了还有煎饼,是一种小米煎饼。小吃喝也有些辣条,糖果,饼干,山楂。小玩具也是让人目不暇接。志勇总是会揣着两毛钱去吃一碗炒饭然后溜达到散会就和同行的人相跟上回去。

    其实大家不要认为两毛钱很少,记得一位比我小四五岁的孩子从家里面偷了十块钱的巨款,在集会上把能玩的,想吃的都消费过了,最后死活也就花费了2块钱。

    班级里面有句话叫做“学便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这句话还是比较真的,对于英语考试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是蒙的,真正得分的是数理化。而这样的成绩十几年来历任英语老师也无法挽救。

    其实还是有学习很积极的人的,班级里面的第一第二名,一直是那两个人,而且也排在全校的前五(全校15个班),第三名基本上就排到了四十名以后了。基本上全校第五十名往前的才能够进入沁阳一中,这样看来,志勇是完全不行的,家里人也暗自着急,对于这个现状大家最后的讨论结果是让志勇转学。这时候已经初二了,志勇也在大家不断的分析利弊后接受了这个结果,转往了城里的城关中学。

    他告别了自己的朋友,还有在学校里面的亲戚。其中有一个亲戚就很怪,因为母亲死的早,杨君龙在家里就比较娇惯,到了学校不吃葱,不吃姜,不吃蒜。。。这显然给餐厅出了难题,于是他每次就只打些面条,上面浇些汤汁。

    还有一位叫任卫军的,比自己大一岁,因为脑子笨连着留了两级,不过因为我的三叔经营了一个小厂,在学校很有钱过的很滋润。他的兄弟任磊军则是一个十四岁就一米七几的大汉,比较喜欢打架。

    志勇离开这里还是有些舍不得的,毕竟群众基础好,到了南关也不知道会面临什么,但是为了家里的期望还是走进了县里,踏上了更远的求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