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缩水的箱子
新的一年里科研部又有调整。
今年原料组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仍然维持之前的工作模式,以理论研究为主,依据理论适当获得少许新材料。
另一部分则成为专门的储存材料开发组。
还是利用早前开发出的三符文定式为核心,实验各种材料尤其是稀土合金赋予数据储存特性时的区别。
储存材料开发组会与计算机组一同工作,希望能尽快开发出低成本的高容量储存载体,缓解天基信息中心玉简消耗太大的状况。
天文组留下一个工程师,带着五个从山上新招的专业学徒继续保持天文观测,这几名学徒在教学过程的淘汰后将会成为职业天文学家,取代工程师兼职模式。多出来的工程师被调入火箭开发组,帮助研制新的天基望远镜。
家里的青柳顺利进入成丹期后,由红豆全程照料,殷铃又一天到晚闲在家里看话本,也不知看了多少,居然开始委托飞艇部的师姐帮忙带话本。
挺忙,各项工作还是很有序。
助推器采用两个发动机推动,真火阵法让它能为火箭主体提供强大的辅助推力。
测试助推器系统的时候,火箭发射场在稍微延期后终于完工,从小盆地里请了二十多个普通人帮忙维持基本工作。
之前没有计划在火箭发射场制备液氢液氧,但是随着发动机和助推器的连续测试,出了点问题。
为了供应发动机和助推器的实验,科研部改进后的液氢液氧制备系统长期全开,居然导致竹石峰植被明显缺水。
等到二号火箭上天,后续的制备量还要继续增加,利用凝水阵从空气里提取水源似乎对环境的影响还是大了些。
虽然本次的植被缺水源于去年雨量不足,不过借此机会让火箭发射场拥有自己的燃料制备能力也不错。
协调的办法很快产生。
原玉石峰的一代飞艇被调到科研部,又加塞了一架二代飞艇。
这样玉石峰的四架飞艇就都是二代艇,而科研部则是三架二代艇加一架一代艇。
一代艇放在发射场专用,运输蜂窝煤、液氢、液氧和运水。
再次动用了工程队伍,在距离发射架约八百米处开了个大池子,工程师们也去制作和调试净化、分解、输送与冷却系统。
专门配了三台老式蜂窝煤动力炉支持制备体系运转,日常工作交给看护发射场的普通人做。
发射场距离最近的镇子有五十多里地,看护人员能在火箭组装与维修厂房里搭小棚子住,却不能每天回家。
配厨子似乎有点麻烦,最后干脆给请了三个猎人,给猎人配备了钢弩和手持信号弹。
猎人们除了能狩猎肉食,几乎所有的猎人都能做些木工活,并具备一定医疗手段,薪水当然也比厨子高不少。以后飞艇只在送煤的时候送干粮和蔬菜种子过来,其他的都由看护人员自己搞定。
火箭发射场已经拥有自己的燃料制备能力,计算机组到这个时候才完成底层技术设计,开始进入构架阶段。
底层数据的部分比较多,按沈文剑开出的单子,至少包含数据规则、算式输入与简化、运算规则、接口标准、性能提升插件并入规则等等。
有了细致的底层技术支持,再做出来的计算机,才不会用着用着发现除法做不了之类必须回炉的情况。
构架阶段相当于各零部件的设计,也会出现计算核心、主板、内外接口等模块,只是用玄学做出来长相和大小都会差很多。
回到火箭组。
助推器和发动机实验过后,是整体论证阶段。
火箭需要兼容什么任务,要多大等问题都在这个阶段达成共识。
助推器数量为二,没有争议,但是助推器与一级火箭的回收再利用产生了争议。
开会、争吵,最后结果是取消了助推器分离程序,使助推器随一级火箭同时分离。
这给回收工作降低了难度,同时对发射程序的要求更为严格。
幸亏只有两个助推器,要是再多一点,助推器和一级同时分离,万一分离时翻个跟头可能要出大事。
二级火箭只有一个发动机,同样是云顶级甲型,在外层空间它的推力会比地面大很多,足够推动抛掉一子级和助推器后剩下的那点了。
就在助推器完成全部测试工作时,空间箱子小组历时两年终于获得突破。
“部长,这就是我们的成果,90至100立方空间箱子。”
组员老汪为沈文剑介绍箱子。
这是个外观有一立方的大号箱子,妙的是箱子居然在底面和背面各有四个螺栓固定位,与箱子本身是一个整体。
沈文剑上前观察,老汪继续介绍:
“我们的箱子采用前方双门开启,箱门打开时占据的空间更小,很适合放在较窄的地方用。”
打开箱子,神识往里一探,里面已经堆满了沙子。
似乎跟之前从别的门派引进的空间箱子差不多?
“成本呢?”沈文剑问出最重要的问题。
“这个箱子的材料成本为一万八千两,大部分材料院内可以购买矿石提炼和合成出来。”
一万八千两,只有原型号成本的三分之一,而空间却大了五、六成,这可真是惊喜。
沈文剑说出疑问:“过年时看你们的进度,似乎成本还没控制下来,怎么突然就有这么大的变化?”
“我们上个月才发现用‘控、灵’、‘封、固’、‘空、固’三大类定式的组合,能节省大量稳固空间所需的材料特别是精金与紫金,试了十几个组合就有了它。”
“原来如此。”
科研部现在采用的符文技术,大多数以某个或两个多符文定式为核心,辅助大量单符文定式形成某种需要的功能;或者用多符文定式配合几个单符文定式形成微阵法,利用多个微阵法形成复杂阵法系统。
三个以上的多符文定式稳定性没有多少优势……其中也有使用经验的关系,定式由符文加数量不等的铭纹组成,定式与定式间的铭纹同样可能不止一条,要完全释放潜力都需要经验的积累。
空间箱子组在始终无法大幅度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开始尝试平时不太惯用的多定式体系,好像也是理所当然的。
“做的不错,你们准备两个箱子,接下来开始做飞艇测试吧。”
没急着在飞艇上大量装备新的空间箱子,沈文剑还是更看重可靠性,一切等做过测试再说。
空间箱子的测试项目较为简单:一代飞艇上的抗震测试、连续使用测试,然后是机械存取测试。
机械存取测试并不是个需要强制完成的目标,但是如果能成功,运载火箭的载重量会发生质变。
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新型空间箱子还没做几台测试就出问题了。
两个测试用的箱子,其中一个空间缩水了数十立方,还有一个干脆和亚空间断开来。
果然还是变量太多了,继续改进吧。
沈文剑为改进提出了指标,成本控制在两万两以内,体积不用追求太高,与原版相当即可。
这样的改进目标会把箱子组限缩在现有的框架下改进,希望这样能稍微快点形成可用产品吧,否则别说实验火箭二号,弄不好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都赶不上。
今年原料组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仍然维持之前的工作模式,以理论研究为主,依据理论适当获得少许新材料。
另一部分则成为专门的储存材料开发组。
还是利用早前开发出的三符文定式为核心,实验各种材料尤其是稀土合金赋予数据储存特性时的区别。
储存材料开发组会与计算机组一同工作,希望能尽快开发出低成本的高容量储存载体,缓解天基信息中心玉简消耗太大的状况。
天文组留下一个工程师,带着五个从山上新招的专业学徒继续保持天文观测,这几名学徒在教学过程的淘汰后将会成为职业天文学家,取代工程师兼职模式。多出来的工程师被调入火箭开发组,帮助研制新的天基望远镜。
家里的青柳顺利进入成丹期后,由红豆全程照料,殷铃又一天到晚闲在家里看话本,也不知看了多少,居然开始委托飞艇部的师姐帮忙带话本。
挺忙,各项工作还是很有序。
助推器采用两个发动机推动,真火阵法让它能为火箭主体提供强大的辅助推力。
测试助推器系统的时候,火箭发射场在稍微延期后终于完工,从小盆地里请了二十多个普通人帮忙维持基本工作。
之前没有计划在火箭发射场制备液氢液氧,但是随着发动机和助推器的连续测试,出了点问题。
为了供应发动机和助推器的实验,科研部改进后的液氢液氧制备系统长期全开,居然导致竹石峰植被明显缺水。
等到二号火箭上天,后续的制备量还要继续增加,利用凝水阵从空气里提取水源似乎对环境的影响还是大了些。
虽然本次的植被缺水源于去年雨量不足,不过借此机会让火箭发射场拥有自己的燃料制备能力也不错。
协调的办法很快产生。
原玉石峰的一代飞艇被调到科研部,又加塞了一架二代飞艇。
这样玉石峰的四架飞艇就都是二代艇,而科研部则是三架二代艇加一架一代艇。
一代艇放在发射场专用,运输蜂窝煤、液氢、液氧和运水。
再次动用了工程队伍,在距离发射架约八百米处开了个大池子,工程师们也去制作和调试净化、分解、输送与冷却系统。
专门配了三台老式蜂窝煤动力炉支持制备体系运转,日常工作交给看护发射场的普通人做。
发射场距离最近的镇子有五十多里地,看护人员能在火箭组装与维修厂房里搭小棚子住,却不能每天回家。
配厨子似乎有点麻烦,最后干脆给请了三个猎人,给猎人配备了钢弩和手持信号弹。
猎人们除了能狩猎肉食,几乎所有的猎人都能做些木工活,并具备一定医疗手段,薪水当然也比厨子高不少。以后飞艇只在送煤的时候送干粮和蔬菜种子过来,其他的都由看护人员自己搞定。
火箭发射场已经拥有自己的燃料制备能力,计算机组到这个时候才完成底层技术设计,开始进入构架阶段。
底层数据的部分比较多,按沈文剑开出的单子,至少包含数据规则、算式输入与简化、运算规则、接口标准、性能提升插件并入规则等等。
有了细致的底层技术支持,再做出来的计算机,才不会用着用着发现除法做不了之类必须回炉的情况。
构架阶段相当于各零部件的设计,也会出现计算核心、主板、内外接口等模块,只是用玄学做出来长相和大小都会差很多。
回到火箭组。
助推器和发动机实验过后,是整体论证阶段。
火箭需要兼容什么任务,要多大等问题都在这个阶段达成共识。
助推器数量为二,没有争议,但是助推器与一级火箭的回收再利用产生了争议。
开会、争吵,最后结果是取消了助推器分离程序,使助推器随一级火箭同时分离。
这给回收工作降低了难度,同时对发射程序的要求更为严格。
幸亏只有两个助推器,要是再多一点,助推器和一级同时分离,万一分离时翻个跟头可能要出大事。
二级火箭只有一个发动机,同样是云顶级甲型,在外层空间它的推力会比地面大很多,足够推动抛掉一子级和助推器后剩下的那点了。
就在助推器完成全部测试工作时,空间箱子小组历时两年终于获得突破。
“部长,这就是我们的成果,90至100立方空间箱子。”
组员老汪为沈文剑介绍箱子。
这是个外观有一立方的大号箱子,妙的是箱子居然在底面和背面各有四个螺栓固定位,与箱子本身是一个整体。
沈文剑上前观察,老汪继续介绍:
“我们的箱子采用前方双门开启,箱门打开时占据的空间更小,很适合放在较窄的地方用。”
打开箱子,神识往里一探,里面已经堆满了沙子。
似乎跟之前从别的门派引进的空间箱子差不多?
“成本呢?”沈文剑问出最重要的问题。
“这个箱子的材料成本为一万八千两,大部分材料院内可以购买矿石提炼和合成出来。”
一万八千两,只有原型号成本的三分之一,而空间却大了五、六成,这可真是惊喜。
沈文剑说出疑问:“过年时看你们的进度,似乎成本还没控制下来,怎么突然就有这么大的变化?”
“我们上个月才发现用‘控、灵’、‘封、固’、‘空、固’三大类定式的组合,能节省大量稳固空间所需的材料特别是精金与紫金,试了十几个组合就有了它。”
“原来如此。”
科研部现在采用的符文技术,大多数以某个或两个多符文定式为核心,辅助大量单符文定式形成某种需要的功能;或者用多符文定式配合几个单符文定式形成微阵法,利用多个微阵法形成复杂阵法系统。
三个以上的多符文定式稳定性没有多少优势……其中也有使用经验的关系,定式由符文加数量不等的铭纹组成,定式与定式间的铭纹同样可能不止一条,要完全释放潜力都需要经验的积累。
空间箱子组在始终无法大幅度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开始尝试平时不太惯用的多定式体系,好像也是理所当然的。
“做的不错,你们准备两个箱子,接下来开始做飞艇测试吧。”
没急着在飞艇上大量装备新的空间箱子,沈文剑还是更看重可靠性,一切等做过测试再说。
空间箱子的测试项目较为简单:一代飞艇上的抗震测试、连续使用测试,然后是机械存取测试。
机械存取测试并不是个需要强制完成的目标,但是如果能成功,运载火箭的载重量会发生质变。
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新型空间箱子还没做几台测试就出问题了。
两个测试用的箱子,其中一个空间缩水了数十立方,还有一个干脆和亚空间断开来。
果然还是变量太多了,继续改进吧。
沈文剑为改进提出了指标,成本控制在两万两以内,体积不用追求太高,与原版相当即可。
这样的改进目标会把箱子组限缩在现有的框架下改进,希望这样能稍微快点形成可用产品吧,否则别说实验火箭二号,弄不好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都赶不上。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自身不保存任何数据,请您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