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好汉劫 » 第三十七章:重返关西

第三十七章:重返关西

    一路西行,杨志免不得风餐露宿,如此半月有余。

    眼见来到京兆府兴平地界,忽见迎面来了一队人马,杨志便策马靠边让路。

    正巧那轿中官人从马车轿帘缝看见,疑是杨志,便叫停车。

    车夫勒住缰绳,那人掀帘叫道:“杨志,如何有缘在此相遇?”

    杨志一看那大官人却是王韶,便过去打招呼。

    原来那王韶,乃进士及第,任建昌军司理参军,上书《平戎策》,深得神宗赏识,文授武职,为熙河路经略安抚使,主导熙河之役,收复河、熙、洮、宕、亹五州,拓边两千余里,对西夏成包围之势,朝廷褒奖,擢升枢密直学士,正要回京述职。

    杨志因为在卓啰城为杨怀玉报仇,杀了仇人蒋平,回来的路上遇上化装成难民的撞令郎,也就是给西夏人卖命的汉人。知西夏人要发动攻势,便赶回秦州,见到代理事务的王韶,将西夏人欲发兵的事说了。于是王韶提前布局,一举粉碎了西夏人的进攻。两人因此相识,并相互赞赏。

    邂逅相遇,杨志便上前打招呼,彼此寒喧,介绍秦州分别后的情况。

    听说杨文广老爷子过世,王韶感叹道:“老杨家自老令公归宋以来,一门忠烈,抗辽征夏,立下多少功劳,如今门庭萧条,令人唏嘘”。

    “不,老杨家还有我杨志,一定能够重振杨家雄风,建功立业”,杨志也是豪情万丈。

    王韶只知他是杨文广义子,并不知其中细节,杨志说成是杨家后人也未必不可,因此上点头道:“杨兄弟少年英才,日后必成大器”。

    又说到种谔,王韶道:“种帅计收蒐名山,修筑绥德城,遭陆诜弹劾,幸得陕西宣抚使韩绛大人保荐,主持鄜延事务,罗兀城大败西夏军,如今复任礼宾副使,岷州知州。岷州三百年间为吐蕃占据,老夫虽倾力收复,但人心难抚,极易生变。幸有种帅坐镇岷州,也算帮老夫独挡一面”。

    “种帅胆略过人,骁勇善战,我在他麾下,激战绥德城,真够尽兴。此番中了武举,朝廷授命,我便讨得跟随种帅,为国效力”,杨志道。

    王韶点头道:“好啊,强将手下无弱兵,后生可畏,日后必成大器”。

    正在此时,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王韶心疑,细看马上之人,乃是主管同谷县的熙州推官种建中,身后还跟着两位随差,三人快马加鞭,急急赶来。

    那种建中乃大宋名将种世衡之孙,种谔的侄儿,也就是后来改名的一代名将种师道。此时年少,因祖上功勋而补三班奉职,正是王韶的下属。

    “种推官那里去?”王韶便问。

    种建中见是王韶,忙勒马下拜道:“王大人,大事不好,卑职正要到京兆府上奏军情”。

    “出了什么事?”王韶急问道。

    种建中道:“吐蕃王族唃厮罗之孙木征因被大人赶出河州,心中不甘,乃联合青唐国主董毡,卷土重来,占领了踏白城,先杀大宋使臣七人,又修书送与河州刺史景思立大人,言语多有挑衅之意。景思立大人不忍其辱,亲率六千精兵攻打木征的踏白城。董毡派番将鬼章率众两万,分三寨以抗宋军。景大人寡不敌众,兵败被杀。羌人已围困河州,岷州洮州亦有羌人反叛,形势危急,卑职奉命,千里急驰,上报陕西经略安抚司,不想在此处遇到相公大人”。

    王韶闻言大惊道:“景思立临事忠勇,老夫举荐主河州事务,如何这般轻敌,一旦致败,则羌人欲发骄横,只怕河湟之地,包括熙河洮岷诸州都将烽火再起”。

    “当初王大人曾献朝廷《平戎策》,只说收复河隍,招抚吐蕃,孤立西夏,青唐国主不是早就归降宋朝了么?还派兵攻打西夏,怎么出尔反尔?”杨志实在不解。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王韶摇头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吐蕃人虽四分五裂,难成气侯,可本性欺软怕硬,最会变脸。打不过便降,安分不了几天,便要造反。那西夏国梁太后临朝听政,将女儿嫁与青唐国主董毡之子蔺逋比,西夏和吐蕃和亲,便与大宋翻了脸。本府早就料到大宋占领河湟谷地,因涉及吐蕃贵族的利益,必心怀不满,未曾想竟如此明目张胆,不守信诺。此回不给董毡点颜色,也不知马王爷三只眼”。

    “王大人,有何打算?”杨志道。

    “本府暂不回京,即刻折返熙州,调集大军解河州之围”,王韶道:“杨志速去岷州见过种谔大人,务要阻断吐蕃诸部北上支援羌王木征,种推官速去京兆府去见经略使大人,禀明战况,早派援军”。

    王韶说完即叫车夫掉转马头,回师熙州。种建中即往京兆府报急军情。

    杨志更不怠慢,急马加鞭,急往岷州。

    岷州(今甘肃岷县),古称临洮,西亘青海之塞,南临白马之氐,东连熙巩,北并洮叠,内则屏瀚蜀门,外则控制边境,为熙河重地。

    到了岷州府衙,杨志上堂见过知州种谔,并呈上朝廷调令。

    种谔看罢道:“当初在延州时,我让你护送汤成灵柩,你如何不辞而别?”

    “都怪汤知寨那个宝贝儿子汤隆”,杨志便把汤隆赌博欠债,不干正事,只得自己将汤知寨下葬。后来李通判说起,种大人受朝廷谏官弹劾,已被贬往随州。自家不愿受那李通判欺压,因此上私离了延州,到河北定州寻找干爹杨文广。

    说起干爹,杨志的眼睛湿润了。

    种谔知道杨志与杨文广之子杨怀玉是结拜兄弟,也知道老爷子过世了,便长叹道:“原来如此。杨文广乃社稷重臣,可惜过世了”。

    杨志便问种谔不在延州,如何被调到岷州。

    种谔道:“朝廷调令,谁敢不从?”

    杨志:“当初太祖皇帝鉴于五代乱世,藩镇割据,朝廷无法管辖,便以文抑武,便是镇边大将,也必以监军牵制,以防功高盖主,不服辖制。更皆调动频繁,以至兵无常帅,将无常师。难怪大宋虽不乏名将,却难克敌制胜,屡受牵制之故”。

    听说这番话,种谔吃了一惊,真没想到杨志年纪轻轻,竟将问题看得如此透彻,不由惊叹道:“后生可畏也。老夫听说你中了武举,可是当真?”

    杨志点头笑笑。

    “年轻人,好好干”,种谔道:“大丈夫就得有凌云壮志,你便是俺大宋的霍去病,将来必定能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几句话,说的杨志热血沸腾,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

    时势造英雄,没有什么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