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隋昏君 » 第29章:是个好去处

第29章:是个好去处

    不管闹的是哪一出,杨英觉得,都应该同意。

    据历史记载,杨玄感本人对于大隋,几乎没有什么功绩。

    之所以得享高位,主要是因为杨素的功劳,加上他自身,勇武过人。

    不得不承认,有杨素这样的父亲,杨玄感自身的是有才具的。

    正所谓,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

    杨素出将入相,杨玄感遂为大隋知名之士,朝中文武百官,又大多曾经在杨素手下效力,很多人汇聚在他的门下,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若是杨玄感能像杨素一样,自然能够成为大隋的栋梁。

    只不过,他因为累代尊贵显赫,加上杨素手下的将吏每每吹捧,从小便自视甚高,觉得天下无人能和自己比肩。

    杨慎、杨约这些叔父,都不放在眼里。

    在追随杨广征伐吐谷浑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众文武随从有些狼狈,就觉得杨广不能算个称职的皇帝,就召集族人谋划,打算起兵造反。

    尽管在杨慎的劝说下,最终没有付诸行动,但是他的不臣之心,却是没有熄灭。

    大业九年,杨广第二次东征高句丽,委任杨玄感在黎阳郡督运粮草。

    杨玄感手下有了一万兵马,野心顿时膨胀。

    先是寻找各种借口,将粮草扣住不按时发放,目的是让将士挨冻受饿,丧失战斗力。

    跟着又安排人四处散播谣言,说皇帝颁布严旨,凡是没有按期到达指定位置的军队,一律死罪。

    紧接着又派家奴,冒充皇帝的信使,谎称沧海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因为不能按期到达指定地点,起兵造反。

    趁机关闭黎阳郡城门,强征成年男性服军役,以讨伐来护儿为名,行谋反之实。

    可笑的是,他志大才疏,又刚愎自用,虽然自身勇猛过人,排兵布阵却一无是处。

    被挥军回头的来护儿和奉命平叛的宇文述,轻松击溃。

    杨英在做文史研究员的时候,就不齿杨玄感的为人,继位成为大隋皇帝,便一直对杨玄感无感。

    只是因为杨素还活着,暂时没有处置杨玄感的想法。

    但是在他的心里,早早给杨玄感定下了死期,就是绝对不能让他活到东征高句丽的时候。

    虽然杨玄感是个人才,用得好,能对大隋江山,有所助益。

    但是大隋人才济济,而杨英又自认,没有驾驭这种“天生反骨”的人才的能力。

    在他的心里,杨玄感类似三国时候的魏延,杨素近似于当时的诸葛亮。

    杨素在世,杨玄感不会叛,也不敢叛。

    杨素不在了,无人能让杨玄感敬畏,所以,杨玄感只能去死。

    对于杨玄感,杨英内心早有筹算,却没有想到,杨素会推荐他做抚慰使。

    让杨玄感随军南下,确实是个好去处。

    一则刘方原是卫王使出来的,不属于杨素党,杨玄感去后,只是一员战将。

    再则,若是杨玄感能死在征伐林邑的战场,或者死在回师途中,也省得以后再操心,怎么去寻他的错。

    于是乎,杨英便召杨玄感,询问他的意思。

    杨玄感早就得到了杨素暗示,加上他自己也想在军队立威。

    便说:“臣受朝廷深恩,日夜都想着,能有机会报效。如今,南疆有事,臣愿意执鞭于战阵之中,跃马于战场之上,立点功劳。”

    杨英假意沉吟,过了好一会儿,才说:“爱卿要立功于边塞,朕很是高兴。只不过你本是从三品的职位,与刘方平级,朕不太好安排呀。”

    杨玄感道:“臣宁愿做刘将军的马前卒。”

    杨英对他这个表态,大加赞赏。

    随后召兵部尚书段文振,询问军中是否有合适的位置安排。

    段文振略作思索,便说:“尚书令所说的抚慰使自是合适,只不过鸿胪卿要从军,还得有个军职。臣斗胆,推荐一个武贲郎将的职位。”

    武贲郎将是从四品,到了刘方的军中,算得上副帅了。

    杨英沉吟不语。

    杨素出班奏道:“鸿胪寺卿从未有领军的经历,不宜授予这么高的职衔。”

    杨英也觉得这个位置不适合。

    不是因为别的,只是他深知,后世领导的一个秘书,甚至是小车司机,到了下属部门,都能颐指气使。

    大战在即,皇帝突然给军队空降一个副帅,叫领军之人怎么想,叫那些士兵们怎么想?

    杨英可不想因为一个杨玄感,断送了原本稳妥的胜利。

    之前安排李靖,也只是安排到钦州刺史府,做个属官。

    但是,让杨玄感做个小兵,显然也不合适。

    左思右想,他将目光聚焦到了杨素身上:“朕不是信不过鸿胪寺卿,只是大战在即,军心要稳。”

    “圣明无过于陛下!”杨素说,“臣斗胆,推荐犬子为鹰扬郎将。”

    杨英点点头,道:“委屈玄感了,待他日立功回朝,朕再补偿于你!”

    至此,这件事算是定了下来。

    杨玄感带着弟弟杨玄纵和两百名亲兵,领了皇帝的圣旨和兵部的委任状,前往刘方军中。

    与此同时,李靖和红拂,终于在一座深山道观,找到了孙思邈。

    之所以耗费了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李靖最初寻找的方向错了。

    一开始他觉得,孙思邈能够上达天听,必然是个极其了不得的大医,所以将眼睛盯住了各大城池的医馆。

    寻寻觅觅半个多月,才感觉可能找错了方向。

    苦思数日,想起先皇宾天之后,皇帝曾经延请各地高僧大德,举办水陆法会和罗天大醮。

    便怀疑孙思邈可能是方外之人。

    和尚都有法号,那么“孙思邈”很可能是道士。

    于是,李靖和红拂便专门打听道观,这才有了线索。

    孙思邈足迹不出山林,见到李靖十分诧异,旋后看到红拂,隐隐觉得有些面熟。

    几番交谈,得知红拂本名张出尘,是陈朝大将张忠肃的女儿,不禁感慨万千。

    原来孙思邈曾经在张忠肃帐下效力,张忠肃爱兵如子,与他折节相交。

    后来张忠肃丧于隋朝大将史万岁之手,孙思邈就遁入了山林。

    不曾想,时隔多年,还能见到故人之后。

    孙思邈对红拂说:“你的父亲,死于隋朝大将之手,你难道不恨大隋皇帝吗?”

    红拂想了想说:“我恨过,尤其是和母亲,在杨素府中为奴的那些日子。不过,与李郎结发之后,我想清楚了,战争是各为其主,不应该有私仇。

    箫瑀曾经是西梁皇帝,如今还不是在大隋朝堂称臣?世叔这么多年,潜居山野,皇帝陛下还能记得您,说明他是个惜才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