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明朝小状元 » 第六十一章 上元佳节

第六十一章 上元佳节

    乾秉帝在御书房琢磨半天,自己拿手的事情都无法融汇到这薄薄一册的《三字经》里。

    沉吟良久,不得不下一道旨意,着辛氏父子入宫觐见。

    按说现在离假期结束还有几日。本朝年节,自腊月二十三封衙,到正月十八开衙,现在正是假期。

    可是皇帝管你休不休假?

    传旨太监到达蠡县的时候,辛家父子正满院子抓鸡。这些日子,鸡越来越少,隔三差五的杀鸡声音,着实弄的后花园里鸡心慌慌,这些剩余的几只鸡,都是母鸡里的战斗机,大小也算是经历了多次反围剿战争了,对抗辛家父子的战斗经验,不要太多。

    到后来,鸡越来越少,反倒是越来越不好抓。辛家父子吃饱喝足,读书之余,这抓鸡倒是成了一件消遣的运动。

    于是,在这后花园里,一众仆人丫鬟团团围住,目的是观敌掠阵,不让那鸡脱离战场,而场中辛家父子个个英勇冲锋前仆后继,左扑右挡诱敌深入,一个个跑的满头大汗,直至辛清旭一个虎跃将其中一只猛扑在身下,这才鸣金收兵。

    那太监来到辛府,眼前便是这种场景,不觉明历啊,这是啥操作,府中一个下人没有,全跟着主人到这后园抓鸡了。

    哎呀,这蠡县治安情况真好,偌大府中竟不设防,任人长驱直入,啧啧。

    好在辛无疾在京师科考多年,晃荡的久了,也就有了眼力劲儿,他一眼就看出了来人的身份。

    嗳呀,这是宫里来人了。

    宫里来人就大么?也不命人通报,好容我换身衣衫啊,这,这直接就到本官的后园来了?

    好吧,宫里来人就是大。啥也别说了,赶紧吩咐人洒扫庭院,请至花厅喝茶吧。

    那传旨太监却是不肯,执意先宣读圣旨。

    接完了旨意,辛无疾还是懵懵的。啥意思?今上要召见我一个八品县丞?

    得,你大你说了算,那就走呗。

    皇上召见,谁敢耽搁着,说不得,在辛清旭惊讶的目光下,辛无疾和辛清纯父子简单收拾一下,跟李氏交待几句,随着宫里来人匆匆去了。

    到了京师,父子二人学习了相关的礼仪,便等着皇上的召见,这期间哪儿也不能去,就在馆里候着。

    要不说皇帝老子大呢,他一句话,父子二人匆匆就得赶来,来了后也不是你想见就能见的,得等皇上啥时候有空再见你。

    皇帝干嘛呢?

    忙着请客呢。请的是在京的三品以上的官员,上元节呐。京师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灯会。本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长,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

    这正月十五的正日子,惯例,官员们把一些迎来送往的事情都推一推,这一天得给皇上。

    皇上皇后请客,请大家宴饮观灯,别说你没时间,你若是不参加了,旁人还以为你失势了呢。

    辛氏父子来到京师的消息,有那自作聪明的,认为皇上这天忙着参加灯会与民同乐,想必没时间见这父子,便压住了两天没报。

    可是皇上看见那灯火阑珊的热闹场景,又觉得自己执政这几年下来,如今已经算是盛世了,想到盛世,就又想起了朝中无钱的窘境,想到了朝中无钱,就想起了前几日贾立言奏对的蠡县商业中心的事情。

    于是,想起了三字经,想起了那辛氏父子。就是这个时候,辛氏父子已经到了京师的信息报告到了皇上这里。

    啧,你说你早报上去了,皇帝单独见一见也就算了,非得在这个时候,被皇帝问起来才说,好罢,皇帝果然令人召辛氏父子前来,这场面,没法控制了啊。

    这济济一堂的,最差的都是从三品,更有那勋贵,有着这样那样的爵位,都不能用品级来论了,随便一个都是超品。

    辛家父子就在这种场面下,觐见了当朝皇帝,乾秉帝。

    总算是人多,皇帝也不好上来就提要求,哦,当着这么多人,说你那《三字经》得把我写进去,好让我流芳千古,这算啥事儿,皇帝也得要脸啊。于是亲切地勉励褒奖几句,命人安排了座位,一同欢庆上元佳节。

    这正月十五是正日子,闹花灯的猜灯谜的舞高跷的划旱船的,端的是热闹无比。

    辛氏父子坐在远处,大眼瞪小眼。热闹么?太热闹了,周遭热闹的很,这辈子没见过如此热闹的灯会;孤单么?太孤单了,周边官员自持身份,无一人过来搭讪,他父子官太小,也不好凑过去。

    眼瞅着够资格的,围着皇上皇后乐呵,资格差一些的,三人一群五人一伙的乐呵,只有自己父子,也不敢乐,也不敢呵,大眼瞪小眼地呆坐着。

    没一会儿,皇上皇后那里传出动静来,却是皇后见得这灯会高兴,吩咐人传下话来,要在座各位写一写这上元节的热闹场景,诗词皆可,韵律不限。意思就是大家想怎么写怎么写,不指定韵了,但要合乎韵律。

    皇上皇后在上元节请客,图的就是个热闹,显示亲臣爱民的气度,所以是允许带家属的,在座一众官员,大都带了家中争气的少年前来,想着万一能遇上个什么机缘。

    所以,皇后即便不吩咐,这些人也是要献诗的,甚至大部分都已经提前准备好了,就等着这一刻一鸣惊人。

    于是,这一众少年仿佛有了默契一样,纷纷装模作样的开始思索,其实在等待时机。

    随驾的几位皇子也精神起来,纷纷四处打量,看看自己熟悉的人里,有没有人能作出一首好诗来,万一是自己熟悉的人,也好第一时间在父皇这里介绍几句,譬如说这是谁家的子弟,叫啥名字,平日里如何有才等等,在父皇这里刷一波存在感。可怜,跟自己父亲说话,还得寻这合适的时机。多不正常,但是倘若,这父亲是父皇的话,这一切就都顺利成章了。

    不多时,三皇子的眼睛亮了,他认识的一个少年,兵部侍郎之子段无涯,写好了诗词,捧着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