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牙子的人生 » 第五章 愚公的故事

第五章 愚公的故事

    刘术清返身走回院子,见二人还坐在那里木偶似的一动不动,眼里还残存着惊色。他喊道:

    “柱子,快给你二叔和万荣叔烧点水,整口干球。”

    “好咧。”柱子在里面应了一声。

    刘术清看着二人:“你俩怎么看这件事?”

    李老根和黄万荣互相对视了一眼:

    “我总觉得这事有点玄。”李老根说。

    “怎么讲?”刘术清问道。

    “咱先不说别的,单说这一万八千亩沙地得需要多少土来填,填多厚才能起作用,而且刚才听罗县长他们也说了,这个‘一万八千田’的数据是汉源县老县志上的,而这个数据不知道是多久以前测量统计的。是哪年的黄历,明清还是民国的?并且经历了多么多年,有很多地方都被沙化了,真实的数据肯定远远不止这个数。你说呢?万荣。”李老根看着黄万荣问道。

    “我也这样认为。还有,我们现在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整个大树乡加起来得有好几万人,除去老弱病残和儿童,能挑能背的少说都有上万余人,再加上县上支援的一万名劳力,这几万人的吃饭问题咋解决?”黄万荣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你们俩说的都有道理,”刘术清沉吟道:“可是罗县长也说了,除了人力,其它的都不需要我们去操这份心。再说了,有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咱还怕啥?”

    这时,柱子将烧好的水端了出来。“二叔,万荣叔,您们喝水。”

    “爸,刚才你们说的我全听到了,我觉得,罗县长他们说的肯定是真的,人家那么大个官有必要诓咱小老百姓?玩吗?”

    “去去,大人说话小孩插什么嘴?给老子滚一边去!”

    “人家可不小了,都十九岁了。”

    柱子嘟着嘴,不满地看着刘术清。

    “是啊,柱子不小了,都是要娶媳妇的人了。对了,柱子,这段时间咋不见娟子过来?”黄万荣笑着问道。

    “我也不晓得,怕是她家里有事呗。”

    “好了,好了,你先出去,我们说点正事。”刘术清有些不耐烦。

    “走就走。”柱子有点气呼呼的。

    “根子哥,万荣哥,你们看现在咱们这个村,你们李家院子和黄家院子的人就各自占了一大半,其它外姓人也不多。我看这样,你们商量下两个院子各选出个人出来负责人手调配问题,你们看怎么样?”

    “这个主意不错,是得有个人出来带头,免得到时候乱七八糟的不成个样子。”李老根沉吟道:

    “我看李家院子就由文定带头好了。”

    “我看行,文定这孩子做事比较稳重。黄家院子呢?让谁出来承这个头?”

    黄万荣想了想说:“就让黄元龙带这个头吧。虽然这小子平时油腔滑调嬉皮笑脸的,但做起事来也绝对不含糊。”

    “那就这样决定了,不管这事成与不成,我们都应该事先做足准备,免得到时候措手不及。你们这样,待会回去就让李文定和黄元龙各自统计下各家各户具体能出几个劳力,记住让他们晚上才去,因为那个时候在外面干活的都应该回来了。”

    “怎么?你现在就要撵我们走?怕我们在你家蹭饭?”黄万荣笑着打趣他。

    “去,去,去,我可没说要管饭。你俩走不走?不走我先走了。”说完刘术清便毫不犹豫走了出去。

    “你个老梆子!这是你家你还往哪走?要走也是我们走。”李老根笑着追了上去。

    “根哥呀,罗县长说的这个事儿没落实我心头不踏实,堵得慌。我去找下李二楞子,让他通知下全村,让大家先有个思想准备。”

    “那好,我和你一起去。”

    “万荣哥,你慢走,可别忘了正事。”刘术清又扭头对黄万荣说道。

    “放心吧,忘不了,装在这儿呢!”黄万荣拍拍胸口。

    “我是担心你看见哪个老娘们挪不开脚,搞忘球!”刘术清开起了玩笑。

    “给老子爬远点,你个老不正经的东西!”

    刘术清和李老根二人却是哈哈笑着走远了。

    晚上,明亮的月亮像一块巨大的翡翠挂在空中,月光似水,皎洁的月色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色的轻纱,有一种令人心醉的、朦胧的美。

    当李文定和黄元龙踏着月色来到刘术清家时,看见他正在吱吱作响的煤油灯下翻看着什么,一付很专注的样子。

    “在看什么呀?刘叔。”黄元龙问道。

    “二叔!”李文定也和他打了声招呼。

    “嗯,你俩来了。”刘术清放下了手中的书。

    “柱子哥呢?咋不见他?”黄元龙问。

    “睡了。”这小子真小心眼,白天才说了他句,老早就赌气上床睡觉去了,一下午都没和他说话,‘真是个小气鬼′,刘术清心道。

    “看的是什么呀?”黄元龙伸手去翻。

    “去去去,你小子又不识字,给你看你也看不懂。你不认识它,它也不认识你。”刘术清在他手背上拍了下。

    “那您给讲讲呗,书上写的是些什么?有没有我们后山观音山上观音菩萨的故事,还有晒经关唐僧师徒晒经的故事?”

    黄元龙一下子来了兴致,一付勤学好问的表情。

    “切!你小子不懂乱说什么?你说的那些都是些传说,‘传说′懂吗?那就是虚无的不可信的东西,而我刚才看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正所谓‘书上有,世上有’,现在就给你俩讲讲,我刚才看的是愚公移山的故事,传说……”

    李文定额头一汗:叔啊,你这还不是‘传说’?

    “渔公?打渔的老头?他不去河边打渔,神搓搓的跑去移什么山呢?”黄元龙疑惑问道。

    刘术清鄙夷地看他一眼:“没文化,真可怕!是‘愚’公,愚蠢的愚,不是打渔的渔。还有,你小子喜欢打断别人说话的臭毛病啥时候给老子好好改改!”

    黄元龙讪讪地笑了笑,说:“难怪他要叫这个姓,这可真够愚蠢的,年纪一大把还跑去移什么山?他移得动吗?不过刘叔,那山有我们背后的观音山和龙塘山大吗?”

    刘术清有点抓狂。

    “好了,说正事。”他也没有了和二人讲故事的兴致,本想炫耀一下,老头子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文采的。

    “李家院子总共有三十六户,总人数一百五十人,能出力的人数有七十人。”李文定答道。

    “黄家院子里呢?”刘术清看着黄元龙问道。

    “黄家院子总共有二十七户,总人数一百二十九人,能干活的有六十六人。”见说起正事,黄元龙收起了嬉笑。

    “也就是说,两个院子干得动活的只有一百三十六人,加上四家外姓的人数,能出力的有一百五十人就顶天了。”

    “嗯,你二人这回表现不错,暂记一功。”

    “那有什么奖励没有?”黄元龙馋着脸问。

    “有哇,哪天我亲自做媒给你找个媳妇你要不要?”刘术清故意板着脸。

    李文定在一旁“扑哧”一声笑了,黄元龙窟迫地搓搓手正要说话却被刘术清打断:

    “好了,说说看,大伙有什么意见没有?”

    “没有,大家都很高兴,本身就是利人利己的事,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都表示要尽全力支持。”二人都说道。

    刘术清满意地点了点头说:“没意见便好,这对大家来说这本来就是件大好事,是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事。”

    “就是还有两户,因为他们家儿女都出去挣钱去了,就只剩下老的老小的小都不能干活,他们怕人说闲话,心里多少有些担忧。”黄元龙说道。

    “他们担心什么?肩不能挑背不不能背又怎么啦?帮忙烧火,做饭洗碗这些杂事总干得了!到时候开工得有上万人吃饭,总得有人打杂,总不可能让青壮年干这些活。我看到时这样安排:还能伸胳膊动腿的老年人都去帮忙生火造饭,娃娃些帮忙拾柴,我们要全民皆兵,当然倒床起不来的那些就算了。”

    “行,听您的,就先这样安排,们先回去了。”李文定说道。

    “路上慢点!”

    “刘叔再见!”两人转身走出门去。

    刘术清看着他俩走远了,便走出去把院子的门关上。抬头看着天上的那轮皎洁的明月,想起罗县长说的“背土填沙”这件事,他心头突然涌出一股子豪情。是啊?这可是祖祖辈辈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若是这件事真干成了,想想都令人激动万分。还有,这段时间晚上都在看书,他觉得自己的文化水平有那么一丁点提高。此情此景,难道不应该勉为其难赋诗一首吗?他想,写什么呢?对了,有了,就写:古有愚公老叟,立志可搬山;今有大树人民,齐心填沙海。”

    刘术清在心里满意地念了几遍,自己觉得还不错。可又觉得诗不像诗,仔细品味倒是有点像一幅对联。“如果是对联,还差个横批。整啥好呢?”他心里思索着,便回屋去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