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牙子的人生 » 二十七章 揪心

二十七章 揪心

    李老根回到家里时疲惫不堪。他和刘术清两人在后山四处寻找做石灰窑的地点,找了半天才找到两处。因为后山地势是一个斜坡,据说以前那里发过一场洪水,到处都冲得七零八难,所以想找到一处平整的地方做石灰窑还真不容易。

    地点找到了,他们又四处去寻找用来砌窑的石头,还必须是平整的。二人打算先修一个大点的窑,修成椭圆形的,上面留一个小孔观察石灰石的燃烧状况,窑的周围糊上一层泥土减少热量损失。累得出了几身汗,见天色已晚,这才摸黑回到家里。

    “爷爷,您今天去哪里了?我中午放学回家便没见到你。”牙子问道。

    “我到后山修石灰窑去了。”

    “修石灰窑做什么?”牙子奇怪问道。

    “烧石灰修打麦场,不然麦子收回来后找不到地方脱籽,沙地和泥巴地上可不行。”

    “那你饿了吧?我中午回来见你不在,便煮了两个鸡蛋。我吃了一个,给你留了一个,另外再蒸了些土豆,我去给你拿来。”

    “我家牙子都会做饭了,了不起!”李老根笑着夸奖道。

    牙子将手里的鸡蛋和土豆递给他说道:“赵老师说了,每个人都要学会自力更生,还让我们回家做完作业后要帮大人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爷爷,以后你不在家,我就做好饭等您回来吃。”

    “长学问了牙子,会整这么多词。行,爷爷不在家时就由你做饭,不过要先把作业写完,还要注意安全。”

    “好咧!”牙子回道,见李老根脚上净是灰,他连忙去打盆水,然后替李老根脱掉鞋:“把脚放盆里。”

    李老根把脚泡进盆里,牙子用小手轻轻在他脚上搓洗着。他问:“怎么今天想起给爷爷洗脚?看来我家牙子在学校头真的学了不少东西,变懂事了。”李老根笑呵呵说道。

    “赵老师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爷爷,我爸妈上年就没回来了,今年应该要回来吧?我还等他们给我买糖吃呢?”牙子兴奋说道。

    李老根脸上的笑容一点点在消失,他的心脏似被什么东西猛地一把紧紧揪住。他又如何听不出牙子声音里那种对双亲的思念和期待相见的那份喜悦和渴望,可此刻的他,面对牙子竞然无言以对!

    牙子听他没出声,抬起头看了一眼,见他正在用手擦看眼睛,便问道:“您眼睛怎么啦?是不是进沙子了?来我给您吹吹。”

    “没事。爷爷咽鸡蛋哽住,眼泪哽出来了。”李老根连连摆手。

    “那我去给您倒碗水来。”说着,牙子飞一般跑进厨房。

    趁牙子不在,李老根赶快用衣袖擦干眼角的泪花。

    牙子小心翼翼端着水走过来:“爷爷,您快喝吧。哽着可难受了,我有回咽红薯也被哽过,知道那种感受。”

    “时候不早了,你明天还要上学,早些去睡吧。”李老根接过碗说道。

    “那我先去睡了。”牙子俯身将洗脚盆端起,然后将水泼在院坝里,这才回屋头去了。

    毕竟是孩子,刚刚说过的话一会儿就忘了。牙子没有再追问他父母过年究竟回不回来的问题,李老根却觉得鼻头发酸,刚擦干的眼睛里又滚出泪花,一滴滴掉进碗里,声声作响。心里在伤感的同时,却也觉得欣慰,因为牙子懂事了,会做饭还会给他冼脚。想到这里,他将碗里的水一饮而尽,还有——那滚烫的泪花。

    村民们的日子每天过得简单而充实:清早上山,中午做地里的农活,晚上时学习文化。

    全村的青壮年近六十人晚上全都往李文定家里跑。得亏他家院坝子挺大,否则哪里容得下那么多人。有回黄秀兰还对李文定说:“幸好镇上没有硬性规定让老年人也必须学习文化,否则就是把我家房顶拆了也容不下那么多人。”

    黄秀兰给来习文化的人规定,每天至少认识四至五个字。于是就出现了有趣的一幕:昏黄的煤油灯下,人们围拢在一起,像个孩子似的跟着黄秀兰念着小木板上的字。群众习文化的热情很高,田间地头,屋里屋外只要一有空闲,便会掏出张纸,念叨着上面写满歪歪扭扭可能只有他自己才认识的字。

    说实话,让黄秀兰做这件事还挺恰当。她认真,热忱,在她的帮助下,很多村民有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头一次学文化,接受教育;头一次会写自己的名字;头一次感受到文字的尊严……以致在很多年过后,那种在星月无光的晚上,很多人聚在“吱吱”作响的煤油灯下一起学习文化的场景,成为了人们心中最温馨的回忆。

    时间固执地走着,不肯为谁停下脚步。不知不觉一个多月过去了,刘术清和李老根等人砌的石灰窑也已基本定型,现在只需要在窑的外面糊上一层厚厚的泥巴就算大功告成。

    刘术清坐在一块大青石上面,长舒口气看着眼前将近4米高的窑,眼里尽是欢喜。

    “老根哥,我看糊上泥巴后凉几天干后才装料,不然温度一高有些地方可能会产生裂缝。”

    “要得。”李老根点头赞同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