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公元八世纪 » 155、大才

155、大才

    公元七二九年,远在大洋彼岸的美洲,华人开拓的脚步愈行愈疾,而南面的大唐,同样发生了几件大事,影响着万水千山之外的泰华。

    三月,陇右道瓜州都督张守珪,沙州刺史贾师顺合击吐蕃大同军,大破之。大唐在军事上给予了吐蕃强而有力的打击,但洪毅清楚,吐蕃对陇右与安西的野心将越烧越旺,直至吞噬那块土地和那里生活的人们。

    除了吐蕃会一直伴随大唐的兴衰,还有那西方的大食,也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刻,与中原来一次激情对撞。只是因缘际会,两大帝国终究只是一触即分,有考量,有无奈,更有国运的掺杂。

    只不过洪毅已然明了,如今他这只蝴蝶,已不再是扇动了一下翅膀,而是冲天而起,那么引发的连锁反应,应该会比飓风,还要令这个世界心悸吧。

    另外一件大事更是在汇泽便使他坐立不安,那便是宇文融拜相。史载,开元十七年六月十五日,以户部侍郎宇文融,为黄门侍郎同平章事。融性精敏,应对辩给,以治财赋得幸于玄宗,使玄宗内修靡而外尚武。

    然而这宇文融只做了百日的宰相,便被贬出了长安,去往汝州担任刺史,又流严州,最终卒于途中。宇文兄弟是八月收到的家书,这个时间其实比影武卫将情报禀明洪毅的时间要晚。

    身为人子,上报国家,下尽孝道,洪毅设身处地,还是决定不加阻拦。这宇文兄弟,自与魏州难民同来北苍,边行边看,倒是当真做了很多实事。宇文通治水,虽说当时基建有些基础,但南部屯田垦荒,所有的引水渠和排水沟,却是这小子的真才实学。

    老二宇文隆课桑劝农,更是将老子宇文融的本事学了个八九。后来玻璃大棚建立,大大激发了他的热情,农业科研搞了不少,以至于连国营农场的燕青桦,都对他赞不绝口。

    最让洪毅欣赏的,是这家伙好吃且博学,譬如花椒、胡椒等物,皆是他建议商队从中原引进。就连孜然这等好物,本应在五代时期才出现在中原的,也是经他提醒,才使安西的高承,从大食商队采购了过来,这可是将孜然引入,丰富华人的味蕾,提前了两百余年呢。

    而此刻,宇文隆听着洪毅滔滔不绝的介绍,再定睛看向桌案上的两物,满脸的不可思议。莫看他出身官宦,但自幼饱读群书,此前虽不曾事农,但理论知识丰富。

    在泰华的这两年,五谷被他摆弄了个够,在与实际结合的过程中,宇文隆壮志得酬,如龙入海,法悦满心,豪情日增。这块土地的丰收,农人们的幸福,使他找到了真正的人生的目标与意义。

    “所以说,这就是你留下来的理由?不为自己,只是为了别人?”洪毅脸上尽是会心的笑意,能将天下百姓装在心里的,正是自己所需的栋梁之才,也是将这玉米、红薯所托的正主。

    “也不尽然。”宇文隆也没了拘谨,笑了起来,“有大哥回去帮助父亲足矣,我醉心农林研究,在泰华能做点实事,回到中土,庙堂之上,反而无用武之地。士农工商,等级森严,我料父亲也未必会理解。而且……而且我与燕场主的千金燕小禾,志趣相投,两情相悦,还想着过年的时候,上门提一提……”

    洪毅听罢开怀大笑,想不到这燕青桦生了个好姑娘,意外留住了这难得的大才。“此事我帮你说,若是姑娘家确实也心仪于你,这大媒我定要做了。还有,就是这国父二字,听着别扭,你也喊我公子便是。”一通热络,宇文隆大喜,殊不知洪毅比他还要开心。

    闲话聊毕,转回了正题,这宇文隆对玉米和红薯变态的亩产,还是持怀疑态度。“启禀公子,这两种作物,若是当真能如公子所言,那粮食问题明年便可迎刃而解,只是,公子笃定这产量,还是道听途说?单就咱们泰华的曲辕犁,真可谓奇思妙想,事半功倍,原是不应冒犯国父。但我侍弄了两年农田,一身所学精研此道,即便这黑土肥沃,稻谷与小麦,亩产也就过了三百斤。”

    洪毅知他所想,接过话头,“这玉米亩产七八百斤,红薯亩产四五千斤,可不是我信口胡吣,找你来便是要你在国营农场,先行试种采种,为明年普及做个范例。这两种作物与稻谷小麦,种植时间并不冲突,且玉米秸秆、红薯藤蔓,即可养畜,亦可肥田,可谓天作的美稼。事实胜于雄辩,时间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结果如何,待你在大棚试种一季便可知晓。”

    宇文隆被洪毅抛出两句至理名言深深震撼,世间之事,确实如此,为之方知,不为则无知。自己留在泰华,不正是因此处可大展拳脚,不致一生碌碌无为吗?当下豪气纵生,充满力量。

    洪毅还怕他不够死心塌地,又将水稻杂交摆了出来。其实洪毅才真的是未下过田,但这并不会妨碍他将一些浅显的基础知识讲出,借此抛砖引玉,打开宇文隆心里的那扇窗。

    当野生雄性不育株、赶粉、遗传优良性状互补,这些词汇喷薄而出之时,宇文隆既是如坠雾里,却又无比清晰,就好似远观云海日出,脚下无路,但远方却壮美无比。

    “路漫漫其修远兮……”洪毅再次搬出了屈原老先生的名句。宇文隆长吁一口气,深深一揖:“隆,必穷此一生,助公子得偿心愿,令苍生不受饥饿之苦。公子,这杂交水稻,当真能有一千多斤的亩产?”宇文隆还是心颤不已。

    “公子的话,做得了数的,你且放心,绝无虚言,只是这一代一代的育种,甚为艰辛,若要普及天下,还真只能靠研究与实践,坚持不懈的摸索,方成正果。眼下,先将玉米与红薯的事宜布置下去,今冬我将去往南方,那边暖和,还要带一部分去种种试试。”

    宇文隆毫无睡意,犹自壮怀不已。这泰华国父,当真是神仙下凡?洪毅心里,却盘算着另外的事情,宇文融流徙千里,可不能让他死了,最好能将这一大家子,全弄到泰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