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公元八世纪 » 165、诗友

165、诗友

    鸡蛋,永远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是降低风险的有效保证。若是有大事发生,事情危机,聚朋阁的人员需要撤退,便会退入归义楼。双方站在对立面,可最大限度的减少怀疑,争取时间,避免被一网打尽。

    这是洪毅为影武卫这种情报机关,特设的规矩。所有地方,盐帮分舵附近,必有与其作对的竞争对手,表面上摩擦不断,待到关键时刻,乃是生死兄弟。

    这种腹黑的设计,在八世纪的世界,怕是无人能够理解,更没人会想到。归义楼还挖有地道,一边连着聚朋阁,另一边直通不远处的江边,那里常年有群渔夫,十几条乌篷船,平日里风里来雨里去,所获并不丰硕,却个个体态健硕,目如鹰隼。

    整条撤退路线,洪毅当年画在纸上,出自口中,如今化为现实,也是一众得力干将,落实贯彻使然。当然,影武卫的存在、布置,都是绝密,除却大行公会盐帮支部的核心骨干,无人知晓。

    便连这萧任侠,平素里也仅是一个樵夫,给两家酒楼供应薪柴,来去匆匆不说,还头戴大斗笠,遮盖着面颊,寒暑不变,是以并无几人识得。屋内并无一个闲人,大家一起落座,任侠却是恭恭敬敬立在一边,只想伺候着洪毅与长宁。

    这二人,一位是天家,一位是主家,如今身在影武卫,少主长宁还成了顶头上司,任侠这心里,其实很是欢喜。由于还有正事,席间酒并不多,浅酌一番,垫了垫肚子,宜静便吩咐门外搬进几个玻璃罐子。

    有的汤汤水水,异物悬浮,有的则是熟悉之物,比如鱼肉、柑橘。瓶口无一例外都封着石蜡,令人不明就里。宜静笑着打开,介绍起来:“这个是公子新发明的罐头,还在试验阶段,眼前几个皆是半月前封装,新鲜度自然不足,但尽可食用。特别是这几样水果,产自岭南,大家尝个新奇。”

    杨定邦率先尝了尝海鱼,虽说有腌制味道,但仍可算做佳肴,比之鱼干,更易下咽。致远则是吃的芒果,初次知味,大呼香甜。洪毅笑道:“这水果罐头,为延长保质期,增加味道,是加了糖的,日后航运通畅,船速提升,弄些新鲜的给你吃,不过我所期望的,还是与大家,将来同去高雄郡一游,现摘现品,甜爽无比。”

    众人一阵欢呼,遂聊起南征北战,阔地开疆,都是神往不已。自北苍一别,已近三年,定邦稍显沧桑,致远也添了不少成熟。洪毅不由的想起了翠峰之上,长眠的烈士,望着眼前这些身在异域,心系祖国的英雄,心生感慨,邀着满饮了一杯。

    大家又说起了这罐头,看来将来部队远征,战士们多了一份营养和口福,就连遭逢天灾,恐怕也会减少很大一部分损失,公子之神物,当真层出不穷。如此说说笑笑,重温离别之情,直至尽兴,洪毅方问起另一件心念之事。

    江旭见洪毅提及,忙拱手一礼道:“客人已来此地旬日,游山玩水,吟诗作赋,皆与公子所说无二。此人也好美酒,我已差一机灵之人,扮作向导,陪同他几日,随时可引他来这聚朋阁中入局。”

    入局这词有些刺耳,却无比贴切,洪毅赞许道:“辛苦淮南道的兄弟们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开元十八年,公元七三零年三月,李白得知忘年之交孟浩然要去广陵,约其在江夏相会时所做。前两句紧扣题旨,后两句尽诉深情,情景完全交融,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聚朋阁二楼大厅,正有一青年吟诵此诗,并当场泼墨,书写下来。店主如获至宝,悬于高处,引得众多食客议论纷纷,尤其是临窗一位中年人,频频侧目。

    此诗为一忘年之交所赠,作于旬月之前,作者虽然才华横溢,却也算不上声誉显赫,且唐代送别诗盛兴,友人之间分别在即,互相写写小诗,抒发一下情感,不足称道,此诗却得如此厚待,如今竟能传至广陵,着实令人称奇,莫非有什么蹊跷?

    那吟诗青年倒也不是沽名钓誉之徒,此佳作署名,依旧是江油李太白。这聚朋阁店主登高一呼,止住众食客的议论,朗声道:”鄙人虽打理此店,也就是个掌柜,日前有幸东家亲临扬州游玩,发下重赏,凡诗词中涉及扬州的佳作,皆可在聚朋阁受贵宾待遇,吃喝玩耍三日,全部免费。扬州集天下半数文士,大家抓住机会,以文会友,岂不痛快?”

    话音一落,大厅里欢声雷动。这聚朋阁在扬州数一数二,若能在此文会露一露脸,日后出去闲谈,岂不是莫大的资本。运气好的,传入某位达官贵人之耳,受召幕府,亦未可知。

    再不济,白吃白喝三天,也是一件快事。当下便有几个文人模样的,下场而来,可惜才学一般,未能引起多少彩声。这等会事,最怕冷场,那最初的青年见状,又踱步出来,吟了一首五言:“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此诗乃是说身处异地之人,念及曾经的扬州之游,两相对比,产生的巨大落差,借以排遣胸中的不得志,追忆过往的美好。只是署名之处,则是另外一人:襄州孟浩然。

    中年男子一阵错愕,忍不住起身,拱手一礼道:“这位郎君,此诗确为佳作,然绝非孟山人所作,这署名,可否为我等解惑?”青年闻言一笑,回礼道:“此确为襄州孟浩然诗作,此人如今与大家年龄相若,难道阁下与之相识?”

    中年男子闻言面色渐愠,不悦道:“君子不欺世盗名,我便是那襄州孟浩然,却从未写过此诗,何解?”青年略做惊讶状,又行一礼,连称失敬。“我家主人久慕大名,敬邀大家前往上层望江厢房,一论此诗所藏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