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我在明末搞体育 » 第四十一章 刘遵宪协助办报

第四十一章 刘遵宪协助办报

    舆论的重要性朱安十分明白,而且性价比十分高,就目前大明的状况,十万两足够李在钦大展拳脚。

    但为了让李在钦的工作更好进行,朱安吩咐内侍将工部尚书刘遵宪喊来。

    得到传令的刘遵宪一路小跑,忙不迭的撞进乾清宫,神态慌张:“臣参见陛下。”

    按理说,作为大明的顶级大佬之一,刘遵宪不至于如此失态,但谁叫前段时间朱安给了严厉的警告呢。

    事情是这样的,朱安某一天突发奇想,估摸着按照历史记载明末的火器制造技术已经有突破性进展了,为何军队装备的仍旧是落后的三眼铳呢?

    而即便是三眼铳,质量问题依旧堪忧,更别说鲁密铳等其他火器了。

    为此,他暗中安排人调查,得到了答案。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大明军器局和火药局的贪污问题的确很严重,但这种严重不是金额特别巨大的问题,而是贪污范围广,牵涉的人员多。

    你想,整个明朝一年的税赋才多少钱?其中大部分要用作辽东和西北地区的军费,能用作装备制造的本就不多,这还要均摊到铠甲、马匹、刀剑等其他装备上。

    所以,贪污的数量不是关键,而是形成了人人都贪的风气。

    其次,在主事贪污的情况下,下层工匠的待遇是越来越差,可能这也和整个大明的环境有关。

    再则粮价高涨,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工匠们原先的薪水已经捉襟见肘,其次是就业环境严峻,主事们有压榨工匠的底气。

    最后说到底还是军队的需求问题,由于火器的安全性的确不可靠,士兵们并不热衷于使用火器。

    且火器的使用也是要勤于训练,并不是拿着枪就能射,现在火器射程、射速相较于弓箭并没有多大优势,要想形成压制性就必须严苛训练方阵,而明末的军队大多难以做到,毕竟不是所有军队都是戚家军。

    当然还有各总兵之间的勾心斗角,毕竟明末的总兵实质上等于军阀,他们可不会管什么火器不火器,质量如何,什么装备能拿到手才是自己的。

    总结就是火器在明末没有得到重视、得到重视却不知如何重视,知道如何重视但执行人的不重视,执行人重视起来但环境不允许他们重视了。

    “平身吧!军器局和火药局的工作安排的如何?”朱安板着脸,沉声道。

    刘遵宪垂着脑袋,冷汗直流:“回陛下,已安排好了。”

    朱安冷声道:“好,过几日朕会让王擒虎接管,你准备一番吧!朕告诉你,心里也不要有怨气,堂堂工部腐败无能到如此地步,你敢说你刘遵宪没有责任!”

    刘遵宪哪敢辩解,忙垂首道:“臣不敢。”

    朱安调查过刘遵宪,这家伙任上兢兢业业,未有违规之举,算得上是朝廷上的老好人,崇祯也一直器重他。

    下面官员腐败,虽说头头责任重大,但国情如此,真要全部杀完谁给他办事?

    不过那几位主事肯定跑不了,杀鸡儆猴还是要的。

    见刘遵宪态度不错,朱安继续道:“朕也不管你心里怎么想,这次朕传你来却不是为了军器局的事情。”

    又望着李在钦道:“你旁边这位是李在钦,他要替朕办件差使,需要你协助他。”

    李在钦平静的打着招呼:“见过刘大人。”

    刘遵宪歪着头打量着身旁腰杆挺得比之的中年男子,礼貌的回道:“李大人有礼了。”

    作为顶级大佬,刘遵宪对京官倒是熟得很,但外地的小官,他不可能全部记住,因此脑袋里还在琢磨李在钦的身份。

    就听朱安打断他的思考,说道:“刘卿家,朕欲兴办民间报社,此事由李在钦负责,你们工部需协助一番,可有问题?”

    报社?

    刘遵宪从字面上理解出皇上的意思,现在民间类似于报纸的东西还是蛮多的。

    如官方的邸报,民间的大字帖、画帖等,基本由书坊把持,但各家书坊都是小打小闹,上不得台面。

    “没有问题,不知李大人兴办的报社规模如何?”刘遵宪保证道,如果是这件事,那问题不大。

    “暂定每周至少一万份报纸!”李在钦说道。

    以目前的大明活字印刷术的效率,还不太可能做到每日都更新发行,毕竟报纸也是要编辑、审核、排版等一系列复杂的流程。

    刘遵宪眉头紧皱,摇头道:“陛下,臣还不知道报纸的具体大小,无法给出具体回答,若报纸大小和邸报相当,臣认为问题不大。”

    还有一点刘遵宪没提,就是钱到位,这些都好说。

    邸报的大小朱安是知道的,无非就是将信息装订成册的书籍,总面积估计和报纸相当,但制作相对简单。

    如果报纸采用现代报纸的排版,势必用到更大更繁琐的模板,这都会降低印刷效率。

    “报纸大小的问题你与李在钦再商议商议,朕给你的要求就是,报社事宜高于一切,明白嘛!”朱安命令道。

    “臣明白!”刘遵宪回道。

    说罢,朱安挥退二人。

    具体怎么办报社就交给李在钦吧,反正这家伙是系统钦定的专家,总不能连自己都不如吧?

    李在钦和刘遵宪离开后,朱安活动活动筋骨,就要开始运动了。

    别看他系统给他安排的任务繁重,实际上真没花他多少时间,他真正的时间基本都用在了运动上。

    也就是跑步,如今朱安一天运动的步数已经平均在七万步左右,这也和他身体素质越来越好有关。

    七万步能兑换七十个任意兵种,三十天就是两千一百人。

    听起来好像不少,但真正用起来当真是捉襟见肘啊,首先朱安答应孙传庭的一千御卫营,还有即将使用精良燧发枪的一千龙卫营,其次是水泥厂、路桥公司安排的‘律兵’。

    朱安发现,自己的缺口竟然无限大。

    况且第一个月他平均的步数也不过五万步左右,刨除升级所用掉步数,他真正召唤出的士兵不过一千一百多人。

    这还是将孙传庭的一千人算在里面的情况下。

    当然,朱安只所以增加跑步数量,更重要的原因是李官武来信,他已经成功混入八大晋商内,再需一段时间,便可掌握证据,将他们一网打尽。

    而这,估计得倚靠那拿着一千精良燧发枪的龙卫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