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我在明末搞体育 » 第四十六章 工匠当先

第四十六章 工匠当先

    “能!”

    刘遵宪前所未有的肯定,在精良燧发枪的身上,他看到了战胜建奴的希望。

    虽然,从战略态势上来看,如今的大明依旧处于优势

    但只要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精英都看得出,大明已有亡国之相,若不能处理建奴这个棘手的问题,大明迟早会被拖垮。

    所以,大明想要中兴,必须先消灭建奴。

    恰好,王擒虎受召前来。

    “臣参见陛下!”王擒虎单膝跪地,嗓门洪亮。

    朱安摆手道:“起来吧,朕这次召你前来就是为了军器局和火药局的事宜,与你和刘尚书商议一番,咱们进殿再说吧。”

    三人入殿,王擒虎和刘遵宪神态各异。

    朱安端坐在御座上,严肃道:“前段时间,朕命律兵彻查军器局和火药局,发现诸多不法之事,因此也处决了不少人,还问责了刘尚书,且夺了工部二局暂命擒虎你代管,同时命你在流民中征召工匠,诸多事宜做得如何啊。”

    王擒虎抱拳回道:“回陛下,臣接管二局后,按照陛下吩咐,优待工匠,且按工匠个人技艺分为特/高/中/初四个评级,其中特级工匠七十八人,都是有数十年铁器制造经验的老师傅,另有高级工匠一百三十四人,中级工匠五百一十三人,另按照陛下的说法,工匠的子弟也要统计,其中达到初级工匠者四百三十九人,中级工匠者一百一十一人,这些子弟都是子承父业,但因父亲还在工部点卯,故而只能打些下手。”

    朱安点点头,十分满意。

    王擒虎见此,继续禀报道:“臣往流民中征召工匠,共征得一千五百户,算上妻儿父母共计六千四百人,因为时日尚短,这些日子臣都在安排工匠的衣食住行,暂未进行评级。”

    “好,擒虎这件事办得好,朕有赏!”朱安惊喜道,想不到流民中竟然有这么多工匠。

    要知道这可是在被路桥公司挑完一批的情况下,因为水泥公司的水泥只卖给路桥公司,所以路桥公司的经营范围十分广泛,造房子,造桥,修路,甚至连修坟都用上水泥呢。

    说是赏,具体赏什么朱安却不提,只是对刘遵宪道:“刘卿家,王千户做得如何?”

    刘遵宪不敢辩解,回道:“回陛下,王千户做得很好。”

    工部自然也有名录,且比王擒虎编录得更为详细,但朱安为什么不用呢?

    原因相信刘遵宪自己明白。

    “这些人是你工部的人,朕还是原封不动的还给工部,但请卿家记住,火器一途事关大明国运,朕相信卿家,但工部还需整顿,所以军火二局,工部只有设计,制造之权,管理则交给王千户,朕相信王千户不会过多干预火器的生产,若是因为王千户的原因导致火器生产受挫,卿家可报给朕,有问题没?”朱安冷声道,措辞强硬。

    刘遵宪垂首道:“臣没有问题。”

    事已至此,他还有拒绝的权利吗?

    朱安继续道:“另外,朕已经传旨毕懋康,召他进京,协助你仿制改良火器,相信他不会让朕失望。”

    刘遵宪和毕懋康曾共事过,知晓这位大拿于火器一途研究颇深,有他参与在合适不过了。

    “擒虎,火枪的制造是重中之重,保密工作不可懈怠,待刘卿家和毕卿家将火枪仿制成功后,所有工匠都需与外界封闭管理,明白吗?”朱安又吩咐王擒虎道。

    按照他的想法,火枪的制造将按照现代工艺标准,一人负责一个零部件,最后统一组装。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人负责一把枪,极大的影响了效率,同时不良率也居高不下。

    且这样做也能有效的阻止泄密,毕竟谁也不知道谁制造什么东西,单个的工匠根本没什么价值。

    说到底,燧发枪能改进的就那么些东西,无非是装弹方式、子弹、枪管和击发所采用的部件等,难度都不算太高,这也是朱安认为刘遵宪和毕懋康肯定能仿制成功的原因之一。

    如果他不进行的保密管理,说不定很快就能传到建奴手中。

    又朝王擒虎和刘遵宪吩咐一番后,朱安便让俩人离去。

    其中,刘遵宪面露沉思,仔细回味着朱安的‘训诫’,他似乎渐渐明白朱安的动机——陛下想要将工部拆分!

    言语中让刘遵宪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火器和刀枪盔甲等武器装备上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则源于路桥公司对工部业务的侵蚀。

    要知道工部真正能捞钱的大头不是造武器,而是造房子,修堤坝,造桥,筑城墙等等政府民生工程。

    而如今这些工程将面临着两难的进地,一方面由于朝廷财政赤字极其严重,导致工程量大幅度萎缩,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工匠面临饥饿风险。

    同时逐渐崭露头角的水泥,堂堂工部竟然无法采购,换做以前工部肯定有人闹。

    但前一段时间陛下的雷霆手段整治工部,现在谁还敢出头,至于外面的人就更别提了,路桥公司可是皇上自己的产业,和路桥公司对着干不就是和皇上对着干吗?

    再者,路桥公司修的路和桥,房子和城墙的确便宜坚固啊,人家为什么不交给路桥公司修呢?

    反正在大家看来,不都是朝廷单位嘛。

    你敢说你刘尚书的地位就比方公公的地位高?

    照这个趋势下去,不出几年,估计这几项业务就彻底和工部无缘了,所以陛下才暗示自己将重心转移?

    可明白归明白,刘遵宪却不甘心。

    就像是祖宗产业在自己手上给丢了一样,即便最后升官发财又怎么样,指不定同僚们怎么嘲讽自己呢。

    患得患失的回到工部办事处,工部左侍郎范景文见刘遵宪脸色苦闷,不禁开解道:“可权兄,陛下相召所为何事?”

    刘遵宪苦闷道:“是为军器局与火药局之事。”

    说着,就将朱安的旨意和日后潜在的打算告知范景文,却不曾想范景文却是抚须,连连点头。

    刘遵宪不解,追问范景文为什么点头微笑,范景文解释道:“若陛下真有此意,于工部是祸事,但于我大明则是幸事。”

    刘遵宪疑惑道:“梦章何意?”

    任何制度有其历史必然性,尤其是像工部这种存在数百年的衙门,拆分职能后怎能说于国有利呢?

    范景文道:“路桥公司虽说是陛下私产,但归根结底还是商行,既然是商行,万事皆以利字当先,尤其是路桥公司推出的股票制度,更是将‘利’放到最大,若没有利,则股价大跌,陛下和勋贵们士绅们损失惨重,若是‘利’足,则股价大涨,人人挣钱。”

    刘遵宪依旧不解。

    范景文继续道:“既然股票可以挣钱,那么‘大人物’们犯不着在百姓们身上剥削,反倒会将路桥公司的业绩做得很好看,于百姓有利。”

    “其次,路桥公司人员精简,清廉高效,反观工部机构臃肿,凡是论资排辈,事事需银钱开道,便是我也指挥不动那些‘自家人’。”范景文叹息道,他初到工部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只是上任还不到几个月就碰上陛下严查工部这档破事。

    饶是他自诩清明,要不是陛下还不是太昏庸,寻着这个油头也可以将他和刘遵宪拿下。

    刘遵宪闻言,依旧郁闷,毕竟看得开和想明白是两码事,这分权一事真发生在自己任上,这在史书上都将是笑柄啊。

    要是朱安知道刘遵宪的担忧,那可真是哭笑不得,工业革命最得利的就是工部,你还委屈个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