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战国演绎 » 第一百九十三章 兵不厌诈

第一百九十三章 兵不厌诈

    “有什么意外?”

    赵括瞪大眼珠子:

    “王龁的大营马上就破,他自顾不暇还有闲心跑到我的后方去找我麻烦?”

    “快去看看,误了事先把你正法!”

    军需官吓得转身就走,亲自去了解情况。

    忽然一个探军飞驰而至,跳下马来气喘吁吁地报告:

    “后面发现敌军,正向我军进逼。”

    “什么?没看错?”

    “没错!”

    赵括心里咯噔一下子。

    正要好好想一想是怎么一回事,一个浑身是血的军官又踉踉跄跄地跑来:

    “末将前去催粮,路上与敌军遭遇……”

    赵括冷笑:

    “没什么,这是王龁派出的一支骑兵,想骚扰我的后方,以减轻他正面的压力。”

    不容他采取应变措施,又有几起探军来报:

    “左、右翼也发现敌军!”

    军需官也回来了,他的报告更为清晰:

    “大批敌人正从三面进逼,意同将我军合围。”

    赵括突然哈哈大笑:

    “好了!伏兵终于露面了,让他们围吧,看我给他们个反包围!

    副将,火速传令给负董,把后卫部队全部调来投入战斗!

    全歼王龁的时刻到啦!”

    采用反包围的战略确是赵括作战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侦察到的敌军数量之多却超出他的预料之外。

    而负董所率后卫不足十万,还有不少老弱,能否担负起反包围的任务他已经缺乏信心。

    但已经走到这一步,只得暂时停止攻打营寨,收缩兵力先迎战包围自己的秦军。

    负董虽然力弱,但从后面一冲,形成内外夹攻之势,打破包围的问题应该不大。

    只是他本以为自己所向披靡,一心只想如何踏平王龁,攻开函谷,挥师咸阳。

    一路营盘只供暂住修得十分简陋。

    而在等待负董这段时间里要变攻为守,防御性能很差,只得下令赶修工事。

    但在他预定的《作战计划》中并没有这部分内容,也就没有任何准备。

    仓促中工具材料都很缺乏,甚至不得不以刀枪挖土掘石,修成的工事无济于事。

    冯亭又来劝谏:

    “从形势来看,包围我们的不是王龁原有的部队,极可能秦王另派援军。

    我军乘锐而来远离大营,一旦受挫,锐气顿消,已不利再战,而且又缺乏粮草难以在此久驻;

    万一负董再受阻于途中,不能与我们会师,处境将非常困难。

    不如趁敌军尚没完全形成合围,杀回老营,与后面己军合力固守方才保险。”

    论说冯亭的建议很有道理,可惜胶柱鼓瑟的赵括定要按自己的“预定方针”行事。

    而且又特别刚愎自用,以为冯亭有暗含责备自己之意,竟恼羞成怒,不顾礼貌地嗔目大叫:

    “贪生怕死的懦夫!

    张口闭口都是逃命,若不是看在你献上上党的面子上,如此祸乱军心,早该枭首示众了!

    大丈夫有进无退,敌人越众,我杀敌越多,有何惧哉?”

    冯亭被他骂得满面羞惭,眼中含泪,叹息而归。

    回到营中见了苏射,一个被打,一个挨骂,他们真是一对难兄难弟。

    苏射气得脸红脖子粗,狠狠地说:

    “咱们都是他的父辈,对他也可以说是忠心耿耿。

    想不到他竟把好心当作驴肝肺,动不动就翻脸,绝情断义。

    对这样刻薄寡恩的狂妄小人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咱们还是回韩国吧。”

    冯亭一声长叹:

    “他虽不仁,但赵王之恩不可忘。

    目前赵军很快就要陷入困境,咱们一走,会被人耻笑为临危而逃。

    且耐过这一时,向赵王告别后,光明正大归国。”

    尽管嘴上说不怕,但被包围终不是滋味。

    正值晦日,又逢多云,天上星月无光,更显得夜空深沉,阴森可怖。

    赵括心中烦躁难以入睡,踱出帐外四处巡视。

    有了过去的经验,士兵们对于缺粮没有议论抱怨,苦战之后都已入帐休息;

    但饿了的战马们却不懂军令,咴咴地乱叫以示抗议;

    营外敌军的击柝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可以判断出秦军部队的番号很多。

    赵括心中暗暗吃惊:

    “莫非秦王真的也尽倾国之军来敌我?

    那么我军在数量上可就不占优势了!”

    赵括认为自己必胜有两个依据:

    一是自持才高,一是兵多将广。

    通过几次战斗虽然取得一些胜利,但在王龁营前受挫后,也开始感觉到自己的“才”并没有“高”到天下无敌。

    也就不是可以有持无恐;如果在兵力上再失去数量优势,就更是胜负难定了!

    但他又是赢得起输不起的性格,一觉得没有取胜的把握,心中不由得阵阵慌乱。

    白天斥冯亭时那股直冲云霄的英雄傲气立即消散,开始考虑:

    “冯亭说的有道理,应该先撤回大营,毕竟我还有四十万大军嘛,完全还能东山再起。”

    但如果下达撤退的命令,又如何面对冯亭呢?

    对于赵括来说,“面子”并不次于四十万大军的命运,也很重要。

    在逃命和保全面子之间,竟至犹豫不决。

    忽然,秦营中有人喊道:

    “武安君有令,各营加强警戒,严防赵军突围!”

    一呼而诺,声荡四野,似乎赵军的营地已淹没在无际的秦军海洋之中。

    “武安君令?莫非白起又重新得到任用?”

    赵括的心中更加惊惧,虽是将信将疑,这一夜也没睡着。

    负董接到调令,留下三万部队守卫大营,自己火速赶去与赵括会师。

    不料途中遭遇秦军,打着白起的旗号拦阻。

    负董拼命冲杀才把这支秦军击退;

    走不出十几里又打了一场遭遇战。

    虽没见到白起本人,但从这些部队的战斗力上来看,确实比一般部队强悍得多。

    与负董传来的报告相印证,赵括的背上淌下冷汗:

    白起并没被撤职,为了骗自己,才以王龁的名义假装败退来引诱自己追赶。

    并用少数兵力把自己吸附在秦营前。

    他们有可能率主力去袭击自己的大营,堵住东归之路,最后把自己围而歼之!

    此计兵法上有,可惜急忙忘了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