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南宋遗民 » 第八章 蒙古阴云

第八章 蒙古阴云

    正当战争步步推进、捷报频传的时候,远方却传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久违的蒙古这个名字,又萦绕在宋人耳边。

    据商队来报,蒙元帝国数百艘战舰已经抵达爪哇海岸线,缓缓地形成包围之势。他们的舰队规模之庞大,足以令任何一个国家望而生畏。即便爪哇国拥有数万之众,但面对这样的攻势,他们也陷入了非常艰难的境地。

    元帝国的士兵们用弓箭、投石器、火炮等武器猛烈攻击爪哇国的舰队,让他们不堪重负。战火肆虐,烟雾弥漫,海面上的战舰互相冲撞,惨叫声、撞击声不断回荡在海面上。爪哇国的水师拼尽全力,奋勇抵抗,加上对天时、地利的充分了解,才勉强稳住了阵脚。

    其实早在崖山之战后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1282年,元军就开始征伐南洋诸国。元朝皇帝忽必烈下令调集淮、浙和福建、湖广驻军5,000人,战船250艘,海船100艘,由唆都统率水陆两军循海道进攻占城。

    战争持续两年,虽然蒙古总体上处于优势,但一直没有完全拿下占城的地盘,同时受安南战事影响,最后不了了之了。

    这些年来,蒙元帝国的扩张步伐明显减缓。向东除了台湾,便是无垠的大海,向南则被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向北和向西都是他们同宗同族的势力范围,虽然时常有些摩擦,但并未撕破脸皮。

    当年,蒙古大汉蒙哥被砸死在钓鱼台后,忽必烈先发制人,火速继承了汗位。但其他几支成吉思汗子孙并不服气,特别是忽必烈在全面吸纳汉文化、改国号为大元的举动,引得内部争议不断。明面上的斗争、暗地里的较劲不断发生,对于大元王朝的稳定带来了很大威胁。

    此外,东征了两次日本,都因为妖风被迫撤退,南洋方面则多是占领了又守不住的情况,如此频繁的失利,让蒙元帝国的声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征伐占城失败后的第六年,元军的矛头又指向了更深入南洋的爪哇。这不禁让人们心中生出无限的担忧和忧虑,因为爪哇就在伊班王国西南边,甚至从距离上讲,伊班所在的大岛离元朝更近一些,而陈宋国与伊班王国共处一岛,在它的东北边。

    他们不知道蒙古此时已经成为了一个怎样的强大势力,也不知道他们的计划。但是,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蒙古的目光投向这个宋朝遗民组建的流亡之国,那将是一场灾难性的战争。

    对于陈宋国来说,非常幸运的是,在南洋这片区域,元军一直沿着大陆架的沿海国家进行攻伐,并不知晓远海的岛屿上还有一片国家,更不知道这支逃亡宋军的存在,这才留给他们充分喘息、发展的时间。

    而如今,元军竟然深入爪哇海域,发现他们或许是迟早的事……

    现在的陈宋国,虽然有一些跨时代的先进武器,但人口基数太小,纵深也不大,全国兵力也就五千。特别是水师舰队方面,战船吨位只能说是面对渤泥族有碾压优势,比起元军的海船战舰还差得远。十余年来,蒙元帝国几乎尽数吸收了原宋朝的造船技术和大批工匠,战舰吨位较之以前又有了很大突破。

    陈文远他们虽然改进了舰炮,也就是数量更多、排布更密、炸膛概率更小,威力和准确性上并没有多大进步,毕竟陈文远心心念念的、炮弹与膛线完美契合的技术还没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排炮弹打出去,最多也就是把元军的大船砸一片大窟窿,想要击沉,还是得费些力气。更何况,在这群嗜血好战的蒙军背后,是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大小战船就一两千艘,耗是耗不过的。

    回首过往,短短十来年,陈宋国就从一支逃亡的残部白手起家,占领大片领土,人口增长百倍,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出诸多划时代的新技术。这种能力,无论是哪个大帝国都会忌惮,必须扼杀在摇篮里。毕竟,不像占城、安南、蒲甘这等番邦蛮族,放他们一马也掀不起什么浪花。

    所以,必须得加快扩张的进度了,完成原始积累才有资本对抗。也希望蒙元帝国越晚发现自己越好。

    对于伊班王国,他们改变了战争策略,不再接受任何条件、任何和谈,他们的目的就是土地、人口、资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陈宋国的军队开始向渤泥族领地进攻。

    经过一番激战,他们很快打下了渤泥族领地的半壁江山。但是,渤泥族还剩五分之一领土的时候,遇到了横断山脉,丛林叠嶂,只留有几个豁口沟通这个国家的东西两边。豁口上,自然是重兵把守,纵使陈宋国的技术再牛,这种天险面前,还是不敢贸然强攻。

    正面不行,那就绕后吧。很快,陈宋国的舰队航行在大海上,穿越海风,波涛汹涌。船上的士兵们个个神色肃穆,他们知道这一次行动的重要性,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终于,他们看到了目标。岛国的西海岸宛如一个碧绿的翡翠,呈现在他们的眼前,虽然有大片滩涂适合登陆,然而再往里走,连绵的峭壁让他们的眉头不由自主地皱起来。这是一个天然的屏障,同样是易守难攻。

    “目前来看,剩余的渤泥族人主要居住在这峭壁上的高原上,周边有一些零散领土可以攻占,但还要派驻大量军力留守,实属鸡肋。”大将军曹志昂分析道。这是御前会议上,陈宋国的高层正在讨论、权衡各种方案。

    “既然如此,那就留给他们一些自留地吧,以山为界,能减少驻军驻军压力,我们专心搞内政。”陈文远把自己的想法告知群臣。

    “说不定待我朝重登巅峰、教化四方之时,这群蛮族自然就归顺臣服了”一名文官上前附和道。

    伊班国的国王脸上难掩失落,现实残酷地告诉他,陈宋国的实力极大的超乎了自己的想象,让他感到自己的极度渺小和无力。在经历了惨烈的战争之后,他不得不承认陈宋国对那些领土的控制权。虽然心有不服,但他也知道自己已经无可奈何,只能接受和平协议。

    与此同时,陈文远也在密切关注着元军的行动。出乎意料的是,数万元军强攻下了爪哇岛,这与自己记忆中的历史似乎有些出入。“难道这个平行时空从这里开始改变走向了?”想到这里,陈文远不禁释然一笑,自己的出现不就是最早的异数吗?先不想这么多了,顾好眼前的事再说。

    新一轮大生产、大发展开始了。版图安定后,陈宋国疆域达到了六十平方公里,逼近原宋朝的三层水平了。人口四十余万,这在陈文远心里还是太少了,与原大宋的数千万人相比,实在是九牛一毛。现在所处的巨岛,本来就是地广人稀,建国之初,由于宽容开放的政策,吸收了不少周边部落的渤泥族人,前些年那点领土容纳七八万人,其实已经算密度高了。

    兵力还有四千多人,也不打算扩充了,只要不继续扩张,还是够用。之前的模式是军队兼农民,除了打仗还要自己管饱,所以那点人口基数能养这么多兵。现在不一样了,国家需要一支正规的职业化军队,要专心考虑打仗问题,这就要靠合适的人口来供养。

    现在主要目标是搞发展,让人民安定一段时间,增加人口基数。只有人口增加,才能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陈文远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人口增长和移民。

    首先,他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土地和住房的免费分配,税收方面依然是前三年全免、三年后减半,此举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为了满足人民的粮食需求,陈宋国实行了大规模的伐林造田计划,将那些没人居住的山地和森林变成肥沃的耕地。

    在围海养鱼方面,陈宋国也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以便能够提高渔业的产量。在各个岛屿的海岸线上,陈宋国修建了一些浮动式的养殖场,上面种植了各种海藻和水草,吸引了大量的鱼类和贝类。同时,陈宋国还在海中建造了一些固定式的养殖场,用于养殖各种海鲜和贝类,如虾、蟹、鲍鱼等。这些海鲜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可以出口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随着这些措施的实施,人口数量逐渐增加,国家也开始繁荣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于各个领域的建设和发展,经济实力也逐渐增强。这时的陈宋国百业兴旺,人们有更多的粮食储备,有更多的时间休闲娱乐,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充实精神世界,这里的人民没什么生活压力,人口也爆发式增长着。同时,他还大力推广医疗卫生知识,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降低婴儿死亡率,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咱们的几钢铁和火器作坊产量还是太小了,其他一些民间技术也失传了很多,满足不了国家发展的需求”。

    对此,陈文远做了一个决定:开设学堂,培养更多国家急需的人才。他翻出了他压箱底的各种书籍,加上新研发的技术,开设起一个个培训班。就叫“南洋职业技术学堂”吧,陈文远似乎想到了什么,突然开心一笑、灵感迸发。

    此外,还要建立军事学堂,增加精神洗礼的内容,俗称洗脑。毕竟民族融合的进程太快了,需要让广大的渤泥族同胞从思想深处认同大宋国,真正把自己当作国家的一员,这个过程可不容易,所以先从掌握武力的军队系统开始,确保他们的绝对忠诚。

    紧接着是铸造货币,抓牢铸币权,毕竟这形势下还用人家以前的货币有点不合适。“还要开办银行,同一度量衡,理顺内部矛盾,促进经济发展”,陈文远心理盘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