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高铁十年 » 高铁十年 第七十一节 劳务分包之痛

高铁十年 第七十一节 劳务分包之痛

    我感觉自己脱离施工现场有段时间了。在处理完外部的应酬后,我决定将精力投入到各个工点的检查中,倾听作业单位的声音,以掌握现场安全质量管理的真实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必要的纠偏。

    在出发前,我整理并打印了部门人员在工作群中近期发布的安全质量问题,带着这些资料前往现场进行核对。

    然而,经检查,现场的整改率仅达到了60%左右,远低于预期。作业层的负责人普遍反映,劳务队伍对整改的响应迟缓,即便问题得到了暂时的解决,不久之后又会重蹈覆辙。

    在众多问题中,桥面系的问题尤为严重。在安全管理方面,高空作业的工人,常常忽视安全绳的使用。而在质量方面,也存在桥面板钢绞线穿完不张拉,就想去直接切割封锚的现象,桥面板混凝土养护也是基本靠天,强度还没达到,人就走上去了。

    陈队长,作为作业队负责人,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他的情绪来自对以往事故处理的不满和未来风险的担忧。

    他曾在桥面系预制步行板的质量问题上因验收不严而受到处罚,对此他一直心存怨气。他认为,他是在项目领导的进度压力下,才不得不安装存在问题的步行板。同时,他也担心劳务分包队伍长期不服从管理,真出问题问题了,会继续连累他受罚。

    陈队长控诉道:“廖老四来干桥面系,能干好吗?他从来都没搞过什么工程!还不是因为他的哥哥廖老三是前任项目经理的司机,才接的这个活!接了活你就踏踏实实管呀,自己天天去打麻将,把任务分给二老板,二老板分给下面包工头,包工头再去现找农民工,能搞好吗!”

    虽然他有些偏激,但我知道,他说的都是其他人装糊涂,避而不谈的实话。哪一个单位、哪一个项目的劳务分包队伍,又是无缘无故,真正通过公开招标来到项目的呢?

    我在其他项目就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分包钢筋的队伍老板,原来自己就是个钢筋工。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负责混凝土工序的分包队伍上。其老板,过去仅仅是一个跟随混凝土搅拌车,负责放料的普通工人。

    如果事实真如陈队长所说的那样,光是现场监管,不改变劳务分包负责人的态度,就是治标不治本,没法从根本上改变现场的管理状况。

    带着这些思考和烦恼,我继续前往其他工点了解情况。在祥云分部,我首先查看了其他工点,最后才专门拜访了我的师傅。

    师傅见到我,半开玩笑地说:“听说你最近很忙,大家都很认可你的工作,我还以为你不会来看我了呢。”我连忙解释,是想先去别的作业队看看,最后才来他这里,好多聊一会,准备吃了饭再回去,晚上我们师徒两喝一杯。

    师傅听后显得很高兴,他骑上摩托车,迅速从镇上买了些卤菜和花生米回来。我们坐在他的宿舍里,他将塑料凳子让给了我,自己则坐在一个用废弃钢筋和铁板焊接的简易凳子上,边吃边聊。

    在我还未开口之前,师傅就主动谈起了工作:“工作不好干吧!你来我就跟你说了,很多问题错综复杂,它不是一个两个人的问题,不是单一方面的原因。现在你干成这个样已经很不错了。接下来不要去刨根问底得罪人了,凡事做事情留痕迹,别人真不改,出事之前你提醒了的,真出了什么事,责任也就不在你了。”

    我知道师傅说的都是掏心窝子的话,也完全是在替我着想。但我却不想那么做,我想改变。我向师傅讲述了桥面系的情况,希望听取他的意见。

    师傅喝了一口酒,示意我随意夹菜,然后开始讲述我们单位的历史。

    我们单位源自铁道兵整建制的转业,至今仍然保留着半军事化的管理传统。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公司被称为某某局某某处,没有项目部,而是工程队。处长和工程队长都是由部队干部转岗而来,所有职工都要参与工程施工具体劳动。

    随着国家基建行业的发展,项目增多,职工开始从劳动岗位转变为管理岗位,同时引入了劳务分包队伍。

    时代浪潮中,“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一成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那些最初有机会接触工程施工的人,利用自己建立的人脉关系,组织起农民工,形成了一支支劳务分包队伍,承接各种工程施工任务。

    他们边工作边积累经验,逐步发展自己的事业,慢慢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形成了今天的劳务分包模式。

    师傅的讲述让我对这些年建筑行业的变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多劳多得的原则无疑提高了工效,节约了成本,为建筑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随着行业的发展,分包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从最初的劳务分包,到后来的零星材料、周转材料、甚至设备的分包,都反映出市场对效率和成本控制的不断追求。然而,这种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弊端。

    劳务队伍在追求盈利的过程中,往往会牺牲安全投入,减少对施工材料的把关,缩短工序等待时间,甚至降低工艺的精细程度。

    在监管不严和利益驱动的影响下,一些项目开始出现了工期延误、安全事故和质量问题,这些负面新闻,不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认为,劳务分包作为市场经济下的产物,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后者则是我们项目当前亟需解决的。

    通过谈话,师傅很担心我。最后辞行的时候,师傅还告诫我:“你忘了上次被打的事了吗?只要平稳过度这段时期,确保项目不出大的纰漏,你的前途就不会受到影响。不要再去节外生枝了。”

    我听进了师傅的话,回项目的路上,同时也在思考自己的责任。

    我深知,作为安质负责人,不能因为害怕得罪人而回避问题,也不能因为担心个人的前途而忽视了工程的长远利益。

    我感觉到,加强与劳务队伍的沟通、从严监管,以及获得项目领导层的支持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