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长喜卫郎马上 » 第49章 欢接

第49章 欢接

    踏山河...社稷穿...

    朱松江咀嚼着句子中的力量。

    来人正是卫鉴。

    刚才小屁孩辛穰慌慌张张的跑来,说有个待他极好的老头在安排后事,不知是不是有不孝儿女要来争家产,求卫先生去帮帮忙。

    卫鉴也没问他为什么不去找自己母亲,二话不说,带上剑就走。辛冲这个假冒的度支郎官自然也要去做一回断家务事的清官,就连辛瑷都跟着去了。

    踹开门后,卫鉴与苍老书生的视线对上。

    远远地就听到二人谈话,知道这不是孩子所说的争家产事情,卫鉴方才怒发冲冠,但这一声怒吼,气其实消了几分,见毕竟对方是老人家,便又说道:“老先生远道而来,不如......”

    话还没说完,就听那老者说:“你反意昭彰,需留你不得。”

    卫鉴还没反应过来怎么有这么个转折,屋中王坚已是大怒:“我抗命擅自抵抗蒙军,你朱松江要害我便罢了,年轻人吟诗作词你竟然也要杀人!”

    “王老将军要是不奉命回朝受审,我也是要杀你的。”朱松江摇摇头,不知是为反诗而摇还是为了抗命而摇。

    “你非枢密使,无权拿我。”

    “非礼,权也,我为天下苍生除一军阀,可行权宜之计。”

    在钓鱼城上驻守的苦闷日子里,王坚与城中人都已成了生死之交。那些他以往看不惯的文官,也都是响当当的好汉。他对文官源自骨子里的偏见其实已很少了。

    直到今天,又见到这已成名数十年、有过一面之缘的大儒。

    好一个存灭之道。

    卫鉴眼看老儒说的越来越夸张,四下扫视庭院,想要找一把扫帚将他赶走。

    突然听见衣衫声响,老杨头不知何时出现在身侧,已和敌人对了一掌。

    那老孺竟然无声无息到了身前。

    老杨头与那被称为朱松江的老孺瞬间又对了一掌,这次不再悄无声息。

    声震四野。

    卫鉴感觉全世界都静了下来,什么也听不到了。依据着本能,朝侧面生生击出一掌,打碎了气浪余波,护住还在身后的辛冲、辛瑷与辛穰。

    辛冲也已反应过来,在卫先生旧力已出新力未继之时,全力隔空斩向屋门的那一侧。

    他要救下抗蒙的王坚王老将军。

    修习纯阳无极功以来,辛冲已经不是那个只靠快剑的剑客了,他有自信即便遇上林震南那样的高手,也有一战之力。

    这一招破气式斩出,已然有了卫鉴在襄阳时七八分的风采。

    但不够。

    仅仅是杨、朱二人对掌产生的气浪,这一剑都未将其劈断。可又勉强够了,余波被偏转了几分,越过屋门掀翻了屋顶,王坚逃过一劫。

    尘烟散去,辛冲四下寻找,却未看到杨前辈的踪影,只见卫先生施展轻功,往山岗上疾驰而去。

    ~~~~~~

    铅山太小,承载不动多少豪杰。

    老杨头突然想起自己当年受了致命伤时,挣扎着走到了一处高山上等死,那山与这山极为相像。

    人没死成,又奇遇连连,悟出辛稼轩遗留在峭壁之上的‘九剑’,而后饱尝离别心酸,武学上却更进一步,融合百家之长创造出了‘九阳’。

    家人不幸武家幸。

    老杨头一定是不想要这种幸运的。

    一掌掌拍出,渐至随心所欲境界,在掌风中风雨飘摇的朱松江清晰地感受到了对方的黯然。云海被掌风刮破,却又被下一招凝聚,始终破而不散。

    二人其实认识。

    朱松江愈发感到惋惜,杨贤侄你这样澄澈的心境,为何却不通圣人之道呢。

    那年适逢大旱,灾害严重,自己在兴修水利、抗灾救荒时遇到了还是年轻人的杨贤侄,在他的指点下找到白鹿洞书院废址,自己四处奔走三年,终于重建了书院。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时,又见到了这个年轻人,想将书院教规传授给他,可他却据辞不受,还说他每杀一个贪官,书院这里的贫穷学子便能少十人。

    王坚武夫,跋扈惯了,不懂自己的苦心孤诣,尚可理解,但为何杨贤侄这样超然物外的隐士,也不懂我呢?

    高山流水,知音何其难觅也!

    全力一推,挡住了老杨头移山填海般的一击,朱松江后退两步站定,发现这铅山都矮了两寸。

    老孺有些惊讶,讶异于对方竟然没有追击,再打下去,自己虽不至于落败,但也只有走人的份。

    “杨贤侄武艺大为不俗,非是年轻时那般浮躁了。”

    “你要是二十年前遇见我,方才还得多退五步。”

    “陷阵厮杀,终究是小道,以你的天分,苦读二十年,未必不能有所成就。”

    “难怪我宗伯母厌恶你。”

    “宗、黄夫妇,为国死难,可悲可叹,但她以私怨怪我,我实未想到。”朱松江叹道。

    “三次襄阳大战,你在吗?”

    “不在。”

    “当时忙什么?”

    “闭门读书。”

    “我怎听说是在家扒灰。”

    “无稽之谈。”朱松江大怒。

    “这等功夫,怎不来襄阳助战?当拖雷和乃马真后都是废物么?”老杨头又问道。

    “刀剑杀不尽蒙人,教化才是长久之道。”

    “那你去北边教化啊。”

    “准备做了。”

    “明年做?”

    “不是明年。”

    “我年轻时,你就已经是老朱头了,现在有一百岁了吧?”

    “一百多岁。”

    “能活到这等年纪,练什么武功都能练成大宗师了。”

    “我不会武功。”

    老杨头没再说话,他想起自己其实也是读过书的。老师就是宗伯母,整整读了一年。后来跟着师傅她学习武艺,反倒是自己教她多些。

    想到她,老杨的目光明亮了些许,眼球上的浑浊都淡了。

    他看向东方。

    约定的时间又快来临,该去接她回家了。

    木剑出鞘,内力尽出,直指向东,斩向礼法、斩向遗憾、斩向拦路者。

    朱松江险之又险的躲过了这道剑气,然后发现还有千百剑。如百川东到海,如旭日出东方。

    侠以武犯禁,朱松江看不惯那些当世大侠。但他并未口出恶言,只因相信这类人也是可以被教化改邪归正的。他说他不会武功也确实没说谎,圣人之言,本就言之凿凿,哪需要武夫小道。

    可接不住就是接不住。

    想来是自己对天理悟的还不够透彻,心中欲望还没有洗涤一空,所以才不能对前方的剑气视之若无物。

    还需读书,还需慎独。

    光是这些感悟,就不枉来此一遭。朱松江决定走了,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可杨贤侄竟然不许!

    道道剑气由弯变直,切割着这方天地,朱松江左右腾挪,终究不能走脱。

    在老杨头拔剑时,卫鉴终于赶到了,带着惊讶。

    惊讶于剑居然还可以这么使,惊讶于肉身之力居然可以开山破云,惊讶于那把普普通通的木剑,在如此巨力下竟然还没断。

    就像老杨头的背脊。

    在无依无靠,失忆混沌的时候,也不曾折断。不因刚强,刚强带不来贪吃时露出的满足表情,刚强带不来对后辈的耐心,刚强带不来执着的牵挂。想必是他心中的软弱,带来了这些。

    辛冲随后赶到,看着千变万化的剑气,辛冲渐渐遗忘了自己曾经日夜练习的那些一板一眼的剑术规范,剑影在心中重叠,只剩下一个强烈的想法:

    想回家。

    瞅准剑意最浓的一处,朱松江倾尽全力,猛撞上去,皮开肉绽之时,他终于察觉到了对方的迟疑,然后抓住机会,从另一面退走。

    剑停了。

    山间云雾,久别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