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斗帝传 » 第十三章 阿斗乾坤独断

第十三章 阿斗乾坤独断

    工部的改革,诸葛亮也是沉思了许久,终于在丞相府召开了讨论,毕竟这不是一个小事,也是刘禅对于朝廷目前的一个态度。

    也就是刘禅不满足朝廷现在的状况,因此希望改革,这点和诸葛亮是不谋而合,早期诸葛亮便想改革。

    但是改革必然会有阻力,因此,自上而下的改革是最好的,之前的刘禅很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而诸葛亮虽然贵为丞相,但很多事情,他依然是不方便来做的,毕竟位置敏感,容易让人怀疑他的居心。

    “诸位,这是陛下的意思,你们都议一议。”

    一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诸葛亮没有表态,有些人就怕说错话,费祎一看,首先出列。

    “丞相,下官以为,此举利国利民,今昭烈犁,龙骨水车,草帽,都有利于百姓生产,能提高效率,开垦更多的土地!

    而将作府确实事情太多,行军所需的后勤,如营帐等的制作,军械的制作已经耗费了大部分精力,根本无力兼顾农具!下官支持!”

    费祎的出声,使得不少人思考,因为费祎在丞相府代表的是刘禅,莫非真的是陛下的意思?

    “下官也支持,文伟说的没错,如今将作府确实没有精力各方面都兼顾!”

    蒋琬也发声支持,他看出来了,这是刘禅要改革,蒋琬虽然是荆州人,但实际上与诸葛亮不是一路人。

    蒋琬是荆南人,荆南和襄阳,南阳属于两派,如胡济,向朗便是属于襄阳阵营,至于费祎,来敏等人虽然也是荆州人,但是又不一样。

    他们进入荆州的时间很早,又是一个派系,其中费祎,来敏,都是刘璋的亲戚,董和就入蜀更早了。

    荆南以赖恭,潘濬,蒋琬,邓方等人为代表,和诸葛亮并不是一个路数,只是大家都是荆州人士。

    潘濬被逼投降东吴,赖恭为太常,地位虽然尊贵,但是实权不大,蒋琬是东曹掾,这还是目前诸葛亮尽力拉拢才显得一片祥和。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诸葛亮也不容易,目前时局纷乱,诸葛亮也只能尽可能的团结一切力量。

    其中赖恭之子赖雄为丞相府西曹令史,政治本身就是一种妥协的艺术,即便诸葛亮也不例外要遵守。

    邓方是军方重要人物,为第一任庲降都督,不过已经嗝屁了,虽然嗝屁,依然在军方有很大的影响力。

    向朗见诸葛亮脸上无悲无喜,作为诸葛亮的师兄,太了解自己这个师弟,这说明自己师弟是支持的,但似乎有什么困惑住了自己这位师弟。

    “陛下的建议非常好,正所谓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此举正和此理!”

    向朗出声,使得众人都纷纷出声支持,诸葛亮看了看王连,王连也是幽幽一叹,他一人反对也没有什么效果。

    “吾也支持,只是何人出任工部尚书?何人出任侍郎,品秩又如何,还请丞相示下?”

    王连是丞相府长史,南阳人,入蜀时间早,与诸葛亮他们也不是一路人,王连更亲近来敏,毕竟大家都曾经是刘璋的手下。

    “此事,陛下与亮商议过,品秩与尚书一样,为六百石,侍郎为四百石,员外郎,主事等为百石到两百石之间!”

    “到也合理,那工部尚书,陛下选了何人?”

    王连继续问道,诸葛亮沉吟了一下。

    “此事暂且不提,至于人选任命,吾打算召集九卿与陛下商议之后再行定夺,诸位如果有合适之人,可推荐!”

    “下官推荐长水校尉诸葛均!”

    “下官也推荐长水校尉!”

    诸葛亮有些失望,这些人的政治觉悟还不如陛下,若果是荆州人,我需要你们推荐,还推荐我弟弟?吃饱了撑着?

    “那就这样吧,我们接着聊下一项,这是水力翻车……”

    对于丞相府发生了什么事情,刘禅并不感兴趣,反而对一些人有了兴趣,比如张松的儿子,张表。

    这不,刘禅招了过来陪着下棋,张表没有遗传到张松的相貌,倒是长的还不错,估计是遗传了他母亲的相貌。

    “伯达,你看那边是谁?”

    董允听到这个,立马憋住不笑,至于霍弋,眼睛望着天上,似乎也习惯了,黃保两眼无神,似乎说我没看到。

    张表果然被刘禅说吸引,回头望了过去,然后再回头,发现棋局已经乱了,刘禅也离开了座位似乎在盯着那边看,一时间不知所以。

    刘禅回头一看,董允立马低头,黃保紧跟着低头,只有霍弋依然在望着天。

    “绍先,是不是你,就是你天天捣乱,下个棋都不能好好下,算了,伯达,今日我们就算不分胜负,改日再行厮杀!”

    张表这时候一愣,终于是明白过来了,原来是陛下开始耍无赖,他能说什么,毕竟他是臣子。

    “陛下,王少府来了!”

    “拜见陛下!”

    王谋,蜀汉少府,也就是刘禅的钱袋子,汉朝皇族的钱袋子就是归少府管,大司农掌管朝廷的钱袋子。

    “再等等,毕竟此事,需告知丞相!”

    诸葛亮也是匆匆忙忙的赶了过来,不仅诸葛亮过来了,向举也是一同前来。向举是南郡人,和向朗算是远亲吧。

    “陛下,何事?”

    “相父,是这样的,朕打算从少府中抽调一些资金建立几所学校,名为小学,开启蒙教育,不知相父以为如何?”

    虽然诸葛亮贵为丞相,但是少府,丞相也管不到,少府只管皇族钱袋子,对其他也不管。

    “这是好事,只是花费不小!”

    “相父,朕之前找王少府商量过,几所学校的钱还是有的,但是既然是皇族办学,总得有人来管理!

    朕打算让向爱卿负责,伯达,季儒等人来协助,若是向爱卿公务繁忙,可由韩爱卿来负责,不知相父的意思?”

    刘禅要培养人才,虽然是启蒙,打的是皇族名号,实际上还是为朝廷培养人才,诸葛亮在沉吟。

    “由士元来负责比较好!”

    士元,并非是庞统,指的是韩冉,南阳韩家人,南阳韩家为韩信后代,昔日刘表手下大将韩晞,今魏国司金都尉韩暨都出自南阳韩家。

    魏国的司金都尉其品秩仅在九卿之下,乃妥妥的实权部门,韩冉之前也很受刘备信任,出任过军谋掾。

    刘禅要培养人才,不能总用荆州人士吧,这才有张表入宫,不过诸葛亮沉吟了一下,接着说道。

    “伯达,季儒年轻,还需多加锻炼,士元老成,应该足够了,陛下,关于工部一事,臣召集商议之后,都以为可行,人选还请陛下三思!”

    “相父过滤了,这样,明日朝会进行商议!”

    诸葛亮见刘禅执意如此,他也不好多说什么,对此事,他有些不解,陛下不是与蒲元比较亲近?

    翌日。

    “陛下,工部尚书人选,吾等多次问丞相,丞相一直说陛下有决断,还请陛下示下!”

    九卿之一的太常赖恭首先问道。

    “相父说的没错,此事朕有决议,朕打算任命相母为工部尚书,相母精通各种器械制作,堪称鲁班再世,当委以重任!”

    刘禅一席话,惊起千涛浪,一时间不少人都脸色一变。

    “陛下不可,岂有女子担任官员之理?”

    首先反对的便是大鴻胪何宗,这个时代,再宽容都不会允许女子从政,何宗的反对,引起了大多数的同意,诸葛亮只能不答话。

    “静一静!这是朝堂,不是菜市场!”

    刘禅的一顿斥责,先看了看诸葛亮,养气功夫很不错,依然是面色如常,不悲不喜,再看了看何宗。

    “大鴻胪师从任安,昔日任安前往洛阳求学,曾经在马融处也请教,旁听过,不知道朕说的对不对?”

    “陛下,确实如此!”

    何宗对于此事倒是不避讳,毕竟像马融求学的太多了,这很正常的事情,昔日大儒卢植,郑玄都是马融的弟子,先皇还是卢植的弟子。

    “朕的父亲,先皇也曾经拜于卢公门下,卢公是马融的学生,而马融又是谁的学生?大鴻胪可知?”

    何宗一下愣住了,拐了这么大的弯把何宗绕进去了,马融师从班昭,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

    班昭是名将班超,史家班固的妹妹,世人称之为“曹大家(gu)”,当时的太后特许其参政议政。

    《汉书》的最后一部分便是由班昭续写完成,因为当时班固没写完就离世了,马融便在东观的时候跟随班昭学习。

    “相母担任工部尚书之事,朕亲自去请示过母后,母后也认为相母才能过人,也支持朕的决议,不知大鴻胪此时还认为不妥否?”

    “臣赞同陛下的主张,臣闻丞相夫人乃天下一等一的能工巧匠,且才学不下于丞相,出任工部尚书,那已经是大材小用了!”

    诸葛亮听到这话,嘴角裂了裂,虽然很细微,终究让刘禅捕捉到了,估计心中的OS不知道是啥。

    “后将军说的不错!”

    吴班的话,引来军中一片支持,刘禅知道这事不够,开始直接点名。

    “大长秋以为如何?”

    “陛下所言确有道理,此特许而已,臣支持!”

    许慈的支持,使得朝臣议论纷纷,许慈有苦说不出哦,他曾经在郑玄门下学习过,难道要欺师灭祖?

    因此,他立马将此事定性为特批,特许,也就是说此事不属于正常的任命,属于特批事件,到也聪明。

    “陛下所言极是,臣支持陛下!”

    来敏接着出列,大局已定,来敏出列是必然的,黄家和来家关系非同一般。

    “臣此事也支持陛下!”

    符节令孟光也出来说道,没办法,谁让他曾经也在马融门下学习过,虽然未拜师,但终究也算是有师徒情分。

    “那就这样定了,工部左侍郎李撰,工部右侍郎刘敏,诸位以为如何?”

    “臣赞同!”

    左右侍郎的任命无人反对,刘敏是蒋琬的表弟,李撰是梓潼人,益州本土人士,精通医学,器械,天文等方面。

    对于工部的安排,诸葛亮没有发一言,诸葛亮过于洁身自好了,刘禅这事,他也有很多担忧,他也不确定刘禅的具体想法。

    此事过后,必然会有人有些小心思,陛下和丞相之间是否出现了一些裂痕?必然有人会有这样的想法。

    刘禅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内忧外患,刘禅必须看清楚这些人的面目,一味的君臣和睦,刘禅又怎么能看清楚臣子的真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