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风起东宫 » 第二十一章 缟纻金兰

第二十一章 缟纻金兰

    离夏至尚有三四日光景,日暮时分,洛京城中大街小巷上行人尚多,厨下烹饪香气已经四处飘散。一处暗巷内,四名彪形大汉正围住一名中年男子施以拳脚,下手虽留着分寸,仍是打得那名男子连连大喘。

    “行了,问话吧!”

    那名男子挨了一阵痛揍,扶墙讨饶。巷口处有一辆马车,几条精壮汉子守在车旁,车内传出低咳,四名彪形大汉闻声停手,将男子架起。

    “赵常离是受你教唆?”

    “是。”

    “好,着实没冤枉你。”

    车中之人走了下来,正是靳彝,当即向那名男子问话。

    “安远坊是何人主张?”

    “我自为之。”

    答话者肤黑浓眉、嗓音沙哑,正是东宫文学韩叔同。靳彝见韩叔同承认安远坊一事,遂让手下退至巷口处等候。韩叔同失去倚靠,瘫坐在地上,靳彝走到他面前,低下头来小声问话。

    “蛊惑赵常离、蓄养死士、私藏兵甲,殿下知情否?”

    “皆不知。”

    “当初为何派你去东宫?”

    “保护太孙。”

    “亏你还记得!”

    靳彝不禁生怒,又怕旁人听见,压低声量继续道:“你若拿钱去狂嫖滥赌倒也无妨,天家不缺那几文。你可倒好,舍身弃家、废寝忘食,一心一意只为谋划大事,当真是有大志向!”

    “我无甚志向,不敢忘旧主嘱托。”

    “旧主?让殿下临渊犯险,差点背上谋逆污名,如此荒唐行径,还敢提旧主!”

    听到此处,韩叔同面露愧色。

    “快说,你引赵常离去安远坊,殿下到底知不知情?”

    “绝对不知。”

    “人和兵甲藏在何处?”

    “放心,即使是你手下校事也找不到,尽可安心复命。”

    靳彝知道韩叔同实非行事莽撞之人,平时过于自信而已,众多校事在洛京城中四处括搜,确实没能找到那批死士与兵甲。靳彝本就无意同东宫为难,未再追问,开口传达圣意。

    “至尊言。”

    “臣恭听。”

    韩叔同立马起身,拱手跪地而拜。

    “蟊贼,朕命你拱卫东朝,你竟蛊惑太孙同颖府作难!朕留你性命,不期报恩,你便想堕毁帝室吗?颖府,自有朕应付,与你何干?你安于职守,朕尚欲挞之,况且擅权造恶!朕虑及东宫颜面,未将你黥枷送极边,大幸也,知否!朕若再闻东宫有乱,必不问情由,剜去你心肠,投虎豹噬了!”

    靳彝语气异常严厉,竭力模仿出皇帝神态,韩叔同听后惭惶难已。

    “我同你讲,以后诸事你不得再擅自决断,之前你私自结交太孙,陛下就动了怒,若再肆意妄为,怕是无人再能保全你。卫康正盯着你,多加谨慎。”

    靳彝传达完圣命后径直转身离开。

    “多谢靳郎将提点,只是某囊中羞涩,可否支借些铜钱?”

    韩叔同踞坐于地,叉手行礼。靳彝并未回头,一边登上马车一边向身后递话:“明日此时,三辉坊鸿宇楼,莫误了时辰。”

    马车驶离暗巷,带起大片尘土,韩叔同等马车离开后才起身,吐掉口中污血,拍尽身上泥灰,一步一晃,向詹事府官署缓缓走去。韩叔同纵然满脸伤痕,仍稍显得意。

    “白得一顿牙祭。”

    在韩叔同饱尝拳脚,带着一身伤痛踽踽独行的同时,紫宸殿内,中军长史张宗谅正向皇帝奏报北巡护卫兵马集结情况。

    本次北巡从东宫四府抽调卫士六百人,从虎贲、豹韬、鹰扬、监门四卫抽调卫士一千四百人,从天节、九斿、骁骑、万骑、抚远、平朔、清塞、宣武、兴德九卫抽调卫士八千二百人,兵部及兵器监在各军原有储备之外调拨、赶制刀四千八百柄、予槊二千五百根、弓一千四百面、弩九百张、簇矢十二万五千权、盾牌七百五十面、甲胄六百三十副,交付北巡大军使用。洛京府库调拔稻麦一万五千石作为北巡补给,预备马一万二千匹、杂畜八千头随军北上。朝廷还传令河北、河东各处军镇,选调精锐兵马,在上谷、云冈、昌邑三处沿边重镇集结,用以侧应北巡。

    张宗谅奏报完毕,皇帝对所奏之事显得漫不经心,未予指示,反倒关心起张宗谅本人。

    “张长史年庚几何?何年授官?”

    张宗谅不明就理,仍据实禀奏:“禀陛下,臣耻活人间四十五载,太和五年授武阳戍主、果毅校尉。”

    “因何功授职?”

    “太和三年冬十一月,臣在征北诸道行营前锋总管贺破胡麾下,随军于襄都击破雍世子叛军,生擒敌将一员。”

    “少壮之年,投军从戎,好儿郎!”

    皇帝忽然拊掌站起身,高呼赞语,大走到张宗谅身侧,抬手扽住其衣袖,边看边说:“可惜,赤绯如血,朕不喜。”

    张宗谅一时不知该喜该惧,茫然无措,稽首伏地,静待发落。

    “换身紫衣,好看些。”

    “臣……”

    正在张宗谅错愕之际,王恩已手捧一套紫色公服上前。

    “张长史,快谢恩吧。”

    宣政殿内空寂无人,惟闻叩首谢恩之声绕梁不止。

    文昌九年五月廿七日,中书省转发皇帝诏令,大都督府长史、汉国公陆晔升任左都督,中军长史张宗谅兼领大都督府长史、天节卫将军,晋位宁朔将军,赐紫金鱼袋。

    张宗谅骤然获得晋升,令朝野有过一阵骚动,也许是为转移众人视线,皇帝又紧跟着擢升了一批北巡随侍武官。东宫四府将佐、卫士几乎全员随行,不少人获得封赏,苏烈也在随行之列,升任备身副帅、越骑校尉。

    一日午间,重揆同苏烈在南薰殿廊下投壶娱乐,拿他晋升一事说笑。

    “阿烈,待到明年开春,你兴许就成将军了。”

    “殿下,太祖有遗训,非克城之功,不得拜将,非灭邦之功,不得入三品,如今四海升平,小臣只怕再过二十载也是拜将无望。”

    “孤本是说笑,你如此认真,真觉得在孤身边难以立功?”

    “那是,在殿下身边莫说二十载,臣只怕再过四十载也只能为殿下做一马僮。”

    两位少年大笑起来,全无君臣礼节。

    “阿烈,你放心,孤日后一定会让你建功沙场、封侯拜将。”

    “臣记住了,也望殿下莫忘了。”

    二人谈笑间,传来一片蹈矩的脚步声,重揆抬头看向声音传来之处,一位俊秀少年已走到二人近前。少年清丽雍容,韵致可怜,腰身如柳,若不细看,当真以为是那家卿贵府上的女公子。

    “殿下,兵部送来甲胄八十副,臣特来禀报。”

    “阿桓,若无旁人,可直呼孤为阿兄。”

    “臣不能逾矩。”

    少年是淮国公主与陆璋之子陆桓,数日前转任虞候府备身,此次北巡也被列入随侍武官。

    “阿桓,刚换上戎服,怎么生分了?”

    陆桓也曾是东宫伴读,与苏烈同样从小熟识。

    “烈兄,你又拿我说笑。”

    “不拿你说笑,有件什物且送给你。”

    苏烈边说边从腰间抽出一柄短刃障刀交予陆桓,那是一柄名刃,刀鞘鎏金,刀柄用鲨鱼皮包裹。障刀,用于障敌护身,贴身近战所用,善使刀者会将障刀与横刀共同持用,双刀配合,远近皆宜。此刀本是苏烈心爱之物,而今被送给刚入东宫的陆桓作为礼物。

    “烈兄,此物太过名贵,我如何能夺人所爱。”

    陆桓本想推辞不受,一旁的重揆开口劝说。

    “阿桓,你且收下,难得他一片心意。”

    “正是,再说公主府上何种名贵之物没有?你若受之有愧,从府上随便寻觅一件宝物抵给我便是。”

    三位少年再次大笑起来。

    “殿下,阿桓进入东宫做卫士,臣以宝刀相赠,不知殿下有何物相赠?”

    虽是玩笑,苏烈一语却让重揆一时语塞,他作为堂兄倒真忘了此事,想了想又反问苏烈。

    “孤还真没想好,不如你替孤出出主意?”

    “殿下让臣来说,便要让殿下签押,保举阿桓日后当大都督,岂不胜过那柄障刀万倍?”

    “善,待你受封柱国大将军,孤便让阿桓与你一同拜职。”

    南熏殿外,三位少年肆意指点江山,谈笑风生,仿佛天下大事尽入三人箭壶之内。三人是如此稚嫩,唯有苏烈上唇生出少许胡须,重揆与陆桓脸庞仍如幼儿般白净清秀。太平年月,深宫禁地,贵胄少年郎在嬉笑间结下了深厚情谊,这份情谊是如此天真、如此无忧。未来时日中这份情谊是否会随光阴流逝而磨灭,将成为三位贵少年诸多考验之一。或许终有一日,少年们将会远离软榻锦袍,改着高冠博带、换上戎衣铠甲,或是远赴草原搅动风云,或是登上庙堂直面腌臜。

    或许百年之后,会有三位少年的英雄故事传颂于世人口中,他们在市井传说中可能会化为烈焰般焚尽荒原,又可能变作猎鹰长唳苍天。总之一切,或许都始于今日少年间的嬉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