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通天之路 » (番外)明失鹿太祖挽澜,抗权臣神京流血

(番外)明失鹿太祖挽澜,抗权臣神京流血

    (这一章只是本书的背景介绍,不算日更4000,可跳过)

    大明正统十四年,“赫赫有名”的土木堡事变发生了,一代战神朱祁镇兵败被俘,也先凭借皇帝人质长驱直入,直逼京城。

    于谦打算拥立朱祁钰登基死守京城,却被以孙太后为首的保皇党下狱,终致京师被破,于太保狱中自尽。

    异族南下,一时间天下震动。

    幸得大乾太祖徒昇于江南起兵,招揽一众豪强北伐,历时八年,终于将异族驱赶到长城外,立国大乾,建元神武,定都前明京师,改名神京。随后太祖大肆封赏跟随太祖北伐的一众豪强,被称为开国一脉,其中佼佼者被称为四王八公。

    然而,虽然异族被赶到了长城以外,实力却并没有多少损耗,因而时常犯边。大乾因为中原大地遭受战乱,国力还处于恢复期,太祖只能增加九边兵力。

    神武十年,大乾国力基本恢复到前明仁宣盛世时期,太祖便提师北伐。此役太祖虽然打败了北蛮,却不想中了流矢,引发旧伤,不久驾崩,三十岁的太子徒朔军营即位,号治武。

    治武帝在位期间文治武功俱全:

    在武功方面,治武帝效仿前明设立了三大营以提升京营战力,实施马政增加战马数量,完善了九边战线,收复了辽东;

    在文治方面,治武帝大力发展科举培养人才,确立内阁成员要卸任自身职务的规矩。此外,治武帝还大力生产火器,大大提高了神机营的战力。

    总而言之,治武帝将风雨飘摇的帝国彻底稳定下来,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治武帝一共有五个皇子,三个公主。其中二皇子是早产儿,出生后不久夭折。

    治武十五年,大皇子勇武亲王徒伯在山东视察的时候遭遇白莲教匪刺杀身亡。治武帝大怒,令绣衣卫彻查,涉案者全部遭到清洗;后又得知有江湖门派插手打掩护,遂血洗江湖,只有零星小门派幸存。

    治武二十五年,三皇子勇康亲王徒健自请为宗人令。三皇子是治武帝在潜邸时所生,自幼体弱多病,好读书,到了三十岁依旧无所出,经御医检查后得知自己难有子嗣,因此主动放弃皇位夺嫡。

    治武三十七年秋,四皇子勇仁亲王徒信在视察九边时突逢北蛮入侵。勇仁亲王亲自上前线督战,为北蛮吉卫台吉射杀。本就抱恙的治武帝听闻恶讯,气急攻心,昏迷了过去。御医施展回阳针后治武帝唤来五皇子徒仞,紧紧拉着他的手册封其为太子,而后大喊三声“报仇”便崩了。

    治武三十七年十一月,大乾太宗治武皇帝徒朔驾崩,享年五十九岁。

    同年,只有十二岁的太子徒仞即位,年号宁泰,第二年改元,又封太子妃卫氏为皇后。

    徒仞是太宗老来子,年少聪慧,与四王八公承爵人交好,荣国公府承爵人贾代善更是其伴读。徒信和徒仞是嫡子,母亲治武帝元皇后水氏于治武三十年病逝,治武帝徒朔又忙于政务,徒仞可以说是徒信带大的,因此两人关系非常好。

    突闻恶讯,宁泰帝悲痛交加,本欲即可兴兵征讨北蛮,谁知朝中突然传出“新帝太过年幼,不知是否能担当重任”的传言,主少国疑,一时间风雨飘摇。祸不单行,支持宁泰帝的宗人令徒健又病逝了,宁泰帝的势力再次遭受打击。这时首辅陈尧果断揽过大权,执掌朝政,大肆安插亲信,风头一时无两。

    然而,由于轻视“丘八”,陈尧并未及时从开国勋贵手中夺取兵权,只是安排御史进驻管理五城兵马司,更是说出“文贵武贱”的豪言。这让宁泰帝缓过气来,逐步地安排以贾代善为首的开国一脉勋贵秘密进入军营掌握兵权。

    同年十二月初,宁泰帝通过太祖太宗留下来的绣衣卫终于掌握了以首辅陈尧为首的陈党的全部人员信息。于是十二月初十晚,宁泰帝一声令下,数万兵马进入了神京。

    这一晚被称为“流血之夜”,神京城内喊杀声不断,血流成河。百姓们家家无眠,紧闭户门,祈求着平安。

    …………

    翌日,辰时。

    神京城中的喊杀声终于歇了下来。有胆子大些的百姓缓缓打开家门,发现街上满是血迹,不时有京营将士清洗街道,还有些则是拖着尸体经过,仔细一看,这不正是以往说着难懂的“之乎者也”的文官老爷吗?百姓们连忙关紧家门,生怕牵连到自己。

    午时,三通鼓响起,百官上朝。

    太和殿内十分空旷,仔细看去,文官队伍少了许多熟悉面孔,如首辅、次辅、六部尚书等等,内阁更是只剩下保龄侯史臻。而武将队伍则多了不少人,都是四王八公集团的青年一代。

    …………

    本次朝会进行了许久,直到酉时才结束。

    随着朝会结束传出也朝廷的消息:陈尧结党营私,意图谋反,诛九族;陈党核心人员夷三族,余者抄家,全家流放岭南。

    第二天早朝,宁泰帝对本次政变论功行赏。

    首先,宁泰帝太子时期的原班人马全部予以重任,其中代表人物有:太子府詹事林桦加袭一代列侯爵位,任户部右侍郎,入内阁;太子太师张柏封吏部尚书,加太师、东阁大学士衔,任内阁次辅;太子伴读贾代善袭爵荣国侯,执掌西山大营;宁泰帝奶娘甄氏因为照顾宁泰帝仔细、又替宁泰帝挡了数次敌人的暗害以至于落下了病根,被封为超一品奉圣夫人,赐龙头杖,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令金陵奉养。

    其次,对于这大半年牵制陈党的文臣,宁泰帝也予以重赏,如保龄侯史臻升任首辅,授尚书令,为文官之首;原各部侍郎中的贤良升任尚书填补空缺。此外,宁泰帝还对立功的京营将士进行封赏。

    最后则是安抚并暗中打压中立派,如没有作为的宁国公承爵人贾代化被封为一等神威将军,任京营节度使(贾代化承爵并没有戍边,所以是一等神威将军,京营节度使则是神武帝默许给贾家的世袭职位),但是也剥夺了其对神机营和三千营的掌控权。

    此时,宁泰帝已经顾不得为兄长徒信报仇了,此次政变虽然让宁泰帝的皇位固若金汤,但是中央和地方死了一大批人,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权力真空。因此宁泰帝不得不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梳理朝政、稳定地方上面。

    接下来一段时间,朝廷非常忙碌。没办法,朝廷一下子少了太多人,甚至都影响到朝廷的正常运转了,因此要从翰林院挑选有才之人进入朝堂。而在此期间,许多官员都是身兼数职,忙得不可开交。而更重要的是,现在已经十二月了,马上要过年了,朝廷必须赶在封印之前完成所有任务。

    眨眼间便到了除夕,中央百官空缺总算是勉强补齐,地方也都派了大臣巡视,大乾算是暂时稳定下来了。于是朝廷封印,所有人都等着迎接新的一年到来,期待着新一年的日子。

    ……

    宁泰一年,宁泰帝宣布轻徭薄赋、与民更始、休养生息,此举赢得万众民心。

    宁泰二年,为安抚朝臣,宁泰帝宣布扩充后宫,其中奉圣夫人的女儿甄竺被封为甄贵妃。

    宁泰五年,宁泰帝指示开国一脉勋贵进入军中操练兵马,又于军中举行大比,发掘人才。

    宁泰十年,大乾国力日盛,兵强马壮,恰逢北蛮南下打草谷。新仇旧恨之下,宁泰帝宣布御驾亲征对北蛮宣战。一时间,大乾的战争机器转动起来了。

    宁泰十一年二月,宁泰帝调集五十万大军攻打北蛮。五月,宁泰帝与北蛮吉卫可汗大战于斡难河畔。校尉冯征率部从左翼袭击北蛮军阵,遂大败之。此战杀敌十余万,俘虏万余,宁泰帝封冯征为破蛮伯。宁泰帝又杀入草原,一时间统一的北蛮四分五裂,许多部落西迁,部分小部落投降大乾。宁泰帝将投降的部落安置在辽东镇以东,从女真部分出一块土地成立破蛮卫,然后班师回朝。

    同年,宁泰帝纳神武将军冯征之妹冯氏入后宫,封婉嫔。

    宁泰十三年,徒沐进学,宁泰帝召集一众大儒为其讲学,又招吏部尚书张柏之子张陌、京营节度使贾代化之子贾敬、荣国侯贾代善之子贾赦为太子伴读。宁泰帝又时常将太子带在身边协助自己处理事务,虽然只有六岁的太子经常帮倒忙,宁泰帝也只是哈哈一笑。

    宁泰十六年,宁泰帝嫡长子出生,宁泰帝大喜,取名徒沐,封为义忠亲王,不久又册封为皇太子。又加林桦为太子太师,史臻为太子太傅,贾代善为太子太保。

    宁泰二十三年,徒沐进学,宁泰帝召集一众大儒为其讲学,又招吏部尚书张柏之子张陌、京营节度使贾代化之子贾敬、荣国侯贾代善之子贾赦为太子伴读。宁泰帝又时常将太子带在身边协助自己处理事务,虽然只有六岁的太子经常帮倒忙,宁泰帝也只是哈哈一笑。

    宁泰二十五年,婉嫔诞下二皇子,宁泰帝取名徒消。

    宁泰二十六年,北蛮卷土重来,礽真可汗率领十万铁骑犯边。宁泰帝令荣国侯贾代善挂帅,率领三十万大军出征。

    宁泰二十七年,荣国侯贾代善大败北蛮,擒获礽真可汗还朝。宁泰帝大喜,晋贾代善为荣国公。同年,保龄侯史臻致仕,宁泰帝特恩准爵位由承爵人史鼒不降等继承。

    同年,婉嫔诞下三皇子,宁泰帝取名徒汐,有念及婉嫔生育两名皇子有功,晋婉妃。

    宁泰三十年,宁泰帝封二皇子徒消为雍郡王,进上书房读书。

    宁泰三十二年,太子徒沐娶妻张柏长女张怡,京城红妆十里,令京城的大家闺秀们万分羡慕。

    宁泰三十三年,宁泰帝封三皇子徒汐为顺郡王,进上书房读书。

    同年,宁泰帝静极思动,令接触朝政多年的太子监国,自己带领部分官员巡视江南,并让自己奶娘甄氏的家族甄家接驾。

    宁泰三十五年,太子嫡长子出生,宁泰帝大喜,取名徒贞,封义忠郡王。

    宁泰三十七年,甄妃诞下四皇子,宁泰帝大喜,取名为徒渝,封为孝郡王。

    宁泰四十年,雍郡王徒消开府,宁泰帝加封为忠雍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