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仙路之三清山 » 第29章一个阶段的告别

第29章一个阶段的告别

    朱允炆做太子很久了,他很聪明,很会读书。知道的也多。

    朱重八一直在亲自教他,要是自己儿子活着,自己也不至于大开杀戒,留几个老伙计们安详晚年是不成问题的。

    但是现在不行了,太子不明不白的死了。

    那段时间他怒不可遏,他的时间太少了,已经不可能再重新培育出来一个新的皇帝了。他的一生杀了太多的人,如果朱家的皇帝没了,秦始皇的名声将和他差不多,他甚至都不如他。隋唐的借鉴近在眼前,隋炀帝就是他孩子的下场。

    他杀死了所有有可能造反的人,分封出去九个儿子做统帅,朱家的王朝稳定了。他的任务完成了。

    只是他的孙子也很聪明,这是一段著名的对话:“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朱允炆:“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朱重八:“汝意如何?”朱允炆:“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甚则举兵伐之。”朱重八:“是也,无以易此矣。”

    这是一道考题,朱重八不是个善良的人,他清楚的知道当皇帝的底牌,就是军队。谁掌握了军队,谁就掌握了天下。如果这时候太子朱标活着,恐怕不会问这个问题,因为不存在诸王不靖的难题。姐姐和哥哥天生的血脉压制弟弟们,这是共识。然而侄子辈的朱允炆不得不考虑那一纸任命,究竟有多大的效力。

    他约束得住人心吗?约束不住。

    所以,朱允炆很直白的说了自己的担心,朱重八很直接的丢了回去,你的问题,你自己解决。孙子说出自己的建议,首先,用道德来争取他们的内心对朱氏一统江山归宿感;然后,再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实在不行就削减他们的属地,削减他们的权力;还是不行就是撤了他的封号,把他关起来,换人;如果这些手段都没有用,那就只好兴兵讨伐了。

    朱重八很满意,你们老师教的很好,这是一个很标准的答案。但是标准答案往往就是死板的。朱重八没有说出自己的担忧。一个好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向上的努力,不是打击他的信心。所以他悄悄的留了后手。

    战争是不讲礼的,以礼制之,大概是个错误答案。如果礼管用,国家哪里会乱。朱允炆说了违心的话,并没有按照自己的答案来做,最终得到了自己应得的下场。

    朱重八没有几天了。

    猪八戒也已经将一切做完了交接,将不愿意走的猴子和野猪放养在群山里,将开了灵智的遣散出去,因为真武大帝座下没有他们的位置,他们在神仙手下也混不长久,将锦屏峰的洞府彻底的封闭起来,自己就在大师兄的石像旁边临时休息。希望能感受到点猴哥给他的提示,结果什么也没有。

    给朱允炆的后路已经安排好了,只要天狼星朱棣打败他的部队,他过来对上暗号,一切就顺理成章了。至于别的事情,都不归他管了。

    他去找二郎神喝酒来的,结果被守卫挡了回来,二郎神正在禁闭期间,不能探访。他搞不明白为什么,凡人能去,他去不得。

    无奈何去了隐居地,竟然有人新奇的给他盖了座庙。八戒庙,供奉的是猪神,他又没有显灵过,怎么回事?猪八戒很好奇。

    静静的观察了几天,没有发现什么端倪。而且,在他庙前许愿的人竟然生活顺利了许多。我竟然有当神仙的潜力吗?

    不过不管了,我还是去睡我的觉去。

    他不知道这是上天奖励的功德,无论他选址在哪里,这些东西会一样的发生,他选在三清山这些就会在三清山发生。他选择保山,这些就在保山发生。

    真武大帝已经动了起来,朱重八杀掉了所有的功臣,朱棣也在经历着他的历练。姚广孝早就开始辅佐燕王,没有人看好朱棣做皇帝,但是上天已经准备让他做皇帝。

    朱重八已经垂危了,这位老人留下了他最后的遗言:“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遗言核心内容其实就是以下三条:

    第一,传位给朱允炆;第二,丧事从简,速葬;第三,诸王不可进京奔丧。

    这是他最后的愿望,但是愿望还是会落空的。

    怎样评价他呢,他从群众中来,站在了当时那段历史的最高位,他知道当时最危险的群体会是谁,所以他定了很多苛刻的制度,没有民变,就没有造反。没有军队,就无法篡位。他以为自己的后代至少可以走五百年吧,甚至直接贴心的为五百年后的儿孙们起好了名字。

    他一个人呕心沥血的为后代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为了让百姓放心,为了获取大家的信任,子孙们都效仿他,天子守国门。身先士卒的去获取信任,尊敬和爱戴。他不知道人的观念会变,人吃饱了就会觉得这样的行为是傻子,他们不但不爱戴,反而会嘲讽。毕竟他没有经历过盛世,不知道盛世的人心是个什么德行。

    所以,制度从开始的保护,慢慢就会成了牢笼,所以他的子孙无可奈何,只得躲在深宫里,静静的看着这天下毁掉。谁也无可奈何。因为这是宿命。

    他一心建立的大明最后还是灭亡了,也是被一个为了能吃饱饭的家伙,推翻了。从将饿死中建立的江山伟业,被一个差点饿死的人推翻了。历史惊人的相似,据说那个人进城非常想和他的后代们聊聊天,想听听他们的想法。

    他的儿孙们最后被那些朱重八不在意的文人们折腾的心疲力尽。这些人成长起来成了新的蛀虫,这些人比以往的蛀虫都可怕,他们从来不会保家卫国,只会内斗,死死地咬住自己的微薄的利益不放,他们没有道德,没有底线。失败了只会将责任推给别人,从来不反思自己。满嘴大义气节,最后都成了蛀虫们的精神食粮。

    但这不影响他成为一个伟人,一个从现代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人。一个真的将百姓当做自己人的皇帝。他没有办法推翻自己。他手里只有刀,一把百姓交给他的刀,他不停的挥舞着砍杀,到最后还是徒劳无功。他像个辛勤耕耘的庄稼汉,一生勤奋的处理庄稼地里的荒草,交给后代们一片肥沃的土地,子孙们不愿意像他那样勤劳,于是荒草又慢慢的长了起来,最后他们占领了这片土地,土地再也打不出足够的粮食,子孙们最后被饿死在这土地上。

    就像我们不知道未来在哪里,只得在生活里寻求安慰,科技和奢侈不一定带来幸福,人的精神空虚才是最大的悲哀。就像接下来的朱允炆,他没有因为当皇帝而高兴,反而过度的忧心把自己逼上了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