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周天下 » 第十五章 传国玉玺1

第十五章 传国玉玺1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

    看着这悠悠而逝的长江,郭荣心里很复杂,千百年来这条江可以说是见惯了无数的悲欢离合,即便是此时此刻,依旧在重复着。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此刻的街角一处死胡同内,一个和尚拿着一把短刃逼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少年。

    “少废话,快把宝贝交出来,否则就杀了你们俩!”

    “这位师父,你知道传国玉玺吗?”老人突然转移话题说道。

    “传国玉玺?”和尚显然是没有听说过。

    “是的,就是你们要找的宝贝,但是先王当年眼见大势已去便时候带着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以及太子等人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和尚这便缓缓的说出了传国玉玺的来历。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件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它作为开疆拓土、驰骋天下的印迹,作为执国理政、养民生息的法物,更作为江山一统、万世无穷的凭证,一直传承了1600余年,这就是传国玉玺。

    但是说起这传国玉玺,毕竟见过的人是少数,所以流传着两种说法。

    第一种就是传国玉玺的原材料就是那块闻名历史的和氏璧。

    那么和氏璧是从何而来呢?

    传言中第一个拥有者就是卞和。卞和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他在荆山上砍柴,看见有凤凰栖落,偶然发现了这块石头。“彩凤栖玉”的传说,就是卞和成为这件宝物的主人。

    春秋战国的时候,国君在国家内拥有至高的权利,于是卞和便拿去献给国君。当时的国君叫芈熊眴,不识货,一看竟有人敢送石头骗我,暴怒,拉出去就“刖”。

    刖刑又叫剕刑,是古代五大肉刑之一,简单说就是砍脚。因为戏弄国君,卞和第一次献玉失去了左脚。

    公元前704年,楚王国建立,芈熊眴的弟弟芈熊通即位,为楚国第一任国王,也就是楚武王。

    卞和心里痛,明明是块好玉,怎么就欺君了呢?现在既然建国了,就当是给国庆献礼,一定要国王还我清白!于是卞和第二次送玉进宫,然而楚武王面对这块朴素的石头同样不认,于是卞和便失去了双脚。

    等到第二任楚王,也就是楚文王芈熊赀继位,卞和依旧不死心,决定第三次献玉。

    也许是他的坚持感动了上天。

    楚文王这次没有主观臆断,而是派人前去查问,卞和于是把自己的冤屈一股脑儿倒出来。

    楚文王务实,也不多言,只命石匠凿石验证。最后,石破天惊!一块天赐的传奇美玉终于横空出世。楚文王于是将这块玉石命名为“和氏璧”。

    这是一个凄美的血泪故事。卞和当年哭玉的地方,人们把它叫做“抱玉岩”。

    这之后,和氏璧被楚国奉为国宝,从不轻易示人。那么,和氏璧到底珍贵到什么程度?史载不多,只说它很神奇,冬暖夏凉,晚上发出五彩光可当灯用,还能去尘辟邪。

    公元前333年,楚灭越,楚威王将和氏璧赐给有功的相国昭阳。一天,昭阳游览赤山,大宴宾客,就把和氏璧拿出来在众人面前炫耀。可一眨眼工夫,和氏璧竟不见了,正在楚国留学的张仪成了嫌疑犯。张仪是魏国人,相传与苏秦同为鬼谷子的学生,学习纵横捭阖的政治谋略,为楚所留。那是个无法无天的时代,说你偷就是你偷,不承认就“笞”。

    “笞刑”就是抽鞭子。侥是如此,张仪还是拿不出和氏璧,最后只好放他回家。回家后,老婆见他皮开肉绽,不禁哈哈大笑:“你平时不是饱读诗书吗,怎会受这般羞辱?”张仪答非所问:“你看我舌头还在不在?”老婆一诧:“舌头在啊!”张仪说:“行了!”

    张仪一生,驰骋战国,能言善辩,全靠这一张嘴。虽说挨了打,却促成了他入秦为相。此后,苏秦南北合纵死帮六国,张仪东西连横神助秦国,二人联袂演绎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合纵对抗与连横和解,成就了一番不世之功。

    但是和氏璧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呢?

    50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

    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赵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璧,送回赵国。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

    历史也在这里产生了分歧。

    秦始皇既立大国,自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遂命丞相李斯刻印作玺。

    咸阳的玉工孙寿,奉旨成为这枚国玺的制作者。制作完成的这枚国玺,上雕螭龙,方圆四寸,跟一般家庭用的小饭碗差不多。秦始皇亲自拟定印章内容:“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意思是上天所授,长寿昌盛。

    秦始皇统一中国,制定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三同政策,其中,“书同文”,就是统一文字。李斯奉命进行规范,制定出了秦国官方标准文字“秦篆”,后世称作“小篆”。李斯的篆文是很了得的,史称“利落瘦挺,圆融峻整”。不过,李斯在传国玉玺上所书的篆文与现今不同。《玉玺谱》载:李斯篆文,以鱼鸟刻之,故后世称作鱼鸟篆文。

    然而也有另外一种说法秦始皇统一天下称皇帝后,丞相李斯取蓝田之玉令玉工制成传国玉玺。

    但是传国玉玺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一千多年来却始终没人做详细记载,不过也间接说明了此物的珍贵。

    轻易不得视于人。

    然而如此稀世之物,面前的老人又如何得知呢?

    老人没有理会面前的和尚接着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