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陆炳:最强锦衣卫他飞升了 » 第049章 打仗容易,治理太难

第049章 打仗容易,治理太难

    陆炳不管有没有朝廷的任命,直接将这支万人缇骑交给了俞大猷指挥。

    好在俞大猷没有一般书生的迂腐气,也没有嫌弃锦衣卫的恶名,痛快地接下了指挥使一职。

    他将队伍分成先锋营、中营和机动营,各营分别统辖3000人、5000人和2000人

    先锋营由霍永昌率领,他自己统领中营。

    大军在开封府城外休整一夜,次日清晨,绕城南下。

    左千秋则领着五百校尉连夜出发,为大军提前架桥铺路,肃清障碍。

    一路过襄阳,渡长江,经岳州,到常德府后再次整休一夜,再由常德知府安排,借用了漕运的几十艘大船沿柳江直下。

    如此这般,缇骑半个月后便到达广西与安南接壤的镇南关。

    此时正值秋末,淫雨霏霏。

    陆炳带着左千秋、俞大猷、霍永昌,在镇南关守备余培泉的陪同下,登上城楼。

    左弼右辅,镇南关犹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非凡。

    遥望远处的安南,尽被深绿色的丛林覆盖。

    陆炳问道:“余守备可知安南的来历?”

    余培泉迟疑回道:“卑职五年前调来此地,听说莫登庸杀了安南篡位,建立莫朝,自命为帝。”

    “在此之前呢?”

    余培泉挠挠头回答不上来。

    安南扰边已有百年,大明北有鞑靼,东有倭寇,兵力吃紧,难以兼顾南境,这百年来竟然一直听之任之。

    边军中优秀的将领不愿来此,来此的又对安南无能为力,更有甚至,私受安南的贿赂,索性不反抗不汇报,将这片边境闹得乌烟瘴气。

    余培泉本是草包一个,看到这种情况,干脆与敌同乐了。

    谁知会有一名锦衣卫头子带着军队前来镇南关,吓得余培泉惶恐不安,正在苦思如何应付陆炳。

    见到余培泉的窘状,俞大猷替他答道:“最早,唐高宗在此设安南都护府,到了唐末,安南趁乱自立为国。永乐年间,成祖为图谋西洋,给郑和的舰队建造港湾,以英国公张辅用兵安南,让安南再次成为大明属地,并改安南国为交趾布政使司。”

    “原来如此,那现在为何又成了安南国?”

    对于这段历史,贫寒子弟出身的霍永昌自然不知。

    俞大猷惆怅不已:“宣德年间,安南人反叛,大明军队连吃几个败仗,宣德帝认为边远之地无须浪费国力,便弃置了交趾,任其自立。”

    “败家的玩意!”

    霍永昌啐了一口。

    “自此百年间,安南内乱不休,直到权臣莫登庸胁迫黎恭皇禅让,改元明德,仍以升龙为都,建立莫朝。”

    搞清楚来龙去脉,除了惶恐的余培泉,其余几人都是神情激昂,恨不得马上飞过去大战一场。

    陆炳笑笑:“倒也不用这么急,莫朝内患未消,叛乱四起,我们这次来不仅要消灭莫登庸父子,还要彻底摧毁安南的军事力量,让他们从此之后再无任何反抗之力。”

    “陆大人说的对,打蛇打七寸,要将他们打死才行!”

    左千秋与霍永昌完全赞同陆炳所说。

    俞大猷疑惑道:“末将见陆大人谈起安南的来历,还以为陆大人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怎样才算彻底摧毁安南的反抗之力?”

    “你认为呢?”

    陆炳反问俞大猷。

    “末将以为,安南土地贫瘠,百姓多是山民,性格刁蛮而悍勇,纵然一时打败他们,不过数年又会卷土重来。”

    左千秋沉吟道:“不如学唐时制度,在安南境内常设军事机构,行政官员也由大明派驻,如此一来,安南人自然无从反抗。”

    “非长久之计。”

    俞大猷摇摇头:“无论文臣还是武将,时间过长,都避免不了被当地同化,届时要么拥兵自重,与唐末的藩镇无异,要么与安南勾结成奸,欺瞒朝廷。”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究竟要怎么办?难道要把安南人全部杀掉嘛!”

    霍永昌性急地说。

    “的确,只能把安南人杀掉。”

    “什么?俞将军你不是在说笑吧?”

    俞大猷的表情很凝重,显然他没有说笑,而是认真说道:“永乐年间,设置交趾府时曾统计过安南的人口,在320万,但还有大量居住在山林中的生番未曾计入,按末将的预估安南总人口超过500万。”

    陆炳替他补充:“云南人口150万,广西260万。”

    这样的对比立刻让左千秋与霍永昌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打败他们或许并不难,难的是战后安置。

    且不说安南,就拿一直都在大明领域的云南和广西来说,这两地的土司表面为臣,实则割据一方,当地的官员想要办事,都得与土司们处理好关系。

    安南久离中国,已与大明离心离德,想要安南人臣服难于登天。

    真要全杀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