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资明 » 第二十五章 西地那非推广计划

第二十五章 西地那非推广计划

    既然王资不能直接参手早已被大明官员与勋贵们瓜分完毕的娼妓行业中,那么王资就要在娼妓行业中开辟新市场了。

    王资目标中第一个开篇的市场,就是男性专属用药——西地那非,也就是俗称伟哥的助勃药。

    这种药其实王资在大学期间是没有专门的课程让王资学过如何制造西地那非,但当时的王资身为一个普通的男人,对这种药物有先天性的浓厚兴趣,就牢牢记住了这种药的生产方式。

    值得庆幸的是,在王资上大学的年代,西地那非的生产工艺已经有了极大的改进,

    西地那非只需要氨水、双氧水、乙醇、乙酸乙酯、碳酸钠、氯化钠、硫化钠、N-甲基哌嗪、甲醇经过几道明代也可以达到的生产条件就可以生产出来了。

    其中也只有N-甲基哌嗪的完美生产条件王资难以满足,只能用副产物较多的生产方式来低效生产。

    经过了十几道工序后,王资终于在副产物比主产物还多的低效率生产方式下,强行提前四百多年搞出了后世男性专属神药——西地那非。

    在西地那非生产出来的第一时间,由于王资本人担心药物生产时副产物对身体的影响,就没有用自己来试药。

    王资就专门邀请了杜勇来帮自己试药和做软推广。

    杜勇受到王资邀请后也没多想,一听是王神算邀请自己说有重要的事情商谈,就直接应邀来到了东海酒楼。

    “杜大哥,小弟最近搞出来一种神药,很适合你这种京师银枪不倒小霸王。”王资掏出一小罐刚刚做出来的西地那非,交给了杜勇。

    “这是?”杜勇有些奇怪的向王资问道。

    “此药乃是集合了虎鞭、鹿鞭、熊鞭等百种动物的鞭器,集合成的百鞭丹。”王资开始对西地那非进行了吹捧。“只要杜大哥你服下此药,哪怕是十个大同婆姨都抵不住杜大哥你。”

    “百鞭丸?”杜勇皱了皱眉毛。“这东西真当有用?”

    “当然,一颗重振雄风,两颗金枪不倒,三颗永垂不朽。”王资连西地那非的广告词都想好了。

    “既然王兄弟你都说了,那杜大哥就姑且一试?”杜勇将信将疑的收下了王资交给他的西地那非。

    杜勇收下了王资送给他的西地那非后,王资又和杜勇关于食品添加剂的销售问题聊了聊,之后杜勇就一个人回家了。

    拿着小药瓶回到家中的杜勇,第一时间都忘记了有王资送他壮阳药的这一回事。

    除了杜勇之外,王资还借着锦衣卫从自己手中倒卖食品添加剂的同时,给不少有点权势的锦衣卫送了一点点西地那非。

    别看华夏中原地区有对女性贞操限制极其严重的女德思想,但男性各个都是将食色性也挂在嘴边的老流氓。

    根据王资的调查,不论是弘治三君子、弘治三阁老这种大明顶流文臣,还是普普通通的举人秀才,只要是家中有闲钱的才子,都赏过青楼月、听过勾栏曲、品过瓦舍茶。

    王资现在还记得在闻风阁内听杜勇吹嘘自己银枪不倒小霸王的样子。

    王资坚信只要自己将西地那非这种人类历史最强壮阳药放出去,互相吹捧自己小兄弟的大明男人,就会帮自己做免费的宣传。

    至于西地那非中因为生产不完全而产生的有毒副产物,王资只能表示——反正你们都不是大明的主要生产力,只是一帮去风花雪月风流才子,死光了王资也不心痛。

    也只有不从事生产,天天就知道生娃导致纵欲过度的乡绅豪族,才有对西地那非的需求。

    反倒是天天在劳动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大明百姓们,王资估计他们是用不上这种奢侈品。

    同时王资也不想这种东西流传到百姓之中。

    百姓就应该永远在岗位上发光发热,而不是去品茶赏月。

    至于因为吃西地非那而早衰的达官贵人们,

    王资也只能说:本身事情的起因也是因为你们自己小兄弟能力不足而饮鸩止渴、选择吃西地那非。

    总不能怪我给你们卖药吧?

    王资现在依靠垄断整个京城内所有大户人家的食品添加剂行业,已经可以轻轻松松养活金坷垃工厂建设队伍中的三万名劳工了,

    王资只是单纯的给这些流民一口饭吃,毫无工钱的流民只需要支付低廉的伙食费用即可,其实是花不了多少钱的。

    也幸亏王资现在是挂靠在刘瑾与正德皇帝这颗参天巨树下,而且没有生产任何武器装备,不然王资这种在京城附近聚众大兴土木的行为,十颗脑袋都不够砍。

    接下来的几日,王资天天监督金坷垃工厂建设的收尾工作与等待西地那非在京城内引起喧嚣。

    弘治十八年、

    十月初三、

    这一日正德皇帝早早下了早朝,

    如今的朝堂上一半是刘瑾一派的腌狗,一半是内部矛盾重重的文臣集团。

    在李东阳的刻意疏远与打压下,文臣内部也不再是和弘治年间一样团结一心的集体了。

    走在微寒的紫禁城内,正德皇帝思索着大明的未来。

    从正德皇帝个人的权欲来说,他想要带领大明的将士将暴元余孽一扫而空,完成太祖的伟大宣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可当上皇帝的这几个月间,正德皇帝才知道这是多么难实现的一个梦想。

    如今,三名内阁顾命重臣中两名致仕、六名尚书中最为重要的兵部尚书与吏部尚书如今也已经被刘瑾所把控。

    朝堂上一时间已经没有人能与刘瑾政治集团所抗衡。

    正德皇帝也已经快有两个月没有再见王资了,不是正德皇帝不想见王资,而是正德皇帝要开始打压刘瑾政治集团了。

    王资这个刘瑾引荐而来的“奇人”,正德皇帝当然也要刻意疏远一番。

    正德皇帝先后提拔谷大用与张永分别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同时还任命他们为西厂厂公与东厂厂公,以此来分化刘瑾的权利。

    但今日,正德皇帝又想见王资了,他想听听正德皇帝眼中的“当朝皇帝”是个什么样子的人物。

    在正德皇帝的视角中,王资是不知道自己就是皇帝的,所以正德皇帝想听听王资对自己“客观”的评价。

    只不过正德皇帝也不会现在就出宫找王资,他要先处理一些必要的公务。

    正德皇帝回到乾清宫内,由于日渐微寒,乾清宫的暖房内已经摆满了炭火盆与暖炉。

    “把李少博请来。”正德皇帝坐在龙椅上,翻阅了几份奏折后,对身边的刘瑾说道。

    “诺。”刘瑾微微点头,就指派手下宦官去请李东阳了。

    不一会,李东阳就进入了乾清宫的暖房内。

    “臣……”李东阳缓步走到正德皇帝面前,打算施礼。

    “免了免了,给李少博赐座。”正德皇帝举起几份奏折,向李东阳展示道。“今日朕有几事想请教少博。”

    “臣尽力为陛下解惑。”李东阳也不推脱,看着正德皇帝桌边的十来份奏折,就知道这次谈话短不了。

    这并不是正德皇帝第一次请李东阳来帮自己讲解需要批红的奏折了,李东阳娴熟的帮助起了正德皇帝解答疑虑。

    随着时间的流逝,李东阳也和正德皇帝配合越来越默契,

    在李东阳眼中,正德皇帝并不是一个刚愎自用的昏君,而是一个能听进自己意见的明君,

    正德皇帝在让四位重臣回家后的两个月内的表现,更是让李东阳坚定了自己的判断——正德皇帝是怕文臣联合才让四位重臣归乡。

    二人这么一问一答了大约半个时辰,正德皇帝随手抽出了一份翰林学士的奏折给李东阳看。

    “少博请看,不少翰林学子向朕上书,说京城外聚集了大量流离失所的百姓,少博可有解决方法?”正德皇帝向李东阳问道。

    “国库空虚,无力扶民。还请陛下放开内帑救济百姓,届时百姓一定可以渡过难关。”李东阳说出了他对于流民的处置手段。

    其实流民也没啥好解决方法,大明就那么多适宜耕种的土地,生娃的速度远比开垦土地的速度快,总会有百姓种不上地,

    这是一个对于农业化国家来说永远无法回避也无法解决的困境。

    再英明的统治者领导、再厉害的文臣辅佐,也不能让大明的土地凭空变多。

    只有大明的人民百姓,才是大明一切生产的基石。

    “哦,是这样啊。”正德皇帝装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回答道。“朕看有些大臣上书说,京师外这么多流民,是因为刘瑾等八虎所导致,李少博你知道这是真的吗?”

    “八虎真的导致了流民增加了吗?”

    这个听起来是攻击宦官势力的好机会却让李东阳紧张不已。

    李东阳听到正德皇帝对自己进一步的提问的瞬间,手心里就出了几滴汗水,

    李东阳是四朝老臣,其中与成化、弘治和正德三位皇帝接触颇深,

    但在李东阳的记忆中,不论是成化皇帝还是弘治皇帝,都是比较信任文臣集团的,哪怕是重用西厂来打压文臣的成化皇帝,也很少这么拐着弯的向文臣提问。

    弘治皇帝更是十分信任文臣,有什么话也基本上都是直来直去的问答。

    让李东阳最胆寒的一点是,正德皇帝就是当着刘瑾的面向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

    李东阳有一种预感,正德皇帝将成为大明历史最难对付的皇帝,

    李东阳也不知道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先度过眼前的这道坎再说吧。

    “回陛下,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久居深宫、日日夜夜服侍陛下,是如何让千里之外的百姓颠沛流离、流离失所的呢?”李东阳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站队刘瑾。“还请陛下明察。”

    李东阳此话一出,正德皇帝旁边的刘瑾就流露出了一副洋洋自得的表情,而李东阳内心中则是暗自嘲讽着刘瑾:

    “我看这刘瑾不摔下来以前是不会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傀儡的。”

    李东阳不仅要现在站队刘瑾,还打算以后找机会吹捧刘瑾,

    刘瑾越膨胀,刘瑾被正德皇帝拿下来的那一天就越早。

    李东阳不介意正德皇帝分化文臣,但内心中有些抵触正德皇帝依靠宦官打压文臣。

    李东阳的计划要在捧杀刘瑾的同时,不再和任何朝廷重臣示好,

    主动让大明文臣内部分化,好让正德皇帝安心,最终放弃对宦官的重用。

    刘瑾这边也因为最近过于顺风顺水而忘乎所以。

    只不过如果刘瑾不是一个因为得势而膨胀自大的人话,正德皇帝还不会重用他。

    李东阳的回答在场的所有人都很满意,但正德皇帝的最终问题根本不是这个。

    “李少博你看这份奏折……”正德皇帝又抽出几份奏折,向李东阳提出自己心中的困惑。

    “此事的根本原由乃是因为西南民俗与中原有较大差距……”李东阳开始为正德皇帝向往常一样解惑。

    不得不说,从李东阳对答如流的表现也能看出来,李东阳的确是弘治皇帝留给正德皇帝的一个“宝藏大臣”,见多识广、能力过硬、能屈能伸、深谋远虑、忠于大明。

    不一会,正德皇帝面前的“问题”奏折就在李东阳的解答下全部消失了。

    “李少博,朕听闻京师内有一名为王资的大善人,从京城外聚集流民开始就开仓放粮,此事是真是假?”处理完问题奏折后,正德皇帝就向李东阳提起了王资。

    李东阳是军籍出生,属金吾左卫籍。

    在大明军籍并不属于贱籍,是可以参与科考的良籍,商籍也是可以参与科考的良籍,但李东阳骨子里还是有些瞧不起欺上瞒下、赚取差价赚钱的商人。

    “回陛下,臣也听闻过此人,此人依靠在京城内贩卖佐料与香料维生,每日拿出大量银钱来安置百姓。”

    “只不过商贾之人的钱财都是源自于民,他们自己是不耕种一块地、不放养一头牛羊,他只不过是做了他应该做的事情。”

    “他只是做了他该做的事情。”正德皇帝继续装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然后对着李东阳问道:

    “那京师里那么多达官贵人,怎么没一个做了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朕很好奇,这京城外流民有数万之众,怎么只有一介商贾之流在安置百姓?”

    “你们这些大明的脊梁都在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