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灵魂的纪元 » 第十二章 实验(上)

第十二章 实验(上)

    江致远和赛肯把自己辛苦建设的方舟世界浏览了一遍。方舟也是一个海中的一个小岛,只是面积约为善法堂天的四分之一,原来赛肯为了让江致远很快适应这里,所以在设计“善法堂天”的时候,动用很多资源来贴合现实世界的情景、人物、环节,如商店、街道、人物等,江致远把这些都省掉了。为了节约资源,方舟里的虚拟人物数量也降到了最低,只是为了保持最低限度的真实感,毕竟,空无一人的世界,江致远接受不了。

    开着游艇,二人驰骋在海面上。

    江致远和赛肯说道:“其实,编程并不难,最难的其实是设计。结构合理,情景、人物自然,还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以及其他的方方面面,都是设计者需要考虑的。就像在‘善法堂天’吃饭消费还需要签字的情节设计就很不自然,因为我可能会问为什么签字,签字以后呢,需要还吗?不签可以吗?还不如设计成统统可以白吃,为什么?因为这是天堂,天堂吃饭不要钱!又比如,一个世界的边界设计,最好的效果就是有界无边,就像现实世界的地球、宇宙。举个简单的例子:拿一个绳子,绳子有头有尾。有只蚂蚁从一头爬到另一头,有开始,有结束,这就叫做有边、有界。如果我们把头尾接起来,形成一个圆。无论蚂蚁从任何一点开始出发,爬了一圈又一圈,它会发现它可以永远爬下去,没有终点,因为它爬的世界是圆的,这就叫做无边。其实这根线也就这么长,他的长度没有无限,所以它是有界限的。这就叫做有界无边。不能在设计的时候,遇到边界的问题直接用设置障碍的方式来解决。就像原来的‘善法堂天’,一旦到了世界的边缘,就采取类似发动机熄火的障碍设置其实是个笨办法。怎么解决呢,可以继续前进,直到看见陆地,那陆地是什么呢--还是远岛。无论向哪个方向出发,可以一直前进,但最后都回到原点,有界而无边。这只是一个基本思路,你也可以把这个思路叫做循环。但只要你掌握了这个思路,以后再设计类似的东西,只需要举一反三就可以了。”

    果然,早已甩在身后的海岛在二人视线的前方出现了。

    “总之,基础架构,设计思路这两点把控好,做出一个漂亮的作品的基础就已经打好,剩下的可能更多的就是一些技巧了。”

    “远子,你真厉害!”

    “其实你的基础很好,也不对。赛肯,你的天赋很好,尤其是在编程这方面,原来主要是没有人教你,现在只要多历练,一定会比我还出色的。”

    “对了,远子,你说现实世界有人进行过数字生命的实验?”

    对于“数字生命”这个名词,江致远最初是有些抵触的,从活生生的人变成虚无的“数字生命”,无论是谁,接受起来都是有难度的,即便是从现实世界来到这里,只要没有什么意外的变化,自己很可能会实现所谓的“永生”,但他依然对这种情况无法释怀。永生又如何?没有亲人的陪伴,孤独的活着,即便是活到天荒地老,又有什么人生乐趣可言?是的,江致远现在依然把自己当做一个“人”,而不是什么“数字生命“。不过现实是无奈的,他不得不接受这个变化。

    “有的,”江致远说:“不止一个人或团队做过关于数字生命的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托马斯·雷的Tierra实验。”

    Tierra实验是托马斯·雷设计的一个关于数字生命的实验。托马斯·雷是特拉华大学的教授,是一位生物学家,热带植物学家,也是一位生态学家。他是西班牙裔美国人,而在西班牙语中,“Tierra“的意思是“地球”。

    托马斯·雷教授一直在探寻:是什么创造了地球上的生命这一问题的答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托马斯·雷提出了在计算机上创建不同于自然界生命的数字生命的构想,并且,设计了具体的实验思路:把关于生命进化的概念引进计算机领域,用计算机提供的资源,如内存,中央处理器以及操作系统为数字生命提供一个生存环境,探索数字生命进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规律以及各种行为。

    托马斯·雷教授认为,这种数字生命必须被设计成适合在计算机中生存的某种数字代码程序。这个程序能够自复制,而且直接被中央处理器执行。它还能够直接触发中央处理器的指令系统以及操作系统的服务程序,从而占有更多的资源。数字生命以计算机程序的形式存在于内存中,利用中央处理器来进行成长。数字生命之间为争夺中央处理器运行时间和存储空间而展开竞争。

    托马斯·雷教授为实验还设计了四个机制,一个是类细胞的自我进化机制;数字生命成长所需的资源和能量分配机制;类基因突变机制;优胜劣汰机制。

    数字生命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像细胞一样自我成长、分裂和进化,在成长过程中,可以争夺计算机提供的有限的资源和能量,并且,可能会以某种随机的形式发生基因突变,变得更强更适应环境,或者变弱被淘汰。

    36亿年前的地球,已经具备了产生生命的所有条件,然后,第一个原生细菌出现了,究竟是什么创造了它?还是谁带来了它?或者,就是自然而然的出现,没人知道。而现在,Tierra实验万事俱备,只需要第一个原生细菌了。

    1990年托马斯·雷编写了一个程序,一段指令长度为80的具有自复制能力的程序。1990年1月9号,他将这个数字世界的“第一原生细菌”或者叫数字生命世界的“祖先”放入计算机的实验环境当中。

    “赛肯,有何感想?”“哇,教授是这个数字生命世界的创世者,他创造了一个世界,真酷!”

    第二天,Tierra果真生出许多数字生命体。托马斯·雷惊喜地发现,在上千次换代之后,物种已经呈现出多样性,有不同大小和不同规格和不同寿命。生态关系有独立生存的,有寄生的,还有共生的。数字生命还存在捕食与被被捕食的情况,在这种场合,物种能进化得更快。

    “赛肯,这又让你想到什么?”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赛肯回答道。

    江致远笑了笑,继续讲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