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我的农家乐通古代 » 第五十五章 宋应星

第五十五章 宋应星

    电动四轮车?

    宋长庚低声喃喃道。

    眼神瞥向一旁的老头乐。

    此物与他印象中的马车大为不同。

    没有车辕,也就意味着不需要马匹。

    联想到店家口中所说的电动四轮车之名,宋长庚转过头来,看向张泊。

    “店家,难道此车是用雷电驱动。”

    张泊不得不承认,宋长庚的脑子极为灵光,光是从一个名字上就能推测出这些。

    “并非是雷电之力,而是一种名为直流电的电。”

    直流电?

    宋长庚瞬间眼前一亮。

    “店家,快与我说一说,这直流电究竟为何物。”

    这……

    这让张泊怎么说呢。

    要解释直流电,就要解释电,要解释电,就要解释电荷等一系列的物理名词。

    要让一个明朝人理解这些名词谈何容易。

    沉默半晌,张泊决定用一个通俗易懂的说法解释。

    “所谓的直流电,可以理解为一种可以稳定使用的雷电。”

    虽然直流电和雷电八竿子打不到一起,但是张泊这么解释,想来对方应该可以明白。

    不过,在听到张泊的说法后,宋长庚眼中的迷惑更甚。

    驱雷策电,岂非人力可以办到?

    想了半天,没想出个所以然来,望着对面的这位年轻人,宋长庚无奈的摇了摇头。

    “店家,恕我愚钝,这是不是意味着你可以驱雷策电?”

    什么驱雷策电,他又不是张角。

    见对方有些疑虑,张泊也是开口说道。

    “这个解释起来颇为麻烦,不知道长庚……叔眼中的电为何物。”

    “西汉《淮南子》中有云‘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又如东汉的《说文解字》中所说‘电,阴阳激燿也’,因此在我看来,电乃是阴阳碰撞的产物。”

    要不要整这么玄乎,怎么连阴阳碰撞都整出来了。

    看着沉默的张泊,宋长庚一脸好奇地看向坐他面前的张泊,他想看看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会说出什么不一样的想法。

    “不知店家对于电的理解是何。”

    虽然张泊不懂什么阴阳学说,但是他可是经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自然知晓电的含义。

    “长庚叔,其实电,只是一种物理现象。”

    物理现象?

    宋长庚对于物理这个词并不陌生,在《淮南子》有云“夫燧之取火于日,慈石之引铁,蟹之败漆,葵之向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论,不足以定是非。”

    三国时期的杨泉也写过一本《物理论》的著作。

    将物理总结下来就一句话,就是事物的道理。

    阴阳,自然也属于事物的范畴,因此将电归纳到物理当中貌似也没有什么不妥。

    只不过,为何店家提及电,却还是毫不在意。

    宋长庚活了大半辈子,可从来没见过有人能够驾驭雷电。

    就在宋长庚感慨的时候,张泊的一个问题,将他拉回了现实。

    “长庚叔,以你这种求知的态度,想来应该不难考个功名,为何不去尝试考取功名。”

    张泊知道,古代考取功名,年龄不是问题,就例如范进中举的时候,都54岁了。

    听张泊提及功名一事,宋长庚当即面露一丝苦涩。

    想当初,他与兄长参加乡试,直接就拿下全省第三的好成绩,与全省第六的兄长并称为“奉新二宋”。

    但是,之后两人六次会试均名落孙山,十八年的光阴就此荒废。

    兴许是自身能力不足,亦或者是那段时间大明的科举太过黑暗。

    最终他放弃了继续科举的念头,回乡担任了县学教谕,负责教导生员。

    回忆至此,宋长庚难免有些失落。

    “不过,要我说啊,科举真的死路一条,毕竟大明……算了不说了,既然长庚叔你这么喜欢研究新奇的事物,我知道有一人,想来你与他一定有些共同的话题。

    “哦?”

    宋长庚抬起头,热切地看向张泊。

    他所研究的东西,在世人看来皆是上不得台面的东西,除了身边好友,几乎没有人支持他。

    如果有这么一位志同道合的好友,想来两人之间也能互相进步。

    “长庚叔,你有没有听过宋应星的名号。”

    宋长庚愣住了。

    这不就是他自己吗。

    宋应星,字长庚。

    也就是宋长庚。

    这店家认得他?

    也不对,假如店家认得他,不会他坐在店家的身前,店家也认不出来。

    “店家,我就是宋应星,不知另一位宋应星是哪里人士。”

    “噗。”

    正在喝茶的张泊没有忍住,直接喷了出来。

    然后他对面的宋应星就遭了殃。

    “长庚叔,你……你说你是宋应星?”

    宋应星用衣袖擦了擦脸,默默地点了点头。

    “是的,店家,我是叫宋应星,长庚是我的字,不过,店家口中的宋应星想来应该是与我重名罢了。”

    重名?

    怎么可能!

    能来到此地的都是历史留名的人物,历史上能留下名号的宋应星毫无疑问只有一人。

    《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

    无怪乎张泊露出如此失态了。

    《天工开物》这本书太不一般了。

    不仅记载了以往明朝末期以前的的各项技术,还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的工艺百科全书”

    其涵盖多个方面,包括农业、纺织、染色、机械、陶瓷、造纸,兵器、火药、制盐、采煤、榨油、酿酒等,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还配备有上百张插图。

    明朝灭亡之后,《天工开物》流传海外,不仅影响了当时东亚的一系列周边国家,而且还对当时处在大航海时代的欧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不仅推动了欧洲的养蚕事业,还因为《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各项先进的农业器具,例如耧,犁等,直接开启了欧洲的农业革命。

    与之相对应的,无论是大明还是带清,都没有对《天工开物》有足够的重视。

    某位“十全老人”还因为书中出现的各式反清情节下令对此书进行封禁。

    甚至到了民国时期,国内竟然找不到一本《天工开物》,还得从隔壁引进。

    想到这些,张泊难免有些唏嘘。

    如今,这本旷日神作的作者就坐在自己的身前。

    “长庚叔,哦不,宋叔,我觉得,你就是我口中的宋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