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风云之刘义传 » 第二十三话 不能见死不救

第二十三话 不能见死不救

    “据初步统计,当前南门外有一千余人,其他城门外均有五千余人难民,总计一万六千难民,而西华县目前居民只有一千六百口,难民的数量是居民数量的十倍有余,如果把难民全部放进城内,且不说会不会带来瘟疫,仅是安置的房屋都不够。”户部主事王季愁眉苦脸的汇报道。

    自从前日刘义从南城门回来之后,就一直对此事念念不忘,这么多难民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的话是会酿成大祸的。所以刘义前日安排户部主事王季去详细统计了难民的数量。

    今天在议事厅内,刘义召集了县丞吴俊吉、军事统领杜远和户部主事王季来共同商讨这件事,王季刚刚汇报完,刘义看向其余两人征求意见。

    县丞吴俊吉摸摸发白的胡须,首先发言:“我觉得我们应该与周边县尉进行沟通和协商,共同分担难民的安置的工作,或者联系颍川郡守刘繇,请求颍川郡的支持,共同寻找解决难民问题的办法。”

    刘义点点头,又看向杜远,杜远也提出了他的想法,他说:“我认为难民的到来是因为他们听到了我们这里良好的政策,但是难民多数是老幼,我们不可能养活这么多闲人,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采取强硬态度。第一,我们要增加巡查力度,千万不能让有瘟疫在身的难民进城;第二,应该让杨林提前将已经挖好的护城河内注入颍河水,构筑一道屏障,防止有遗漏;第三,我可以命令我的军队对难民进行驱散。我杜远不怕骂名,只怕我们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一点点成果,被这些难民冲垮!”

    刘义听完沉默不语,又看了看王季,王季起身施礼回答道:“县尉,吾闻得民心者得天下,如若循杜统领之法,则恐刘县尉失去民心,后人将不敢投靠。望县尉深思之。”

    刘义示意王季坐下,开口道:“我也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可是现下也确实一口吃不下这么多人,但是我是坚决不主张采用暴力的方法解决此事,具体解决办法还得我再想想,大家先散了吧。”

    接下来的三天,刘义微服亲自前往难民中间去调查,与难民们进行沟通。他走访了不同的难民营,与难民们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困境和需求。

    在这些调查中,刘义目睹了难民们的艰辛生活,他们衣衫褴褛,食不果腹,无处栖身,他们向刘义诉说着他们的痛苦和无助,希望能够找到一条活路。

    他亲眼目睹了儿童因缺乏食物和营养不良而骨瘦如柴,也目睹了老人因没有吃的而活活饿死的情景,这种触目惊心的事情使人震惊,也使刘义深感责任重大。

    回到衙县后,刘义关起门来思考,他绞尽脑汁,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经过三天的深思熟虑,刘义终于有了一个基本算是全面可行的计划。他再次召集了县丞和主事们,对下一步的工作作出安排。

    刘义以凝重的语气说道:“自古得圣君莫不以民为本,以民为贵,人生天地之间,若是见死不救与禽兽何异?我认为,我等既身为西华县的管理者,人民缴纳税粮供养着我们,我们就不能对难民的困局置之不理!我已有所决断,现在将向诸位宣布解决方案。”。

    随着刘义的发言,众人肃然起敬,都坐直身子等待着他的指示。

    刘义首先说道:“第一,我们要将库房里的粮食拿出三分之一来救济灾民,将这些粮食掺上麸糠,先在各城门设置粥棚,每日施粥两次,尽量避免再饿死人,此事由县丞吴俊吉负责组织。”

    县丞吴俊吉回应:“遵命,属下必竭尽所能,将此事办妥。”

    刘义继续说:“第二,杜统领派遣卫队,加强巡查,以防止各城门外发生哄抢事件。同时要加强城门的防御工作,杜绝难民大规模涌入西华县。”

    杜远回应:“得令!”

    “另外你要加强军队的训练,年前我说的出去清剿山贼的事情我们也得尽快执行了。”刘义又补充道。

    “遵命!”杜远抱拳回应。

    “第三,王主事,我曾去难民营中进行走访,发现里面确实有一些没有疾病的青壮,你负责将他们挑选出来,吸纳入城,安排住所,一切安排妥当后,补充到杜统领的军队编制里,此事务必谨慎。”

    王季回道:“谨遵县尉令。”

    刘义最后说道:“我这两天要出去一下,再想想别的办法,各位一定各安其职,守护好我们的西华县。”

    众人纷纷施礼告辞。

    第二天,刘义叫上裴元绍和杨春燕,坐了一辆马车,驶出了西华县北门,他的目标是颍川郡郡守府,许县。

    马车一出北门,就能看到道路两旁零落着许多衣不蔽体的难民,他们个个骨瘦如柴,颤颤巍巍的望着刘义的马车。

    再往驶了数百米,就可以看到西华县已经搭建起来的救济粥棚。这个粥棚正在施粥,巡逻的卫兵们打骂着,要求难民们排好队领粥,发粥的拿着个瓢,一瓢正好一碗,吃粥的难民有的拿着个破瓦罐,有的拿着一张树皮,有的竟然直接用双手去接,长长的队伍排出去了几里地。

    马车缓缓的从人群身边走过,刘义和杨春燕看着这种凄惨的景象,都坐在马车内沉默不语。这时听到一位老妇人低声对旁边的人说道:“你看,那是县尉刘义的马车,听说就是他组织县里建设粥棚里给我们发粥,真是个好官啊。”

    旁边的人感激地点点头,回答道:“是啊,有刘义县尉帮助我们,我们才有些指望,这些日子以来过得真是艰难,没有住处也没有吃的,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另一位男子插话道:“刘义县尉是个好官,我们应该记住他的恩德。”

    难民们纷纷附和着,希望刘义县尉能够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刘义听到难民们的心声,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责任感,他觉得自己所能做的还是太少,愧疚复杂的心情溢于言表。十三岁的杨春燕轻轻拍打着刘义的手背,默默的安慰着他。

    刘义他们驾着马车,沿着颍河一路向北行驶,渐渐地走出了西华县境内,也终于看不到难民的身影。

    道路旁的颍河水流湍急,宛如一条银色的带子,蜿蜒在广茫的平原上,微风拂面时,河湾泛起阵阵涟漪,宛如一幅动态的水墨画,纤细的柳树随风摇曳,抚过人们的面颊,带来一丝春天的感觉。

    沿着河还有一些小溪和湖泊,河流和湖畔边的芦苇摇曳着,仿佛在低语着柔美的旋律,水鸟在湖中翩翩起舞,展现着它们优雅的身姿,刘义他们停下来休息的时候,望着这柔美的大自然,享受这片刻的美好。

    经过长社时刘义他们看到了曾经的战场,几个月前,这里的土地曾经被鲜血染红,遍地的坟丘和破损的兵器还有那露出地面的旗杆似乎仍在哭诉着当时的惨烈和悲壮,众人默默地穿行而过。

    终于,马车到达了许县城外,目光望去,城墙高耸,守卫森严。

    城外的平原上,周边布满了农田,田地连绵,农人们正耕作着,一阵在微风中已经长高的庄稼摇曳生姿,映衬出一片繁荣和富饶的景象。刘义刻意的去找寻难民的痕迹,却发现这里根本没有难民,让他很是困惑。

    走近城墙,刘义看到守卫们严阵以待,他们身着盔甲,手持兵器,不停的在城墙上巡视着。

    城门口有商贩摆设的摊位,出售各种物品,他们高声吆喝着,叫卖着自己的商品,吸引路过的行人,市集的喧嚣声和热闹的气氛充斥着整个城门口,让人赶到拥挤和充满生机。

    刘义羡慕的看着许县的活力和繁荣,心想,我的西华县要是能有这么热闹该多好。

    进入许县,刘义他们找到了驿站住下,将拜帖交给驿站通报人员,剩下的就是坐等郡守刘繇的接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