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寡人周天子但在战国时代 » 061 常备军改革

061 常备军改革

    这几日,攻城演练进行到白热化。

    朝堂之上,武将的谏言胜过文臣。

    训练越多,越能暴露问题,因此,武将纷纷提出提升军队实力的方法。

    但姬延听了都觉得治标不治本,唯有将军司马,让他耳目一新。

    “大王,冬天还未过半,大周军队面貌已然焕然一新。”

    “这赖于不间断的攻防训练。”

    “若是来年,农业繁忙,士兵卸甲返乡务农,冬日的训练也就没了效果。”

    “为保证士兵的训练质量,建议大王免去一部分实力强大士兵的赋税,让他们在全年都脱产训练,成为常备军人。”

    “同时根据常备军的特点,进行军事改革,这样我大周的军队,才能让战斗力实现质的提升。”

    掌军赋军政的司马诚恳建议。

    他治军十二年,从没像今年冬天这样训练频繁,几乎三天一次的攻防对练,导致手下的将士无论从士气上,还是战斗力上,都有了十足的进步。

    但大周的士兵承担着繁重的耕田任务,需要上交赋税。

    春、秋农忙两季肯定无心训练,且也组织不了训练,间断的训练战斗力肯定会大打折扣。

    出于对大周军队战斗力的考虑,他强烈建议周天子发布政令,组建常备军队伍,并根据常备军的特点进行军事改革。

    姬延眼神一亮,难得有人头脑清醒。

    骑兵不能大规模的培养,只能做战场上的尖刀之用,只有组建常备军,才是大周提升军队战斗力最有效的方法。

    “常备军人的战斗力的确和农时耕种,战时打战的士兵有明显差别。”

    “但组建少量的常备军意义不大,只有拥有一定规模的常备军,才能改变大周军事实力弱的缺点。”

    “但规模化的常备军每年定会花销大量钱财,大周根本负担不起这些开销!”

    太宗直言。

    大周处处急需用钱,拓宽道路,兴修水利,开垦良田,还有要应付洪涝地震灾害。

    训练常备军容易,但想要维持常备军数量的开销,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吞并东周,届时我大周人口将会达到四十万,培养两万以内常备军没问题。”

    太保觉得培养常备军军人的路子可行,但前提是要吞并东周国。

    东周公国面积和西周相差不多,拥有曾经周都成周城、东周公国都城巩城和人口大城成皋城、偃师城四座,下面约三十座小邑,因地势险峻,依附秦国的原因,战争不多,人口约三十万。

    自从被迫迁都王城后,成周虽然还属于周天子,但被东周公直接接管。

    里面有大量珍贵之物没有带走。

    如果能够吞下东周,完成军队常备军也不是什么问题。

    两万的常备军,再加上五万的临时军队。

    七万的士兵,只怕是韩、魏两国会睡不着觉。

    “但能不能吞下东周,这是个未知数!”

    太保加上一句,想法很美好,但攻伐东周并不容易。

    “吞不下东周,我大周亡国,吞下东周,大周常备军军人之路可行。”

    姬延用一句话,堵住了太保还想说的话。

    “等到寡人吞并东周公国后再谈组建常备军,为时已晚,不如从现在开始,就开始试行。”

    周天子的话,太宗和太史默默对视了一眼。

    大王果然属于雷厉风行之人,说到啥,就马上做啥。

    “司马,既然你提到要试行常备军军人之路,不知道你有何种建议?”

    姬延目光咄咄,看向司马。

    “实不相瞒,士兵变为常备军,众诸侯国都有。”

    “微臣是受众诸侯国的启发,特向大王禀告这一事。”

    “在提出这一想法之前,微臣的确是有许多执行常备军军人之路的想法,但深入一想,就发觉我的想法不切实际,还稍显幼稚。”

    “因为常备军的组建,它会衍生很多问题,如粮食如何保证,如何有效扩大训练效果,并不是光让优秀的士兵成为常备军人那么简单。”

    “思前想后,不如参照诸侯国进行常备军军人之路,前人经验在,我大周也不会走太多弯路。”

    司马的建议诚恳有道理,众人皆是点头称是。

    “司马,那我大周学习哪一国的常备军军人改革呢?”

    孟鲁迫不及待问道,他身为仆射将军,却在春、秋两个季节无兵可用。

    其他诸侯国,一年四季都在训练,大周军事实力就是在这种日月积累下形成悬殊差异的。

    要是拥有常备军,那就太好了。

    “秦国的制度可行!”

    司马对着孟鲁一拜之后说道:“常备军若是没有梳理好与国家的关系,会导致寅吃卯粮,最后拖累国家。秦国通过一整套的军事制度,组建成的常备军非但没有拖累国家,反而为秦国开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常备军军事制度实际上要从根本上解决兵源问题,解决战时粮食问题,解决常备军的训练问题。”

    几名将领深感赞同,没有兵源,就无法挑选出合适的常备军。

    常备军几乎不参与生产,对于秦国来说,战线越长,粮食问题越严重,如何在战时给常备军供应源源不断的粮食,也成了问题。

    常备军集中驻守在一个地方,对于秦王来说,会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如何解决常备军的驻守,这也是难点。

    司马继续说道:“在兵源的挑选上,秦国的军事制度与其他国家有明显区别,首先,秦国实行普遍征兵制度,凡适龄男子都必须登记造册,并开始服徭役。年龄从17岁开始,到60岁止(有军功爵位者止于56岁)为服徭役的时间,一般服徭役者一律先服兵役二年,一年在本郡,一年去京师或者边疆,统称“正卒”。”

    “此外,每一个成年男子除了二年兵役以外还要在本地服役一个月,从事修筑城墙、道路以及运输物资等事务。”

    “秦国兵役制度不只是针对普通百姓而设置的,下级官吏也需服役,如此一来,整个秦国绝大多数男子都必须服兵役,甚至老人、妇女、小孩也要从役。”

    听闻司马的话后,荀况恍然:“也就是把全国能够动用的力量都编成士兵服役,然后从中挑选出常备军的力量。”

    司马点头称是。

    “兵源解决了,粮食问题秦国时如何解决的?秦国国力强大,根本不存在休战期,几乎一年四季都在战斗,这样开疆拓土的同时,肯定影响国内农业生产。”

    面对荀况的询问,司马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蹲了一顿。

    大周朝堂以往上都是讲发展之道,身为武将的司马难得在朝堂上发言,此次既然周天子给了机会,那么就一次性讲个够。

    他在堂中来回踱步,组织了一下语言后出声道:“秦国军队有特殊的后勤保障,通过招揽它国的民众入秦成为新秦人后来搞好军队的后勤保障。”

    “秦国远离中原,想要发动战争必须东出函谷关,战线长,耗粮多,它着力于建立完备的后勤保障系统。”

    “秦王发布政令大肆招揽民众入秦,成为“新秦人”者,可免除三代的徭役赋税,在秦境内开垦山林水泽者十年不承担赋税。如此一来,老秦人在外面征战,而“新秦人”却在国内进行耕作,这大大有利于解决了军粮供应的问题。这样一来,既不会妨碍出兵对外征战,并避免新入秦的人对秦军征战的干扰,同时,又不会耽误农业生产,保证后勤供给对于军队持续不断的支持。这是富国强兵的有效管理方法。”

    “继续说”在好学的荀况催促下,司马开口:

    “我大周没有常备军,因此训练常常采用大蒐礼,一年开展八次训练,刚好合适。”

    “但对于常备军来说,几乎每日都要训练,大蒐礼就显得单调了,因此,秦国制定了严明而系统的军事训练管理制度,并且总结各国的训练方式加以改进后进行传授,训练时有专职教官负责管理,根据不同兵种选派有经验有专业特长的教官,负责相应的训练项目和任务。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

    “此外,秦国军队赏罚分明,奖惩制度特别健全和完善,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军队内部实行十二级军功爵位制度,所有的士兵起点都是一样的,谁斩杀的敌人多,谁的军功就大,谁的军功大谁就晋升得快,功劳大的能获爵位封赏,这种制度极大的提升了士兵的参战欲望和战斗力,在这样的奖罚制度下,秦国的士兵令各国恐惧。”

    司马认真分析,引起了朝堂之人的探讨。

    “秦国这样培养出来的常备军战斗力的确厉害,但一旦叛乱,后果不敢设想!”

    “身为常备军的统领拥兵自重,若是起异心,会对国内产生严重的威胁。”

    虎资武将问道:“这样的常备军,难道没有在将领的带动下叛乱过吗?”

    “这就要说秦国比较严谨高效的掌兵用兵体制了。”

    “秦国的常备军置于秦王的严格控制之下,将军由秦王直接任命;而负责全国军事行政的官吏是太尉,战时,秦王随时任命将军统兵,秦国设有上将军和前后、左、右诸将军。军队分为京师兵、地方兵和边兵三部分虎符京师兵主要由郎官、卫士和守卫京师的屯兵组成。郎官由郎中令统领,管理相关部门的军队;卫士由卫尉统领,负责宫廷内外的警卫;屯兵由中尉统领,负责守卫京城的安全。地方兵置于郡、县,一般由郡、县尉(亦称都尉)协助郡守或县令统率,平时维持地方治安,战时听秦王调遣。”

    “为了兵权的集中管理,征调地方兵力,需以皇帝“虎符”为凭。边兵主要负责边郡戍守,由边郡郡守统领,下辖都尉和部都尉,边兵要调动,也需要秦王的旨意或“虎符”为凭。”

    “在这一套制度的执行下,秦军常备军不但不会叛乱,而且成为了攻击它国的强大力量。”

    司马一口气说完,而后抱拳道:“大王,秦军常备军军事制度,值得我大周学习。”

    “我建议学习组建常备军部队,学习秦国军事制度,以达到强军的目的。”

    司马抱拳,目光中充满了期待。

    “司马,你说的很有道理”。

    坐在王位上的姬延也很赞同。

    作为穿越者,他更能明白秦国的强大。

    秦国从秦哀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开始得到封地,经历了“诸侯卑秦”的时代,到孝公时进行商鞅变法,培养出来健全的军事制度,支持它不断东出。

    最后“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这么强大的秦国制度,的确很吸引人,很难让人拒绝不去学习它的成功经验。

    若不是掌握着比秦国更先进的军事制度,姬延都想直接抄了。

    思索再三,秦国的军事制度,还是靠边先站一站吧。

    “寡人也有一计!”

    坐在王位上的姬延,脸上露出了和煦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