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穿越成皇子,我选择摆烂 » 第14章 朱允炆

第14章 朱允炆

    刘三吾看到朱允炆正在看书,也是欣慰的拱手还礼道:“太孙贤,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说着,刘三吾又就朱允炆正在看的书说了几句心得,而朱允炆也是听得津津有味。

    室内,一派和谐。

    不一会儿,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儒也都来了。

    这三人,个个都是当世大儒。

    可以说,只要他们三人跺跺脚,文坛就会抖上三抖。

    他们都是朱允炆的伴读,也都是坚定的朱允炆党。

    不过黄子澄和齐泰,却只能算得上是朱允炆的狗头军师。

    历史上,朱元璋最后是选了朱允炆继位的。

    可是朱允炆在继位后,却是立刻在黄子澄和齐泰的建议下,把手中的屠刀指向了大明的藩王,也就是他的亲叔叔们。

    削藩也就算了,但朱允炆这削藩计划,实在是漏洞百出。

    为了迅速坐稳皇位,朱允炆直接在一个月之内连削三位藩王。

    这直接导致了朝中人心浮动,各地藩王抵抗加剧。

    不仅如此,朱允炆竟然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先朝弱势的藩王开刀,而把强势的藩王留到最后才动。

    这,绝对是战略上的巨大失误。

    把强势的藩王留到最后,就给了这些强势的藩王积蓄力量的时间。

    正是因为这项失败的战略,燕王朱棣才有机会发兵,扛起了靖难的大旗,直接把朱允炆赶下了皇位。

    不过这三人虽说是狗头军师,但是忠心程度还是毋庸置疑的。

    齐泰和黄子澄,都是直接宁死不屈,被朱棣杀死了。

    而方孝儒,更是坚定不移的支持朱允炆。

    在朱棣成功占领应天城后,朱棣曾想让方孝儒为他撰写登基诏书。

    当时的方孝儒,可是绝对的文坛第一人,天下士子的榜样。

    就连朱棣的军师姚广孝也曾劝朱棣,一定不要杀了方孝儒。

    一旦杀了方孝儒,天下读书种子就要灭绝了!

    所以,朱棣也是对方孝儒好声好气,甚至亲自恳求方孝儒撰写诏书。

    可是,方孝儒却是不为所动。

    愤怒之余,朱棣曾问方孝儒:“你就不怕死,不怕被诛九族吗?”

    然而方孝儒的回答,也是很经典:“你杀我十族又如何?”

    朱棣也是个狠人。

    听到这话,朱棣就当场命人杀了方孝儒的十族,还把方孝儒留着最后杀。

    朱棣要让方孝儒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家人一个个去世!

    然而方孝儒见状,却是仍旧不改其志。

    至死,方孝儒都没有提起撰写诏书的笔。

    方孝儒对朱允炆的忠心,可见一斑。

    眼看所有人都到齐了,刘三吾也是叹了口气,拱手道:“诸位,如今秦王朱樉在朝堂之上,已然是初露锋芒。”

    “咱们这些太孙党,可要多多为皇太孙谋划啊。”

    “万一那秦王坐稳了太子之位,我们可就没有立锥之地了!”

    黄子澄想了想,第一个发言道:“太孙殿下,臣以为可以多多拉拢那些文士们。”

    “眼下,文人士子是我们的基本盘。”

    “稳住文官,就是稳住了朝中的半边天。无论秦王再怎么折腾,他也翻不了天!”

    齐泰闻言,也是紧跟其后道:“太孙殿下,臣以为您可以和陛下多交流,增进感情。”

    “那秦王虽然是陛下的亲儿子,但是之前七年他毕竟一直在封地生活。”

    “七年没见面,秦王跟陛下的关系,难免生分。”

    “您一直在这皇宫中长大,跟陛下的感情也更亲厚。”

    “而且眼下您父亲刚刚过世,陛下心中肯定还是很怀念他的。”

    “您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和陛下一起说说话,让陛下想起您。”

    朱允炆闻言,也是点了点头。

    他素来就是凭借聪明好学和孝顺,从朱标的几个嫡子之中脱颖而出的。

    黄子澄和齐泰,只是让他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

    这建议,朱允炆自然是欣然接受。

    不过方孝儒听到齐泰的建议,却是微微皱了皱眉头。

    借死去的父亲之名,跟陛下拉近关系?

    这才不是孝顺。

    细究起来,这根本就是大不孝!

    不过方孝儒也没有当面反驳齐泰的意见。

    毕竟相较于方孝儒,朱允炆更加信任跟着他时间更久的齐泰。

    方孝儒也不想自讨没趣。

    不过方孝儒也是有话要说:“诸位,我们大可不必如此心急。”

    “据臣观察,眼下的朱樉只是拉拢了部分年轻的臣子。”

    “真正德高望重的老臣,一个也没有到朱樉那里去登记。”

    “那些年轻的臣子虽然干劲十足,但是毕竟欠缺经验,也没有威望。”

    “依我看,现在的朱樉根本不值得我们担心。”

    “我们只需要做好我们自己该做的,防止朱樉后期做大就好。”

    其他几人闻言,也是深以为然。

    偏殿中的这场议事,就这样落下的帷幕。

    而方孝儒的猜想,也并没有错。

    此时的朱樉,正在为挑选太子幕僚而烦恼。

    虽然之前报名登记时,看似热热闹闹的人很多,但是其中却并没有多少真正能干活的官吏。

    大多数人,也都只是过来随便报个名,碰碰运气。

    这里面的很多人,都只是六部中的底层小吏。

    这些人想要参政议政?明显火候还不够。

    朱樉可不希望他们呈上来的都是一些贻笑大方的奇怪方案。

    朱樉随意的翻着之前众人递上来的报名清单,很是苦恼。

    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了朱樉的眼帘。

    解缙,洪武十二年新科进士,目前担任翰林学士,年十八,有意成为太子幕僚。

    这短短的一行字,看的朱樉喜上眉梢。

    别人不知道,他可是知道解缙是谁的啊。

    解缙那可是妥妥的名臣啊!

    解缙成名早,从小就享有神童的美誉,在十八岁那年就早早的考中了进士。

    朱元璋对解缙,也是十分赏识。

    要不是看解缙年纪小,朱元璋直接就钦点解缙当状元了。

    在考中了进士后,解缙也是深得朱元璋赏识,朱元璋曾多次拉着解缙聊政治事务。

    不过解缙虽说有才华,但是却也是耿直的有些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