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康熙四十年 » 第一百一十五章 滚珠轴承

第一百一十五章 滚珠轴承

    当然,这个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并不是统一的,甚至在一个国家内部都不是完全一致的。

    比如国内的在东三省,由俄国人建设的中东铁路使用的就是宽轨一五二四。

    日本人修的南满铁路,使用的是窄轨一零六七。

    这些基本上都是国耻时期的特殊产物。

    中国台湾省早期的铁路,也是在英籍工程师的建议下,采用了窄轨一零六七,和日本的窄轨恰好相同。

    这里面和日本有没有什么联系,不太好说。

    毕竟铁路修建在前,甲午战争和乙未战争在后。

    不过标准轨的宽度为一四三五,占比最大,大约能够达到百分之五十九。

    宽轨一五二零的占比排在第二位,大约占全球铁路的百分之二十三,其范围主要集中在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范围内。

    大致包括现在的东欧地区,以及中亚地区。

    这个事儿,放在二十年前看,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毕竟彼时彼刻,我国的大量进出口需求,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地区。

    采用的运输方式,也主要是依靠远洋运输,建设大型的集装箱码头。

    因此为了搞对抗,阻止我国的和平崛起,以美国为首一些国家,就在不断构筑岛链防线。

    企图从安全层面,威胁我国海上运输线。

    所谓的亚太战略也好,印太战略也好,就是这一目标的两个方向。

    东向亚太方向,主要是国家安全问题,尤其是战争冲突方面的问题。

    而印度洋方向,主要是国际贸易问题,尤其是制造业商品和化石能源的运输问题。

    在西太平洋地区,所要面临的主要对象,就是三条岛链。

    第一岛链的核心是日本群岛和我国的台湾省,尤其是我国的台湾省,战略地位尤其重要。

    其位置,大约处于我国东部海岸线中间点的位置,一道台湾海峡,将东海与南海分隔开来。

    而且,海峡最窄处只有一百三十公里,通行效率上,肯定是有限制。

    台湾岛的南北两侧,分别扼守这南海和东海,向东进入西太平洋的通道。

    因此将其称之为,东南方向的战略核心枢纽,一点也不为过。

    再加上马六甲这个海上十字路口,一旦发生冲突,只能说是战略影响极其大。

    所以,后来提出了重新构建,横跨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

    这时候在主要依靠陆路运输,尤其是铁路运输的情况下,轨道宽度不一致,就非常麻烦了。

    从我国的西部和北部的国门口岸出境之后,一般都是直接进入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包括蒙古国在内,虽然其不是正式的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但在实质上也没什么区别。

    中欧两头标准轨,中间原苏联的宽轨,就会直接导致铁路运输的综合效率大打折扣。

    最基本的,就牵涉到两次更换过程,要么换车要么换轮,现在大部分采用的是后一种方案。

    不过好在,我国现在已经研发了轨距可变列车,这一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能够极大程度上,解决这种问题。

    虽然还有另一种根本解决的方案,但是实施起来确实很难

    那就是在这些国家新建标准轨铁路,从此可以一劳永逸。

    计划总是美好的,慢慢来吧。

    对于雷金玉的问题,胤禵略微衡量了一下,答道:“具体的宽度,你可以横向对比一下。”

    “都采用同样的轨道结构设计,比较一下不同速度下,车身的稳定程度。”

    “毕竟这玩意儿造出来,咱们不仅可以运货,也可以运人。”

    停顿了一下,还是没忍住提点道:“大概的范围可以控制在四尺和五尺之间,细节你自己把握。”

    “不过有一点你要提前考虑进去,以后的轨道都会变成铁轨,车轮也会变成铁制,速度也会比现在更快。”

    雷金玉点了点头,记了下来,然后继续追问车轴的问题。

    对于这个技术问题,其实胤禵知道一种常用的解决方案,不过现有的技术条件,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应用。

    说穿了很简单,就是非常常见的滚珠轴承。

    其常见的程度,已经达到了随处可见,又被随时忽略的地步。

    这玩意儿算是半个精密铸造,之所以说是半个,就是其上限和下限都有一个比较大的容差值。

    胤禵随后扯过一张白纸,简单画了一幅示意图,两层钢圈,中间夹着一些珠子。

    然后侧面画了两个铁环,固定一下珠子的相对位置。

    放下炭笔之后,还在心中感叹一下,这硬笔是真特么好用,再也不想碰毛笔了。

    用手指着几个示意图,道:“这个结构应该能够解决你的问题,全部换成铁制的。”

    “至于尺寸大小什么的,就由你和造办处的工匠们试着来做吧。”

    “记住,珠子一定要尽可能的圆。”

    “另外多做几个不同的尺寸,以及珠子的数量,相互对比一下。”

    “选出最优的方案之后,直接用就可以了,造出样车会再来看看。”

    使用手工来搓钢珠,也是万般无奈的选择。

    基本没啥工业制造的硬件设施,只能寄希望于技术工种的高超技艺,看看能不能找到几个有八级钳工天赋的工人。

    其实车辕和车毂这种东西,经过了上千年的演变,也已经不是最早期的原始形态。

    最基本的构造,当然十分简单,车轴直接连接两个车轮,车身直接架在上面,无论是摩擦力也好,还是噪音也好,都难以控制。

    后来为了改变磨损程度的问题,开始在其中镶嵌铁环,改变了木头与木头直接接触的结构设计,既提高了使用寿命,也提高了舒适程度。

    再到后期,再次进行革新,在车轮与车轴的连接位置,封装了一层外壳,然后在其中注入一定量的油,来进行润滑。

    这个结构就有点平面轴承和流体轴承的中间体,只是技术工艺没有这么高,密封和加压都是问题。

    雷金玉看完结构设计之后,也不得不感叹胤禵的设计天才。

    但是他那里知道,这是多少人耗费了多少年,才研究出来的成果。

    而且,后面又陆续经过了多大数量级的实际使用之后,不断改进的结果。

    好在到底也是个搞技术设计的行家,一下就抓住了其中的玄妙之处,道:“十四爷的设计果然精妙,单凭直观上来看,这个机构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等到做出来之后,不仅可以用在车轴上。”

    “以后再修亭台楼阁的时候,往高出搬运材料的时候,也会省力很多。”

    胤禵看了雷金玉一眼,夸赞道:“你果然是深谙此道,这个结构设计最大的作用,有两个方面。”

    “其一就是解决两层结构直接摩擦的问题,阻力越小,自然动起来更容易。”

    “其二是解决称重问题,改用全铁制,承载能力自然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