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日月并明 » 「番外」皇太极x 范文程·君臣遇合五十问 (1-4)

「番外」皇太极x 范文程·君臣遇合五十问 (1-4)

    (翻查满清方面资料时一时兴起出产的摸鱼成果,以史料为基础的甜甜君臣粮,超大量超大量乳清预警,本番外不计入免费章节字数。)

    凤凰鸣高岗(以下简称“凤凰”):各位朋友们晚上好,这里是明末清初历史人物专访栏目组,本次受邀来营业的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与曾事满清四代君主的开国宰辅范文程。

    (掌声响起)

    凤凰:为便于观众理解,本次专访中的所有年号皆以大明年号为准,且采访过程中皆用汉语,太宗文皇帝陛下能接受吗?

    皇太极(微笑):能。

    凤凰:……好的,采访开始!

    1、您的姓名/字号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对方呢?

    皇太极:没什么特殊含义,入关前比较朴素,太祖皇帝起名都是随便起的,“皇太极”这个汉名翻译实际上是乾隆年间才出现的,满语注音是HongTaiji,来源于蒙古贵族的称号“浑台吉”。

    这个称号原本是一个头衔,意为“王子”,和满人这边“贝勒”、“贝子”的意思差不多,后来就变成了满蒙间常见的名字。

    万历朝第二代顺义王,哦,就是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子,和他庶母三娘子钟金哈屯合婚的那位蒙古右翼首领,他的汉语别称也是“辛爱黄台吉”,所以朕的名字就是很大众化的一个称谓。

    范文程:在李氏朝鲜那边,太宗皇帝的名字叫“黑还勃烈”,听着似乎十分霸气,但是其实“黑还勃烈”是“汗王”的朝鲜语音译。

    皇太极:入关前没这么多时间去处理语言问题,额尔德尼与噶盖创制老满文时是万历二十七年,当时谁也没想到大清还真能入关。

    后来朕在崇祯五年命达海改制满文时也是匆匆忙忙的,满文刚改制完几个月,达海就病死了,朕也是很伤心。

    范文程:满汉互译与满汉对音正式形成体系是高宗皇帝的功劳,具体可以参照乾隆年间修订的《清汉对音字式》与《御制增订清文鉴》,现在流传下来的满文注音都是从那上面来的,可惜满语最后还是变成死语言了。

    皇太极:这事儿就怪不得你我了,儿孙自有儿孙福,不过朕也有点遗憾没能起一个跟宪斗一样有文化的汉名。

    范文程:臣的名字也没什么特殊的,字辈为“文”,取“程”为名,“宪斗”乃是表字,连起来是度量衡,是法度规程,章则典范之意。

    《荀子》中云:“程者、物之准也,礼者、节之准也;程以立数,礼以定伦;德以叙位,能以授官。凡节奏欲陵,而生民欲宽;节奏陵而文,生民宽而安;上文下安,功名之极也,不可以加矣。”

    家父给臣取这个名字,本意是要臣循规蹈矩,没想到臣却是家中最离经叛道的那一个。

    2、您出生和早年居住的地方在哪里?对自己的家乡有什么看法,对方的呢?

    皇太极:朕于万历二十年出生于建州老营佛阿拉城,万历三十一年迁去了赫图阿拉,后面随着一路征战,居住的地方从萨尔浒换到了辽阳,最后于天启五年定居在了沈阳。

    范文程:臣出生于辽东都指挥使司沈阳中卫文官屯,太祖皇帝起兵之前一直居住在抚顺,后来因为太祖皇帝定都沈阳,就跟着住到沈阳去了。

    皇太极:太祖皇帝当年决意将首都从辽阳改为沈阳时,朕和一众贝勒都是反对的,沈阳乃小城,并不适合定都,只是太祖皇帝执意迁都,朕也不好反对下去。

    范文程:辽阳乃隆庆六年后辽东总兵的驻设之地,也是李成梁生前的故居,太祖皇帝当时年事已高,近乡情怯,怕睹物思人,当然不愿意留在辽阳。

    皇太极:当然了,沈阳也有沈阳的好处,沈阳乃形胜之地,西征明国可经都尔鼻渡辽河,北征蒙古则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鲜便由清河路以进,无论是伐木为薪还是出猎捕鱼,都十分得便利。

    太祖皇帝做出迁都的决定,也并非都是因为李成梁,不过明国那里传谣说太祖皇帝是因为慑于孙承宗不断北进的压力,才不得不放弃建设更为完备的大城辽阳,而改迁至了小城沈阳的,这就是在胡说八道了。

    孙承宗主辽的那三年间,太祖皇帝的确一次都没有大举入兵过辽西,但这是因为太祖皇帝要忙着整合蒙古、压制内乱嘛,跟孙承宗在不在辽东没有任何关系,朕就看不惯明国有些人为了往自己脸上贴金,就拉踩太祖皇帝。

    3、您的父母都是怎样的人?对自己的家人有什么看法,对方的呢?

    皇太极(笑):这题问的,不知道是节目组要朕吐槽太祖皇帝偏心,还是“嫡庶神教”也入侵明末清初史了。

    凤凰:太宗皇帝也是“嫡庶神教”教徒吗?其实大明那边的天启皇帝与崇祯皇帝也都是庶出,明末整个东亚就李氏朝鲜对于庶出的光海君当国王这事格外深恶痛绝。

    连日本那边都不怎么讲究嫡庶,德川家康的大部分儿子也都是庶出,只有长子德川信康是嫡母筑山殿所出,然而德川信康也是唯一一个被德川家康下令切腹自尽的儿子。

    不过观众们都觉得太宗皇帝还是挺在意自己是不是嫡出的,不然也不会特意在崇祯二年下旨将孝慈高皇后遗体迁葬入沈阳福陵的。

    范文程:臣要给太宗皇帝说句公道话,入关前满人实行一夫多妻多妾制,和汉人的一夫一妻多妾制不是一回事,那时贝勒们的妻子们均被称福晋fujin,太祖皇帝的妻子们也是如此。

    在后世相关文献中,太祖皇帝的福晋们根据她们被娶入顺序的不同及身份,可以被区分为nenemegaihafujin(原娶之福晋)、jaigaihaanggasifujin(再娶的寡妇福晋)等称号。

    太祖皇帝称汗后,宫闱未有正式位号,诸位妻子仍依照习俗称为福晋,并且统称她们为fujisa,汉语翻译为“众福晋”。

    众福晋之上有大福晋(ambafujin)一名,众福晋之下有ajigefujin(小福晋)、buyasargan(小妻)、gucihi(地位接近于婢女)等称谓。

    后世之所以认为太宗皇帝是庶出,是因为自万历三十七年开始记事的《满文老档》中,只有阿巴亥有“ambafujin”(直译为大福晋)的称谓。

    而成书于太宗皇帝时期的《满洲实录》中,却称孟古哲哲为“dulimbaiambafujin”(中室大福晋),因此许多人都认为孝慈高皇后生前并不得宠,是死后母凭子贵,才被太宗皇帝追封为大福晋的。

    但是入关前大家都不会把这个名分看得那么重,太祖皇帝的诸位福晋之间并无一夫一妻多妾制下严格的嫡庶之分,所出之子皆为嫡子,继承权相当。

    所以太宗皇帝应该不算是“庶子夺位”,大明那边的崇祯皇帝才算,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明光宗根本不喜欢孝纯太后,对崇祯皇帝更是亲情淡薄。

    如果明光宗没有暴毙,肯定会跟后面选秀进来的年轻妃嫔再生一大堆儿子,怎么样都轮不到崇祯皇帝继位。

    而太祖皇帝还曾亲口说太宗皇帝是“为父我之爱妻所生之唯一之后嗣,故不胜爱悯”,相比之下,太宗皇帝算是比较得父亲喜爱的了。

    凤凰:范文肃公也不必强行挽尊,这句话出自《满文老档》,太祖皇帝在档案中的原话是,“尔若贤良,则凡事秉公从宽处之,兄弟之间皆平等以待,相互敬爱。”

    “尔果独善其身,超越他人而行,置众兄于不顾,尔欲为汗乎?聚朝而散时,尔送众兄,则众兄之子弟必报尔,送尔至家,此方合礼仪也。尔不送众兄,尔众兄之子弟送尔,尔何故默然受之。尔之贤明何在?”

    “德格类、济尔哈朗、岳托,尔等为何僭越父兄而行。尔等如此过分,皆乃谗言致恶而已,何益有之。四贝勒乃为父我之爱妻所生唯一子嗣,故不胜爱悯。尔之贤哲何在?何其愚也。”

    这段话出自天启三年的的乌尔古岱受贿案,当时复州备御王炳举报乌尔古岱多次索贿,导致乌尔古岱人赃俱获,太宗皇帝与德格类、济尔哈朗和岳托等人都牵涉其中,故而太祖皇帝对太宗皇帝严加训斥。

    据说,每次众贝勒议事散朝之后,几个小贝勒都会送太宗皇帝回家,太宗皇帝也默然接受他们如此献殷勤。

    于是太祖皇帝就说了,如果太宗皇帝先送各位兄长回家,然后作为回报,他们的子弟再送太宗皇帝回家,这是比较符合礼节的,但问题是太宗皇帝并没有送兄长,而是单方面地让小贝勒送他,这就是僭越了。

    结合上下文而言,太祖皇帝说太宗皇帝乃“爱妻所生之唯一之后嗣”,其言下之意是表达对太宗皇帝的失望,太祖皇帝当时是不满太宗皇帝拉帮结伙,地位超然于众兄弟之上的。

    范文程:爱之深,责之切,你怎么知道太祖皇帝说的不是肺腑之言呢?

    凤凰:后世有这样一种观点啊,不少人都觉得太宗皇帝前期如此辛苦,就是因为太宗皇帝乃孝慈高皇后所出,而孝慈高皇后恰巧来自于与建州世代为敌的叶赫部。

    下面我们先带领观众回顾一下叶赫与建州交恶的经过。

    万历十四年,叶赫东城贝勒杨吉砮与太祖皇帝联姻,特意选择了容貌姣好的小女儿孟古哲哲,二人可称佳偶。

    但随着建州女真逐步扩张,引起了海西女真的不安,以叶赫为首的海西诸部数次对太祖皇帝进行勒索,企图胁迫其割地以限制建州女真的扩张,均被太祖皇帝严词拒绝。

    万历二十一年,叶赫纠结哈达、乌拉、辉发四部之兵去劫建州户布察寨,发动“古勒山之战”,最终以太祖皇帝大获全胜而告终。

    两部于万历二十五年意图再度联姻,但姻亲未成,万历三十一年,正当太祖皇帝与叶赫部作战时候,孝慈高皇后病重。

    临终之际,她想见母亲一面,太祖皇帝派人去叶赫部传信,却遭到了兄长纳林布禄的反对,于是孝慈高皇后在建州与叶赫两部的仇恨中病逝。

    万历四十七年,海西女真正式被建州攻灭并收编,末代贝勒金台石、布扬古皆城破身死,传闻布扬古死前曾诅咒道:“吾子孙虽存一女子,亦必覆满洲!”

    所以很多人都觉得,以太宗皇帝的能力,本来就应该是太祖皇帝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只是太宗皇帝的外祖父是杨吉砮,舅舅是金台石,太祖皇帝不想让叶赫部子孙为建州之主,这才没有将太宗皇帝选为储君。

    皇太极:首先,朕要在这里澄清一下,叶赫与建州虽然有矛盾,但是基本上属于女真人的内部矛盾,没有扩大到能影响大局的地步。

    翻一翻《钦定八旗通志》,其中“世居叶赫地方”,后来被编入八旗,为我大清在战场上流血牺牲的巴图鲁也不少,叶赫部灭了不代表叶赫部原来的所有部众就跟建州反目成仇了。

    当时女真诸部之间没那么多忌讳,什么变成俘虏,什么投靠敌部,都不算是黑历史。

    如果都跟汉人似的,一打了败仗、丢了城池就一哭二闹三上吊地殉国了,那满八旗也就组建不起来了,单靠建州女真原来的男丁数量压根填不满那么多牛录。

    叶赫部入八旗之后,待遇也是十分优厚的,就譬如说朕的舅舅金台石吧,金台石死后,其子尼雅哈率叶赫部归降太祖皇帝,编入正黄旗。

    而尼雅哈的儿子就是康熙朝的权臣纳兰明珠,反过来说,纳兰明珠就是朕的表侄,纳兰明珠还有个很有名的儿子,纳兰性德,朕与纳兰家是姑表亲,也算是血脉相连啊。

    要是叶赫与建州的世仇真有后世所传闻得那么严重,那么纳兰明珠在康熙朝前期是不可能成为权倾一时的朝廷重臣的。

    凤凰:高宗皇帝当年读《红楼梦》时,说《红楼梦》是“盖为明珠家事作也”,那所谓的“明珠家事”,不会就是意指太宗皇帝吧?

    皇太极(笑):是有这种说法,听说后世有人考证出朕就是《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原型,说薛宝钗圆滑世故、工于心计的性格特点就是取材于朕,而且朕壮硕魁梧,跟杨贵妃一样是“以肥为美”。

    凤凰:对,主要是太宗皇帝也没个好舅舅。

    皇太极:那这就是朕接下来要郑重说明的第二点了,朕觉得啊,这人不能“既要”、“又要”。

    金台石作为舅舅虽然没给朕帮上什么忙,太祖皇帝攻打叶赫部的时候,舅舅也没有听朕的劝降,但是叶赫部作为朕的外祖家,在朕意图统一天下的时候还是给朕平添了不少助力。

    譬如说,金台石的孙女,也就是朕的表侄女,叶赫那拉·苏泰是漠南蒙古共主林丹汗的八大福晋之一,统管哈纳土门万户斡耳朵。

    林丹汗于崇祯七年病死于西拉他拉大草滩后,朕当即便在崇祯八年远征察哈尔,当时就是因为朕的表侄女苏泰与其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愿意出降后金,朕才能不费吹灰之力地将漠南蒙古收归我大清版图。

    其后,额哲还给朕奉上了“传国玉玺”,率领漠南蒙古四十九旗尊奉朕为“博格达彻臣汗”,这一切都离不开朕外祖家叶赫部的亲缘关系。

    所以朕从来没有怪罪过朕的生母,也没有嫌弃过朕的生母出身于叶赫部,就像崇祯皇帝也从来没有嫌弃过孝纯太后在东宫时没能争得明光宗的宠爱。

    范文程:太宗皇帝一向是个孝子。

    皇太极:朕对太祖皇帝也是很孝顺的,只是后世人见得朕继位之后,把太祖皇帝生前布置下去的许多政策都给尽数推翻了,便以为朕十分反感自己的父亲。

    其实政治意见上的相左,跟情感上的厌恶完全是两码事,在这点上,宪斗最能理解朕。

    范文程:臣跟太宗皇帝的情况有点相似,臣是北宋大臣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十七世孙,曾祖范鏓,乃是嘉靖年间大臣,官至明国兵部侍郎,《明史》有传。

    祖父范沈是沈阳卫指挥同知,父亲范楠因没有官职,所以拼命培养臣和臣的兄长,臣十八岁时,与兄长范文寀同补为沈阳县学生员。

    原本合该过个几年就在明国任官,没想到兜兜转转,竟成了大清的忠臣,与家父给臣设定好的人生规划全然背道而驰了。

    皇太极:如果明国没有衰落,从门第上来讲,朕是配不上宪斗的,宪斗不但是范文正公之后,而且宪斗一家都很会当官。

    很多人说宪斗当年只是个秀才,在明国没有前途才决定为我大清效力的,这是不准确的。

    宪斗当时补的不是普通生员,而是“博士弟子员”,这是监生的一众雅称,监生是获得朝廷选拔进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或是取得“入国子监资格”的生员,出国子监之后,就有任官的资格。

    倘或宪斗生活在鼎盛期的明国,又顺利从国子监毕业当上了官,那说不定朕这个建州卫指挥使之子见了宪斗,还要跪下磕头,反过来巴结他呢。

    范文程:太宗皇帝言重了,明国政治黑暗,腐败不堪,当官哪里是那么好当的?臣的曾祖范鏓就生活在明国的鼎盛期,最后不是照样被削去官籍、发配沈阳吗?

    凤凰:能给观众仔细讲讲您曾祖范鏓当年为何会被流放吗?

    范文程:没什么好说的,反正嘉靖年间的朝堂属于地狱难度副本,曾祖能保住一家老小的性命已经很了不起了。

    嘉靖二十七年,赵廷瑞改任兵部尚书,次年引疾求去,明世宗怀疑其委难避事,便令其禠职闲住。

    因曾祖曾经巡抚宁夏,在兵事上有所历练,明世宗甚爱其才,便想让曾祖代替赵廷瑞任兵部尚书。

    当时严嵩当国,兵部本来就是个烂摊子,而曾祖曾得徐阶举荐,被视为徐阶一党,便以年老为由推辞任职。

    明世宗闻言大怒,责备曾祖不恭,随后即削其官籍,发配沈阳了,接着,明世宗又召翁万达任职,没想到翁万达不久又丁忧了。

    于是明世宗再让丁汝夔代以翁万达就职,丁汝夔并未推辞,当即走马上任。

    谁料他才当了一年的兵部尚书,到了嘉靖二十九年就碰上了“庚戌之变”,俺答汗为求市贡,从古北口长驱直入迫近京城。

    严嵩建议丁汝夔传令诸将不许轻易出战,使得俺答汗得以肆掠京城周边八日,民间皆归罪于丁汝夔,严嵩过后更将罪名推到丁汝夔身上。

    俺答汗退兵后,明世宗怒不可遏,以御寇无策、守备不严之罪将丁汝夔斩首示众,据说丁汝夔临刑大呼“严嵩误我”,在场之人无不为之泣下。

    所以臣一点儿也不责怪曾祖当年没有坚持去当这个兵部尚书,倘或曾祖面临跟丁汝夔一样的情况,下场可能比丁汝夔还要悲惨。

    说不定曾祖一家在嘉靖年间就被明世宗满门抄斩了,臣这个“不肖子孙”或许连出生的资格都没有啊。

    皇太极(笑):朕倒是很感谢的就是明世宗,隔着几十年给朕送来了这么优秀的宪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