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完美龙烟 » 第二十二章 战后休闲,皇城暗流

第二十二章 战后休闲,皇城暗流

    袁凌云回归的时候,迎接他的,是楚天急切担忧的眼眸。

    还有独属于江南地区的绵绵春雨。

    他向一同回来的杨延峰请示到:“杨校长,我们几人慕名而来,本打算在贵院游览一些名胜古迹的。现在正值烟雨蒙蒙,不知可否让孙义真和谭海城兄弟带我们入楼观赏一番?”

    杨延峰微微颔首,表示欢迎:“殿下是我院的贵客,本应是我们来接待的;不过如今有琐事需要收尾,忙不过来。”

    接着向旁边的孙义真两人吩咐到:“恰好殿下与他们患难相识,一同游览更觉亲切舒适一些。你们二人好好带殿下看一看。这是我收藏的君山银针,你们上楼了给殿下沏一壶。老朽便先退下了。”

    杨延峰说着,拿出了一包茶叶,然后带着李教授告退了。

    孙义真二人得到许可,便引袁凌云四人进了大观楼。

    一楼有书案,有讲台,是简洁的讲学之所。

    上了二楼,是个自习馆,纸窗尽开。飞檐翘角之下,分别悬挂有4副书画,在东南西北四方迎着风雨,并不飘扬,如有千钧重,不动如山。

    孙义真走到北角,在檐下介绍道:“如今东风斜斜,细雨绵绵,我们在这望江阁观景最好了。如我这般,神识轻轻触碰画中的墙边红杏,就可以身入其中了。”

    话音刚落,孙义真身形便如泡沫般,突然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却见画中水榭多了一抹人形。

    余下几人故技重施,都纷纷进了画中。

    画中世界并不大,方圆约有6亩,却布置得典雅非凡。

    只见池上有拱桥,过桥有水榭,曲廊接歌台;台边围白墙,种上桃柳杏,植饰梅松柏;树影横斜下,有游鱼嬉戏;穿过月洞门,阁楼雅舍掩映在翠竹道中。

    众人在水榭的二楼上小坐,望向天空,竟发现接通着外面的雨景,视听皆可。

    书院的青石路,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下,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中,伸向远方,消失在拐角,再望眼已是江雨朦胧。

    几人品着君山银针茶,聊着天,在战后肆放着惬意。

    茶自然是好茶,一入肚,茶中灵气便在经脉中灵活游动。一丝丝,一缕缕,如针尖刺激着窍穴。剑客一上来就牛嚼牡丹,已然打坐精修。

    余下几人闲聊着,袁凌云忽然想起了什么,转言道:“几年前,我途径太湖,轻舟摇在吴江上,看见旅客匆匆,忧思满面,偶有感触,遂得一词。如今想起,也还算应景,便吟来为大家助助兴吧。”

    “五公子才名远播,妙手偶得想必也是名句绝词,愿洗耳恭听。”

    众人在袁凌云的友情要求下,纷纷称呼他为五公子,亲近而自然。

    “《一剪梅》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瞎子和孙义真在仔细咀嚼词中的真意,谭海城南望天涯,陷入了回忆和思念中。

    一城丝缕,

    半江春思,

    满眼风烟,皆是你。

    ……

    此时,京都的华清宫里,正在进行着一场尊贵的对话。

    至德大帝是一位高大俊朗的中年长者,帝位带来的威严凛凛,却没法让对面的人儿感到畏惧。

    那自然是华清宫里的主人,风华绝代的孙贵妃,后宫之中半人之下,万人之上。

    之所以说半人,那是因为帝妃两人从小青梅竹马,感情深厚,不是那些选妃可以比拟的。所以孙贵妃在皇帝面前显得随意一些:

    “你说凌云在什么常宁县,凭借皇子身份,随意调用县兵,等会将被言官和某些官员弹劾批判,欲降爵处置?”

    “你也不想想,如果不是危险的期间,他那么孝贤的老实人,能干出这种事?”

    “县兵有护民安境的职责,难道皇子就不是民了?既然有危险,县兵保护皇子,不是理所应当的分内之事吗?”

    “我看过信了,当时情况那么危险,涉及敌国奸细,就算调动整个常宁官吏都不为过!如今他们不去按图索骥,追查更多,反而来为难功臣,是不是那些妖艳贱货的手段,你比我清楚!哼。”

    至德大帝从储物戒指里,拿出了一封信给孙贵妃,说到:“我也相信老五不会乱来。我过来呢,主要是想让你看看另外的一封信,是一个镇城司千户上报的。”

    孙贵妃接过,边看边出声:“嗯,我们家凌云什么时候有这文采了?他不是一直练武的吗?

    这对联倒是不错,等会直接换上,把门口的那些个烂词烧了去。

    嗯,这首《春晓》也是可以,后花园的亭台终于有了合适的牌匾,不然每次看着就怪怪的。”

    孙贵妃忽然流下了眼泪:“我就知道这臭小子想我,一去五六年,相隔上万里,也不知道瘦了多少斤了。哼哼,有了这首《游子吟》,我就看看以后哪个妖艳贱货敢称自己儿子文采?还有你,别总是平衡这平衡那的!凌云,那么孝贤的人,你不护着他,我来护。以后就不要来老娘这了,老来越看你越不顺眼,哼。”

    “哎,影儿,你脾气怎的越来越怪了,我自有分寸的。就是这臭小子,能写篇《游子吟》,为什么就不能写首《严父吟》之类的?”

    “你对得起这'严父'吗?整天就知道围绕那些妖艳贱货转,喜新厌旧了吧。”

    “影儿,你这就……”

    ……

    至德帝的大朝会时间,并不固定。今天下午刚刚好报道奸细的事,内阁学士们与六部尚书一议,决定听听大家的意见,便报告申请了。

    酉时初,众臣拱手恭迎至德帝之后,便开始了上报。

    首先是李正英的父亲,御林军统领李铁:“启奏陛下,东瀛弹丸之国,竟敢窥视我泱泱华夏,造成我龙烟子民大量惨死,不可饶恕也。臣请带兵一千,两日之内必灭其国,消其道统,再为我华夏增添巴掌之地。”

    礼部侍郎出来反驳了:“陛下,此乃短视武夫之言。龙烟泱泱大国,岂可如此粗鄙?让他人轻看了去。我儒家提倡仁义,有教无类。既然东瀛小国想了解,那我们何不大开方便之门,让其来学习,以彰显大国风范?彼时他们都在明处,何有奸细一说?多年后,儒圣的'天下大同'理念岂不是可以实现?到时陛下将是千古圣帝也!”

    有武官出来怒喝:“你真是大言不惭。冒犯我大国威严,欺负我龙烟子民,不出手灭其气焰,还要以礼待之,是谁教你的?儒圣吗?我这么说,你们是不是不应该生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粗鄙之人,岂可妄议圣人?”

    “好好好,今晚我就去你家里逛逛,调教一下你的家丁,看看你是否还这般儒雅清高。”

    站在角落的司礼太监看这般气势,出来喝止了:“肃静。殿内有事启奏,不得喧哗互指。”

    对峙双方互视冷哼一声,返队而立。

    翰林侍读黄易林出来发难了:“启奏陛下,小国奸细一事,臣认为不必过于忧虑。想必经此一劫,他们不会再猖狂害民。

    倒有一事,不得不提。五皇子于常宁以皇族身份,强行调动县兵,有违律法,不得不察啊。如若开此先例,往后恐遗患无穷也。”

    闻此一言,殿中一静。

    五军都督府的代表,中军大都督林业盛站出来说话了:“陛下,臣认为黄侍读的结论有失公允。第一,五皇子之所以去巡检署衙,是因为奸细同党太多,宜围剿出手,一网打尽。第二,五皇子并没有调用县兵,只是以皇族的名义,集合了县兵,然后告知巡检处长,其才知晓厉害,亲自带兵围剿的。第三,当时出兵机不可失,瞬息而逝,结果正如五皇子的判断,全擒奸细及其同党。臣认为五皇子无过,反而有功,当赏以示圣明昭彰。”

    黄侍读不依不饶:“我只有两个问题。第一,是不是五皇子敲的集兵钟?第二,为什么五皇子全部杀了几位所谓的奸细首领,偏偏只留下几个不明就里的尹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