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怀玉藏锋 » 第十章 印刷术计划

第十章 印刷术计划

    董家,听说刘璋前来拜访,董扶亲自出来迎接,拉着他进院中坐下。

    刘璋看着董扶的院落,庭院满竹,再看这老者安坐其中,怡然自得,活像一个老神仙。

    董扶差人摆上一壶茶:“贤侄,光临寒舍,老夫只恐照顾不周啊。我这府上不比州牧府,恐怕拿得出手的,只有竹子。”

    刘璋知道他说的是实话,董扶是个朴素的人,然其诗书传家,气质升华,却远非常人能比。随即起身环顾四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但见居竹者,未见胜董扶。”

    前六句是宋代大词人苏轼苏东坡的《于潜僧绿筠轩》,后两句是刘璋在此时此刻,纯粹的有感而发。

    刘璋情到深处,语气却自然平淡得很,引得董扶反复揣摩着这几句。

    他太喜欢这孩子了,刘璋真是好儿郎,现在尚且年轻,未来必定不可限量,自己也不知道刘璋最后到底能走到哪一步,但他知道,未来的大汉,是需要有刘璋这样的才俊的。

    董扶心意已定,直接问道:“季玉,你可愿拜老夫为师?”

    刘璋一触,这才后知后觉的感应到,拜董扶为师?董扶一直就像师长一般啊,或者是,人家一直在做老师该做的事儿啊,啥也不图,就帮自己。

    每每自己有所突破,董扶比谁都开心,若有不足之处,也都是董扶前来襄助,这个老人,分明是把自己当成了最后的寄托,自己却迟钝的没有在意。

    刘璋立刻起身,走到董扶面前,续满茶杯,就地一跪,将茶敬给董扶,口尊:“董师。”

    董扶眼目溢出了欣喜,保持着严肃,接过茶杯,一饮而尽,茶杯一放,伸手一扶:“季玉,快快请起。”

    刘璋起身,也很高兴。

    董扶接着说道:“你我既是师徒,就不必客气,说吧,遇到什么难处了。”

    刘璋一愕,内心感动油然而生,师者父母心,在这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董扶早有收徒之意,一直没说,直到察觉到刘璋需要帮助,这才放下身段,主动下场。

    刘璋也不再扭捏:“昔日董师教我,纸本有价,所载无价,璋思来想去,这无价应是载录典籍,教化世人,无价。”

    董扶点头,深以为然。

    刘璋继续说道:“然若要典籍面向整个大汉,仅靠笔纸,恐力有不逮。”

    “季玉何计?”董扶感兴趣。

    “印刷。”刘璋认真的吐出两个字。

    董扶不耻下问:“印刷?”

    刘璋解释:“以前没有咱的新纸,确实在案牍上难以做到,现在有了便捷又可长期保存的纸,印刷将不难实现。我想,将文字刻在木石载体上,如印绶一般,涂以油墨再覆于纸上,反复如此,比之人力抄写,效率将大大提升。”

    董扶倒吸一口凉气,此子真有大智慧。

    毕竟印刷术唐朝才开始出现,到了宋朝毕昇才创出活字印刷,使印刷术位列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现在拿出来,让董扶这个聪明的汉朝人不禁震撼。

    一旦成功,此术便是天下文人之幸。

    董扶看了看手边的空茶碗,想着自己新收的徒弟,又教了自己一手,于是叹了口气:“老夫愧为你师。”

    刘璋赶紧抱拳,真心实意的说道:“董师言重,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董师贵在传道,自非寻常师者可比。”

    董扶看着刘璋,点点头,提出了新的想法:“诚然,印刷术与文法有大利,但雕版不易,而典籍繁多,代价过高了,不过,总归是利大于弊的。”

    刘璋笑着解释:“我有一法,可进一步解决此事。”

    “哦?”董扶好奇心被提起。

    刘璋侃侃而谈:“将单字雕版若干,成立方小块,待用时,按文稿顺序依次排列在字盘中,用后拆除保存,便可反复使用,此灵活运用,为活字印刷术,可大大节约人力物力,董师感觉如何?”

    “善!大善!”董扶拍手称好。

    刘璋突然失落:“我已无资材,我父亦不愿助我,正不知如何是好,纸厂还需用度,再也请不起工匠了。还请董师助我,跟父亲说说。”

    董扶当即回答:“季玉谬矣,即使有钱,也难成事。”

    “先生教我。”刘璋诚心请教。

    “寻常工匠不识得书法,岂能完工?读书的文士,一身才学,岂愿事工匠之事?”董扶随口点出要害所在。

    刘璋深以为然,长叹一声,只道罢了,从长计议。

    董扶呼一声:“董武。”

    只见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从一侧走出,正是刚才上茶那人。长得粗了些,布衣打扮,一走一站,却显得极有修养,见到刘璋还知道施礼:“见过公子。”

    董扶解释道:“董武自小跟我长大,算是我收养的孩子,现今已经二十多年了,为人处事,甚是得体。虽略通文义,却奈何出身不好,无法出人头地,他自己也没有出仕之心,就一直留在我身边了。今将他引见给季玉,若是季玉放心的下,便将字版制作之事,交给老夫二人吧。”

    看来这董武跟刘备的经历很相似,穷孩子苦命人,也有机会读书识字过,但最后还是沦落到靠手艺吃饭,多亏董扶照应着,董武不至于去织席贩履。

    刘璋知道董扶会帮自己,但没想到会这么帮自己。董扶什么人物,现今益州文臣第一,他竟愿意下手干这事,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士人地位最高,而工匠商贾,地位极低啊,董扶这是不顾名声的帮自己啊!

    刘璋满肚子话,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董师!这……”

    董扶把空茶杯,往刘璋面前一推,示意满上,刘璋赶紧倒茶。旋即明白,董扶的意思是,徒儿伺候师父天经地义,师父帮徒弟也是天经地义,这一家人就不要说两家话了。

    刘璋给董扶奉茶规规矩矩。

    此时的朝廷却已经乱了套了。

    汉灵帝被酒色掏空了身体,愈发的没有精神,朝廷接到奏折,他也无心翻阅,全都交给了张让、赵忠等几个太监代为批阅。

    大家都知道,汉灵帝要不行了。

    群臣依然说着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的话,但都心知肚明,这天底下哪有不死的人啊,汉灵帝快到期了,其实没有谁真正关心他的身体,毕竟换个皇帝也挺好的,随便找个谁不比汉灵帝能干正事?

    大家更关心的是,假使汉灵帝突然告辞,谁接班,新皇帝是谁?这可是关乎到自己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

    作为汉末三大集团之一的士族群体,现在是最不得权势的时候,真正有实权的是另外两大集团,首当其冲的是宦官集团,以十常侍张让等十二人为首。也难怪,在汉灵帝眼里,一边是天天什么都不让自己干的老头子们,一边是对自己听话照做的残缺小伙子们,你说他更信谁!

    十常侍利用皇帝的信任,已然打着皇帝的旗号,把持朝政,成为了汉王朝现今站在政治顶峰的所在,这些太监嘛,自知有不如人的地方,就是没法有自己的家族势力,故而太监相互之间团结的很,一时之间竟难以攻破。

    而他们的头号大敌,是当朝大将军何进,何皇后的同胞哥哥,何进的老爹跟张飞同行,是杀猪的,因为何家小妹被选进宫中,还混到了皇后,何进也水涨船高的,一步步爬了上来,现在已经是大汉军方第一人,掌管天下兵权。

    何进便是外戚群体的代表人物。

    何进和十常侍本就不对付,现在随着皇帝的身体每况俞下,双方的关系已经达到了一种鼻尖对鼻尖的微妙状态。

    原因很简单,何进是支持皇子刘辩的,因为刘辩是何太后所生,刘辩一旦继位,自己的妹妹马上就从皇后晋升太后。刘辩多大了?12岁,那到时候谁说了算,当然是太后说了算,实际上还是他这个手握军权的当朝国舅爷权势最大嘛。何家立刻就能从杀猪世家,摇身一变成了当朝第二大家族,汉朝的第一家族肯定是刘家嘛,皇帝本质上最是最高的士族。

    但十常侍可不想看到这一切,开玩笑,你何家是飞黄腾达了,我们这帮残疾人可就死无葬身之地了。总得想个办法吧,还真有办法,其实也简单,只要新皇帝不是何进家亲戚就好办了。

    汉灵帝还有个儿子,叫刘协,他的母亲是王美人,还就是被何皇后害死的,刘协能活到今天,这些太监还出过力,帮过忙的。所以只要是刘协能顺利当皇帝,就一切都好说了。而且刘协年龄更小了,才七岁,啥也不懂,你说他登基以后,不听身边这些善良的太监爷爷的话,听谁的?好孩子,记得先报杀母之仇哦。

    其实汉灵帝本人是想立刘协的,但他知道刘协搞不过刘辩背后的何家人,就想了个办法,让他信任的太监里最健壮的蹇硕,组了小部队,目的就是帮刘协,这就是西园八校尉的由来。

    何进和十常侍的交锋就要开始了,蹇硕为了自己,也为了皇帝,很尽职尽责,他想直接诱骗何进进宫,做掉他。

    何进得到情报,才幸免于难。

    自此何进再也不敢进宫了,这叫什么事,大将军怕太监?

    何进勃然大怒:“这帮阉党,是要把本将军当猪给宰了!”

    袁绍曹操都在何进身边,听着这话,强忍着不笑。

    这时候袁绍主动献计:“将军,先下手为强,咱先宰了他们。”

    何进肯定是想杀了他们的,但还是有顾虑,进宫杀人借他个胆他也不敢,带兵进宫等同造反,他抱怨道:“哪那么好杀?没听皇上说张让是他爹吗?太上皇是随便杀的吗?”

    是啊,这样搞,出师无名,何况人家十常侍也有兵,人家还有皇帝帮忙,皇帝只是快死了,还没死呢,人家还熟悉宫中情况,这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太监手里。

    袁绍很轻松的说:“这我能不懂吗?我都想好了,你不是掌控天下兵马吗,完全可以命令别人来干这事啊,到时候事情干完了,成了,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不成,你就死不承认是你下的令,多好。”

    何进大喜:“不愧是四世三公的袁家,害人就是有水平。那让谁来好呢?太差的干不成事,太精明的也不当冤大头啊,这么不要命的来宫里杀人啊。”

    袁绍摆出一副智珠在握的状态,自信的点出一人:“西凉董卓。董卓与羌族大战大小百余战,勇武的很,西凉羌族被他打的不敢再动,而且这人心眼不多,你让他来,他指定来。”

    何进想了想,嗯,没什么问题,当即决定要这么干。

    一旁的曹操实在是听不下去了,忍不住提醒:“宦官的祸害,自古以来就有,办法其实很简单,弄死他们的就行。这种事情,派个狱卒就能办到,何必大费周章?”曹操话锋一转,“而且,你大张旗鼓的调外军进京,闹得人尽皆知,这不是明面上告诉了敌人吗?所以这样搞,我看成不了。”

    何进听着曹操的话:“嗯嗯,对,说得对,行了,忙你的去吧。”

    曹操失望的走出大厅,临出门还听到何进和袁绍那揉在一起的,自以为阴谋得逞的笑。

    此时的曹操忽然想起了一个人,已经奔走益州的刘焉,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明白人呢,远离朝廷,就是不趟这浑水,未来的朝廷会变成什么样,谁知道呢。

    曹操暗想:未来的祸端,怕是就在这董卓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