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汉颂 » 第一百六十九章 张汤与公孙弘的情分

第一百六十九章 张汤与公孙弘的情分

    “你能这样想,老夫就放心了。”

    “臣去之后,御史大夫李蔡,温婉恭和,庄重稳定,可履相位……廷尉张汤,深谙律令,断狱判案,除暴安良,惩恶扬善,削藩平叛,屡建殊勋,臣恳请陛下迁之为御史大夫。臣……”

    公孙弘的声音越来越弱……

    “恩师!恩师……”张汤扔掉毛笔,抓着公孙弘的胳膊呼唤。

    公孙弘睁开眼睛,凄然笑道:“刚才老夫又到了那桥头了,看见主父偃一脸的血迹,正要过去,却听见你在呼唤我,这就又回来了……可老夫不能过去,老夫还有话要对皇上说呢!”

    “臣虽封侯拜相,而常为布帛粗粟,非汲黯所谓沽名钓誉者也,乃臣富贵不淫,三省之举矣。

    俸禄散予故人宾客,素无所余之钱,非为朋党比周,意在减于制度,率下笃俗者也。”

    公孙弘去了,在交代完茫茫心绪之后,一双枯瘦的手无力地垂在榻下。

    张汤上前把着脉搏,那泪水就涌出了眼眶……

    时间是元狩二年三月戊寅日。

    消息飞报到未央宫,刘彻赐他青铜铸棺,葬于麓台。

    三月壬辰日,李蔡继任丞相,张汤为御史大夫。

    一切都如公孙弘奏章中所请。

    刘彻除了命有司安排好他的葬礼外,还尊重了他的遗愿,这在以往是不曾有过的。

    无论是卫青还是汲黯,都很困惑,却又不知道原因。

    那天散朝之后,汲黯没有如往常那样在司马道上等候卫青,而是径直上了车驾,回府去了。

    倒是李蔡有意追上了卫青的脚步道:“当年在下曾随大将军出征,收益良多。

    没有大将军,就没有李蔡。往后还望大将军多加指点。”

    卫青回答得十分得体,虽致贺忱却绝无溢美之意:“大人荣任丞相,可喜可贺。

    丞相是陛下的辅佐,臣僚的表率,愿大人好自为之,切勿负陛下之恩。”

    李蔡希望卫青说得更多,但当他抬起头时,卫青已走完司马道,上了车驾。

    那背影,留给李蔡患得患失的感觉。诏令颁布的当晚,张汤就被邀到了李蔡府上。

    平日里,张汤与李蔡过从并不甚密,如今同为三公,自然共同话题就多了。

    当务之急,是两人都必须面对郝贤弄虚作假的案子。

    李蔡之所以急于找张汤,一则因为这是自己署理丞相时发生的案子,过去还可以推给公孙弘,如今就算是烫手山芋,他也只能捧在手上。

    二则张汤是公孙弘的门生,公孙弘肯定有所交代,他需要借此机会探个究竟。

    屏退左右,张汤举手作揖道:“恭喜丞相,贺喜丞相。”

    李蔡举起茶盏笑道:“同喜!同喜!”

    张汤赶忙道:“下官不敢当。”

    饮下热茶,彼此也就打开了话匣,说到今天朝会的情景,张汤提醒李蔡注意两个人的神态,一个是郎中令李广,一个是右内史汲黯:“看来!李将军和汲大人内心不服啊!”

    李蔡放下茶盏,看了一眼张汤道:“我那位堂兄只知道打仗,哪里懂什么政事。倒是那位汲黯,会不断为难你我。”

    “丞相慧眼。眼下最棘手的,莫过于郝贤上计作假一案。下官最怕汲黯拿这个说事。”

    “这……依大人之见呢?”李蔡问道。

    “仅是郝贤倒也无所谓,但他背后有大将军。”

    李蔡点了点头,这也是他眼下所忧虑的。

    尽管卫青的自律朝野有目共睹,可他毕竟不是普通的阁僚,难保他不在郝贤的问题上私心自用。李蔡又问道:“大人有何高见呢?”

    张汤道:“此事下官也不知所措,正想向大人请教呢!”

    官场的事有时候是很微妙的,彼此都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却从来不先开第一口。

    彼此也都读得懂对手眼里的意思,却宁愿装出一副懵懂的样子。

    眼下的两位就是这样,那种沉默等待给张汤留下与公孙弘在一起时完全不同的感觉。

    这时候,李蔡站了起来,走到窗前,淡淡笑道:“此案说难也难,说不难亦可以周转回旋的,呵呵……”

    李蔡话说了一半,只见他抬手拉了幔帐,一泓如水的月光就被隔在了窗外。

    他和张汤出了书房,来到院中央的鱼池前。他顺手捡起一块石子投进水中,平静的水面霎时涟漪起伏,将水底的月亮切割成模糊的碎片。

    这一连串看似不经意的、没有任何刻意的举止,很快被张汤猜透了,他也回应了李蔡一个双掌推开的手势,两人便会心地笑了。

    张汤双手打拱,连声道:“丞相果然高明,下官真是惭愧!惭愧!”

    李蔡却平静道:“本相可什么话也没有说。”

    “嗨!我的丞相大人,就不要打哑谜了吧。”

    张汤挽着李蔡的胳膊,显出恭敬而又亲昵的样子,“大人的意思很明白,一是推开是非,二是投石击水。”

    李蔡摸了摸下颌道:“我等不愿得罪卫青,可有人就敢面折于他。一个连陛下见了都要敬之三分的人,还怕卫青么?”

    “下官明白了。丞相的意思是干脆将这个案子上奏陛下,提交廷议,让别人去说。大人这是一石二鸟之计啊!高,实在是高啊!”

    “大人不愧是公孙丞相的得意门生,呵呵……”

    “下官这就回府上起草奏章去。”

    两人出门一看,已是月上中天了。事情的发展正如李蔡所料。

    几天以后,张汤与新任廷尉赵禹将一道联名奏章提交到了朝会,刘彻照便批阅廷议。

    果然,在朝会上,汲黯站出来义正词严地要求对郝贤给予处罚。

    他并不考虑郝贤与卫青的关系,也不在乎卫青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只管依据大汉律令,陈说此事的利害关系。

    “近年来,府库空虚,用度不支,固然出于对外用兵,然郡国上计不实,弄虚作假亦令人瞠目。

    此风蔓延,扰乱朝纲,非严惩不能正视听、明章法!”

    他的谏言很快获得了朝臣们的赞同,特别是张汤和赵禹,不管他们政见平日多么相左,但现在都站在了主罚的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