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枕上后尘 » 第1章 缘起

第1章 缘起

    前朝,奸臣当道,宦官弄权,皇帝蒙蔽双眼,大兴土木,苛捐杂税不断,劳役充斥乡野,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偏偏屋漏又逢连夜雨,皇帝无德,触怒上天,贬罚人间三年连续大旱,致使土地荒芜,颗粒无收,老百姓流离失所,易子而食,饿殍遍野,前朝皇权一时之间风雨摇摆,民众为求活命,无奈纷纷举事,顷刻间,天下烽烟四起,群雄逐鹿中原。

    大夏国开国皇帝李康就此聚集民众举兵,随着前朝国都城门缓缓打开,李康铁骑挥师攻入皇宫,弑杀前朝皇帝,前朝江山就此易主。

    大夏国皇帝李康便为开国皇帝高宗。

    大夏国开国皇帝李康夺取皇权之初,由于三年大旱,饿死者众多,致使兵力不足,不得不依靠前朝降将安定大夏国朝廷。

    高宗一年,大夏国皇帝李康论功行赏,在这些前朝降将中,因吴廉的功劳最大,遂封吴廉为大夏国镇远候,令其镇守边关重镇,以期安抚前朝降将,衷心辅佐新朝,为让前朝降将更加忠心耿耿,便也就一并连同当地的行政军队赋税等等都由吴廉掌控,以示皇恩浩荡!

    一时之间,吴廉因大夏国皇帝问鼎天下之初的举措,权势瞬间熏天,即便如此,吴廉仍然继续加强自己势力,随着势力逐步壮大,俨然有于大夏国南北分庭抗礼之势。

    高宗十五年,坐镇边关的吴廉兵精粮足,麾下有近百员佐领,所掌兵士已愈三万人,所辖边关守镇人口十数万。

    不仅仅如此,吴廉部将中,有能承担大事的官员,则是在大夏国担任各个地方提督,且均是手握重兵的地方大员。

    同时,吴廉镇守边关之初,大夏国皇帝李康念其军功宏大,曾允许他便宜行事。

    边关守镇一带的政府官员都受他的节制,甚至吴廉自己也有除授官员的特权。

    高宗十六年,吴廉除了官员任命,还不罢手知足,竟然开始垄断边关矿山,私自铸币。

    这般举动,终究是被大夏国边关忠臣知晓,便就上奏大夏国皇帝,奏表写道:如果如此任由吴廉下去,只怕有朝一日,吴廉便就危及大夏国朝廷,毕竟是前朝降将,拥有如此大的势力,只怕不是好事。

    高宗十七年,大夏国皇帝也眼见如此庞大的割据势力,心中甚是不安,深感如果任由吴廉这样下去,简直就是赤裸裸地挑战大夏国朝廷权威,终会成为大夏国隐患。

    于是大夏国皇帝李康很自然地想到:是时候处置这些权势大涨的降将了。

    高宗十八年,大夏国皇帝李康下旨吴廉,所有吴廉所辖兵丁人口,均都造册,上报朝廷,并把所有赋税钱粮,如实上交国库,各路诸侯官员,皆需按律调动调换。

    吴廉听后很是不安,连忙亲自给大夏国皇帝李康上疏,请求从边关撤兵,回防大夏国国都,以此来试探大夏国皇帝李康。

    高宗十九年,吴廉上疏被批,原本吴廉希望大夏国皇帝驳回撤兵回防,可以让自己继续在边关重镇据守。

    待大夏国皇帝批准以后,吴廉再表示一下绝对没有造反的心思这样就可以继续上演君臣相知的美好画面了。

    哪知,吴廉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大夏国皇帝李康看到奏折后,马上顺水推舟答应了吴廉的撤兵回防请求,下旨让吴廉撤兵时需缓缓分批次撤兵,所有撤回兵丁按律编制,待到达撤兵地址时,有其他大夏国新委派官员接收处置。

    吴廉收到撤兵回防的旨意后,完全一脸懵啊,一时之间,竟然不知该如何去做了。

    高宗二十年,吴廉反应过来后,在部下怂恿下,立刻暗中部署兵马,联络旧部,然后管制邮路,以防泄露机密,准备起事。

    高宗二十一年,吴廉自封讨虏大将军,先杀边关忠诚于大夏国的守将,人头悬挂于城门之上,兴兵讨伐大夏国,联合以前各个旧部,正式起兵造反,就此,大夏国吴廉叛乱爆发。

    高宗二十二年,由于不少前朝降将见吴廉叛乱起兵,觉得时机来了,便就更加思念前朝,遂拥立吴廉,纷纷响应,一并跟随吴廉起兵叛乱。

    再加上吴廉之前遍布各省的旧部,一时间吴廉军马势如破竹,顷刻间,大夏国狼烟四起,天下震动。

    仅仅数月的时间,吴廉就迅速的拿下边关各个重镇,并一路高歌猛进,兵逼大夏国国都。

    与此同时,大夏国各地前朝降将见状,便都在各地策应起事,一时之间,大夏国狼烟四起,天下大乱。

    大夏国皇帝李康一时之间,便就手忙脚乱,东征西讨,狼狈不堪。

    高宗二十三年,眼见吴廉就要问鼎天下,攻破大夏国国都防线,然而此时,大夏国皇帝却是把吴廉之子从那皇宫之中拉出来,放置于两军阵中。

    吴廉见状,方才知道,当初大夏国皇帝李康让其做边关守将时,为何就儿子在大夏国国都,原来是为质子,如果再此打将下去,怕儿子便就人头落地了,想想自己,也已年愈五十,没有了儿子,还有何意义?便就此停兵,不肯继续攻打大夏国国都。

    两军对峙,吴廉兵锋变纯,一时之间,对大夏国皇帝形成了转瞬即逝的大好时机。

    大夏国皇帝李康岂能让这个时机丧失掉?

    立刻抓住这个时机,迅速地调整战略部署。

    大夏国皇帝李康集中兵力对付吴廉一部,对其他摇摆不定的叛军却是以招抚为主。

    吴廉起兵,本就是依靠原来旧部,本来就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各自为政,其他摇摆不定的叛军由于大夏国皇帝的奋力抵抗,粮饷已是不足,便就生再降之意。

    高宗二十四年,大夏国皇帝李康一举拿下各路叛军,终于可以一心一意对付吴廉了。

    吴廉由于各个旧部的投降,致使兵力有限,战线又拉得太长,这样以一部之力和大夏国打拉锯战真是打得他有苦难言,又加儿子在大夏国军营之中屡屡受苦嚎叫,致使吴廉心力憔悴,竟然忽得一夜,感了伤寒,一病不起。

    高宗二十五年,吴廉在军中病逝,吴军群龙无首。

    高宗二十六年,大夏国皇帝李康平复吴廉叛乱,大夏国恢复平静。

    吴廉叛乱虽然被大夏国皇帝李康平复,然而连续几年征战,精力几乎耗尽,且又随着时间推移,身体状况也是每况愈下,眼见的对处理朝政已是力不从心,遂生立太子之意。

    大夏国皇帝李康心有所属,乃是有意立幼子李隆为太子,继承皇位,奈何李隆却是年幼,一时之间,难当大任。

    无奈之下,只得立长子李乾为太子。

    高宗二十七年,大夏国皇帝下朝之后,忽的摔倒,太医院太医传遍,也无力回天,眼见就要命归黄泉。

    无奈之下,病入膏肓的皇帝李康,只得在御榻之上,唤太子李乾和史官到前。

    “朕本欲传位于你王弟李隆,奈何你王弟李隆年幼,朕只得先传位于你李乾,然而你却不是长久之君,若果你做长久之君,依你秉性,只怕大夏国不能千秋万代。你需在你王弟成年之后,传位于他,方可保大夏国国运不衰,此乃于国于民,乃是利事。今你若果依得朕,朕便传位于你。”

    李乾听完,虽心中有恨,但也答道:“孩儿定依父皇之意。”

    说罢叩头。

    大夏国皇帝听完,便就让李乾退出皇宫。

    待李乾退出去后,便问史官:“可记载好?”

    “已如实记载!”

    “朕仍然不放心,你需如此做......”

    在大夏国皇帝李康驾崩之后,李乾继皇位,为世宗。

    世宗一年,李乾大方进封高宗各个旧部官员,大赦天下,收拢民心。

    世宗二年,以谋反之罪,下狱原兵部尚书,后又已奸臣作祟予以释放,乘势解除原兵部尚书兵权,重新任命兵部尚书,稳定皇权。

    世宗三年,又以边关守需要粮草,派皇叔父关外购买粮草,并在关外建立草料场,非召不得进京,解除皇叔父一部威胁。

    世宗四年,软禁或者流放了几批对先皇李康的忠臣,斩杀了一批对皇命执行不力的官员。

    世宗五年,李乾举行科举,又选拔出一批天子门生,充斥原来空缺之处。

    就这样,李乾没动一兵一卒,皇权地位逐渐稳固下来,排除异己的手段也开始强硬起来:李乾想把继承皇位的心虚,死死的掩盖起来。

    李乾清除异己的手段有多狠,他在继位质疑就有多大!

    但是,这一切,并不因为李乾现在是皇帝,就能瞒过上天,上天总是公平的。

    这一年,天下大旱,致使土地荒芜,颗粒无收。

    此时的皇帝李乾知道,自古以来,天下大变,比如像洪水或者旱灾,多是君王无德所致。

    皇帝无德,国家社稷则不长久,那么朝廷之中,群臣必然无能。

    李乾为此忧心忡忡,决定改变这一切,那该当如何做?

    李乾心生一计,宣钦天监宫中觐见。

    “明日可又是烈日炎炎?”

    “是,依然是烈日炎炎。”

    李乾听罢,立刻传令在京官员,无论官职大小,明日早朝改为午朝,都在金銮殿殿前丹陛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