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楚国策 » 第九章 肥东城

第九章 肥东城

    晚上八点,肥东城,吴军统帅部的大礼堂,能容纳上千人的大礼堂是灯火通明,人来人往,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宴会,吴军三十万大军集结在肥东城一带,庆王组织了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少校级别以上的军官参加宴会。

    宴会厅布置的并不算奢华,六张长长的桌子上,摆满各种各样的美食,庆王作为皇族亲王,随行的队伍规模很大,就算是在前线,随行的厨师依然做出了非常精美的美食。

    庆王殿下身穿青灰色的吴军军服,肩章和领章上绣着金龙,代表皇室的身份,身边是统帅部的几名高级军官,庆王殿下笑容满面的和身边的军官聊着天,不时的在宴会厅走动着,和各位军长,师长举杯。

    大周王朝的各个诸侯国的军队组织都是差不多,五万人为一个军,一万人为一个师,能指挥上万人作战的都是少将级别的军官,三十万人,就有六位中将,三十位少将,加上统帅部还有两位上将,十多位中将和少将,四十多位将军齐聚一堂,可谓是将星云集,宴会厅集中了吴国一大半的将军。

    庆王刚到前线不久,和孙武大将交接后,发布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在肥东城集结部队,庆王带来了十万军队,还有原来战壕防线上的二十万军队,这让吴军的将领们纷纷反对,庆王却是坚持到底,无奈之下,吴军只能按照庆王的命令集结。

    庆王的身份不简单,是当今吴国皇帝的亲弟弟,深受吴皇信任,在吴国朝廷中,权势很大,孙武大将是吴国先皇提拔起来的,作为吴国军方第一人,又是元老大臣,新皇对孙武大将还是非常忌惮的,毕竟孙武大将是齐国人,不是土生土长的吴国人。

    孙武大将也深知这点,从不参与吴国朝堂上的事情,一心放在军队上,经过十余年的时间,将吴国军队训练成一只强军,这也是五国同盟发动对楚国的进攻后,吴国能打的楚军节节败退,占领了楚国五分之一国土的原因。

    吴国和楚国的战争,吴国方面损失也不小,三年来,损失的士兵也有十万人了,加上孙武一直在吴楚战场的前线,对吴军整体的控制被吴皇慢慢的剥离,现在对吴军的整体影响力已经很小了,这也是吴皇能换将的原因。

    还有就是伏波城方面迟迟没有动静,一座孤城,二十万吴军进攻,防守的楚军只有五万,三年都没能攻破,这让吴皇十分的愤怒,加上对军队的控制力越来越深,权衡后,还是决定将孙武调离吴楚战场,主持对伏波城的战事。

    吴国的军队规模有六十万人,一半都在孙武的指挥下,这对吴皇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事情,加上孙武齐国人的身份,吴国朝堂的大臣们本来就是对孙武排挤的,以前有皇帝的信任,众人奈何不了孙武,新皇深受本土大臣们的影响,对孙武印象也是不好。

    孙武不是吴国人,如果不是先皇给予的大力支持和信任,也不会成为吴国大将军,孙武成为吴军的最高统帅,必然会损害原来吴国军方的利益,加上孙武不是政客,是个纯粹的军人,说话做事都是直来直去,不仅是军方,朝堂上都有很多人对孙武不满。

    吴国先皇也知道孙武的缺点,对孙武多次调拨,可惜的是孙武只愿做个纯粹的军人,不想参与政治,虽然如此的不知变通得罪了很多,吴国先皇的内心却是很满意的,执掌吴国大军,还是要放心的人才行,一个孤臣才是皇帝最满意的人选。

    吴国先皇给了孙武很大的荣耀,吴国军部部长,封武信侯,世袭罔替,与国同休,吴国新皇却是没有明白自己父亲的政治手段,新皇身边都是本土派的大臣,这些人本来就对孙武不满,在吴皇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一直给还是太子的吴皇灌输孙武不是吴国人,不会对吴国真正的忠心耿耿,孙武掌握军队,以后会成为心腹大患的。

    等到吴国先皇驾崩后,新皇继位,对孙武开始疏远,孙武一心为了建立强大的吴军,对新皇而言,却是想掌握军队的意思,如果不是对楚国的战争,孙武会慢慢的被踢出吴国军方,最后也就是个闲散的侯爷。

    对楚国的战争,吴国人内心还是畏惧的,当年楚军兵临金陵城下,楚国大兵耀武扬威的样子让不少的吴国人还是记忆犹新,那场战争败的太惨了,吴国十万守军看到楚军大军到了大江边后,就崩溃了一大半,如果不是楚武皇没有攻下金陵城的想法,只想让吴国割让伏波城,那现在吴国就不是今天的样子。

    等到五国同盟的使者来到吴国后,吴皇在朝堂上问有谁能主动率军进攻楚国,除了跃跃欲试的庆王,居然没有一位上将敢站出来,还是在侯府已经慢慢远离军队事务的孙武,依着还没卸任的军部部长的身份,听到消息后,急忙入宫,和吴皇见面后,主动要求担任攻楚的统帅,率领三十万吴军进攻楚国。

    吴皇正是尴尬的时候,孙武的主动请缨,让吴皇有了台阶下,吴皇任命孙武为进攻楚国的统帅,率领三十万吴军出兵楚国。

    到现在三年的时间,吴国朝堂上再次不满孙武统兵的大臣们,借口伏波城久攻不下,调孙武主持伏波城的战事,吴皇这时也忘了当年没有一位上将出战的事情,而是担心孙武在外时间太长,对吴军的影响越来越大。

    于是任命庆王为吴楚战场的统帅,又调派十万吴军给庆王,国内重新征召十万军队,此时的吴国朝堂上下认为三十万吴军能抵抗八十万楚军,那四十万吴军就更放心了。

    孙武大将也是非常无奈,也知道伏波城只是借口,吴楚战场才是重点,伏波城维持现状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吴皇的猜忌,大臣们的攻击,现在已经不惑之年的孙武早就不是当年那个热血的青年了,孙武选择接受吴皇的调派,庆王执掌四十万吴军。

    庆王并没有多少的战争经验,虽然军事才能杰出,却没有经历过战火的磨砺,在朝堂上虽然表现出让众多将军折服的军事才能,庆王并没有参加过一场实战。

    庆王到了战壕防线后,认为楚军也不过如此,楚军损兵二十万的消息早就传遍了大周朝各国,庆王绝对主动发起对楚国的进攻,这才有了三十万吴军集结肥东城的命令。

    等到三十万吴军按照庆王的命令集结肥东城后,庆王看着大军那叫这个热血沸腾,毕竟经历过实战的军队精气神那是完全不一样的,庆王觉得吴军如此强大,孙武大将龟孙在战壕防线中,那是孙武大将早就没有了雄心壮志,这吴国的强大,还要看我庆王。

    庆王高兴的组织了宴会,要求所有少校以上的军官都来参加宴会,军官们都是一肚子的气,三十万大军集结肥东城,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了,这位庆王殿下居然还有功夫组织宴会,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特别是在孙武训练下的吴军,所以庆王的命令军官们还是遵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