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南明最后一位太子 » 第353章 与郑成功交心

第353章 与郑成功交心

    在为朱慈煊和张煌言接风的酒席上,郑军第二号人物建平候郑泰本欲‘将’郑成功一军,借助张煌言兵部尚书身份阻止其出兵台湾;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因为朱慈煊这个穿越人物的出现,先前‘旗帜鲜明反对出兵’的张煌言竟然变成了‘主战派’,反将了自己一军,如此一来,‘出兵台湾’这件军国大事便铁板钉钉确定下来。

    这比历史中郑成功敲定出兵台湾早了足足一个月。一个月时间,对于面临粮食危机的郑成功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相当于给郑成功送了一份厚重无比的见面礼。

    呵呵,开局不错,朱慈煊对自己表示满意。

    但是,这次自己面对的是郑成功;那可是后世史学家都争议不定的枭雄人物,自己要改变他的命运,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说到底一句话,郑成功并不会轻易相信自己;而自己似乎也不怎么相信对方。

    似郑成功这种多疑的枭雄人物,如果自己表现得过于热情,只怕反增添了对方的疑虑;唯有以退为进,等待他自己主动找自己谈话。

    反正自己可是晋王使者身份,又是为他消除劫难而来,他郑成功总归要找自己在小屋子密谈的。

    酒宴之后,郑成功果然对朱慈煊刮目相看,将他与三位弟子单独安置在延平王府邸住下。

    翌日,用完早饭,朱慈煊坚守着自己‘以静制动’的策略,照旧盘膝而坐,敲起木鱼,吟诵经文。三个弟子来拜会他,他也默不作声。

    胡一清和姚启圣盘膝坐下,也一同念诵经文,反而是顾炎武沉不住气,神色焦急,在旁边不住踱步。

    待了许久终于还是忍不住嘀咕道:“师尊,大战将至,国姓爷和张尚书定会找师尊商议战事,这吟诵经文,师尊暂且放下几日。”

    朱慈煊仿佛没有听见一般,动也不动。

    顾炎武急的连连跺脚,推了推姚启圣道:“三师弟,你平日里能言善辩,今日怎得哑巴了?”

    “师兄多虑了,”姚启圣微微抬头,笑着望向顾炎武。

    “净武,你倒是说来听听?”顾炎武对姚启圣这个突然冒出的师弟并不怎么认可,

    语气也带着不逊。

    “师尊是西南使者,代表着晋王,国姓爷自会邀请师尊谈话,”姚启圣压低了声音。

    “师尊既然是我大明钦差大臣,自应该主动过问军国大事,”顾炎武不服。

    姚启圣淡淡道:“二师兄,你莫忘了,师尊乃是出家人,而战事乃是大凶,为佛祖所忌讳,国姓爷顿不会提及的。”

    “不谈战事,那谈什么?”顾炎武脖子一昂,哼了一声。

    “国姓爷通晓百家,聊聊佛法倒是可以。”姚启圣煞有其事得笑了笑。

    “真是一派胡言!国姓爷岂有这份...“

    “净文,你若是再多言,待会儿见了国姓爷,为师便求他留你在此做个参军可好?”顾

    炎武没有说完,便被朱慈煊挥手喝止。

    这一路以来,朱慈煊一直在观察他的三位弟子。

    顾炎武名声在外,性格豪爽,品行高尚,博古通今;但不不擅长为人处世,而且带有知识分子的老毛病,眼高手低。这样的人,可以用来拉拢人心,在后世进政协或高校是个不错选择;但做实事却大为不堪,远不如姚启圣。

    朱慈煊的猜想和姚启圣差不多。

    郑成功性格多疑,尽管自己是西南晋王使者,又帮助他游说成功,出兵攻打台湾;但终究还是外人;战事具体安排,他不会直接与自己说的。

    但是礼节上的招待,也不会少半点;应该很快,郑成功就会找自己这位代表晋王的使臣谈话了。

    果然,不一会儿,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来访,向朱慈煊行了大礼,然后邀请朱慈煊前往法元寺赴约。

    朱慈煊合十行礼后,也不管对方是真心还是试探,领着三个徒弟欣然前往。

    一到寺中,见郑成功正与几位长眉老僧在一起谈论佛法,先行了礼数,接着便加入了经文辩论。

    朱慈煊这两年来静心修佛,虽然是刻意伪装,但对佛经经文已经非常熟悉,加之多了前世的阅历,对于经文之说信手拈来,金口一张,便引得众位高僧和郑成功齐声喝彩。

    待日落时分,朱慈煊与众位高僧聊得兴致浓浓,便趁机拒绝了郑成功的邀请,坚持留在寺庙住下,他说话之时,整个人与庙宇浑然一体,止住了郑成功的劝告。

    郑成功临别之时,朱慈煊欣喜的发现,对方望向自己的目光开始变得和善、真诚许多。

    他不由感叹起来,这一身的袈裟真是通往乱世枭雄内心最快的桥梁呀!

    昔日的黑衣宰相姚广孝,也是凭着一身袈裟让嗜杀多疑的朱棣视其为人生唯一知己!

    与朱棣这头吃人的猛虎相比,郑成功可谓是一头乖巧的小绵羊!

    朱慈煊既然决意在庙中住下,便将自己当作了真正的僧人。他曾经在缅地寺庙常住,对于僧人的生活早已经习惯。这一住下来便是六日,期间郑成功每日派世子郑经前来问候,朱慈煊总是沉迷在佛经之中,寡言少语应对。

    但他心中却是跟明镜似的,郑成功要出兵台湾,势必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但出兵之前,他十有八九会跟自己有一次深入的交流;

    其一,他定会表面自己忠于永历皇帝的立场,以解决自己的站队问题;

    其二,他应该会提及自己将面临的劫难。

    …..

    到了第七日,郑成功终于亲自出现在法元寺,请求朱慈煊为其母亲超度。

    郑成功的父亲虽然归降满清,但他的母亲却在十多年前死于满清之手。郑成功以礼法治理属地,孝道是必须恪守的。

    超度是朱慈煊的本行,他欣然受之。

    待超度完,郑成功跪在母亲碑前,叩首痛哭:“母上亡于建奴,已十余载,儿至今未能驱逐建奴,为母上报仇雪恨,真是不忠不孝,枉为人子!”

    听到这些,朱慈煊脑子飞快转动起来。

    郑成功一代枭雄,面对自己这位钦差大臣,一字一言,断不会只想在自己面前倾诉‘思母之情’。

    那么,字里行间强调‘自己母亲为满清所害’,应该是表示自己与满清有不共戴天之仇,决不会归降满清!

    毕竟,在西南,关于郑成功向顺治皇帝索封‘东南王’的谣言也是传得沸沸扬扬。

    想到这里,朱慈煊合十道:“延平王见笑了,小僧曾与晋王谈及天下英雄,晋王说,这世间忠义第一的大英雄非延平王莫属。”

    郑成功起身大惊,拱手道:“能得晋王如此厚爱,小王实在愧不敢当。”

    他虽然说得谦卑,但难以掩饰其眼神里闪烁的光芒。

    朱慈煊心中多了几分信心,继续拍马道:“以小僧来看,延平王受之无愧。如今大明能有一线生机,全赖晋王和国姓爷两大擎天巨臂。”

    “大师言重了,”郑成功连连摇头道:“大明能有今日,全赖晋王磨盘山扭转乾坤之功;若非如此,小王岂能在明州存续至今?”

    朱慈煊神色肃然,合十道:“这军略兵法小僧也不懂;但晋王曾说,延平王明州海战,歼灭清廷水师主力,其功劳未必输给磨盘山之战。”

    李定国虽然欣赏郑成功,但这种话是断不会说的;但古代通讯极为落后,信息不对称下,说谎的成本实在低得很,这便给了朱慈煊乱说的底气。

    此言一出,郑成功整个人都微微颤抖起来。

    要知道,在那时候,天下逐鹿依旧陆地之争;这海战终究只是锦上添花之物。身为大明摄政王、世人尊称为军神的李定国对他如此高的评价,也难怪郑成功都激动不已。

    他连连挥手道:“晋王厚爱,小王万万不敢当此殊荣。”

    朱慈煊见他已然动情,又加了一份重剂:“延平王无需客气,若非延平王是我大明柱石,仙人岂会托梦太子殿下,让小僧来为延平王消除劫难了。”

    仙人是谁,郑成功是知道的。

    那可是大明太祖呀!

    郑成功神色大动,朝朱慈煊长揖道:“大师来明州多日,本王忙于公务,不曾陪同;明州十里外有一岛屿,风景秀丽,宁静悠远乃是静坐修身的好去处,大师若是有意,本王今日便陪大师前往。”

    厦门附近的岛屿,那便是鼓浪屿了。那里偏僻无人,倒是一个可以深入交谈的好地方,于是颔首道:“即是修身好去处,小僧不胜向往,就有劳延平王带路了。”

    且说朱慈煊出了寺庙,随郑成功坐船前往鼓浪屿。他所带之人只有胡一清,而郑成功也只带了陈永华。

    四人登上鼓浪屿,爬上一座小山峰,山峰上有一座凉亭,胡一清和陈永华两人像尊门神一样守候在凉亭百步之外,朱慈煊和郑成功迈步进了凉亭。

    这时候,寒冬并未过去,即使是厦门,海风吹得人还是冷飕飕的,朱慈煊不禁颤抖几下,缩了缩身子;却见郑成功神色峻然,负手长立,面朝台湾方向,悠悠道: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月….”

    待念到这里,朱慈煊也一起念道: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大师也喜欢岳王爷的《小重山》?”郑成功一脸喜悦得望向朱慈煊。

    “小僧是出家人,对于诗词只是偶尔涉猎;这首《小重山》晋王非常喜欢,时常在小僧面前念起,小僧便记住了。”

    朱慈煊知道郑成功和李定国之间多少存在着隔阂,他抱着能帮一点是一点的态度,尽力撮合他们两者的关系,尤其是尽力消除郑成功对李定国的猜疑。

    “想不到小王竟是晋王知音,真是不胜荣幸。”郑成功会心一笑。

    “那是自然,”朱慈煊附和道:“晋王、延平王都与岳王爷一般忠君爱国,立志恢复中原;可惜大明奸人当道,他们宁愿做满清的奴隶,也不愿意堂堂正正做大明的子民。这与昔日岳王爷面临的困境相差无几。”

    南宋初,岳飞准备大举收复中原,北上灭金。但宋高宗赵构及朝内主和派对其大加干涉和阻挠,迫害主战派。多人被罢免和杀害,大好的抗金复国形势,有付诸东流的危险。岳飞内心的极度郁闷,对投降派猖獗的极度愤慨,均写于这首词中。

    郑成功在自己面前念这首词,应是向自己透露一个信息;他郑成功的忠心可比大宋的岳武穆,他心怀大志,但军中上下反对他的人越来越多。

    既然郑成功都做到这份上了,www.u朱慈煊自需接招。

    他宽慰道:“小僧这一路行来,皆说延平王深得将士百姓爱戴,军令如山,令行禁止。”

    “大师过誉了,”郑成功摇头道:“不瞒大师,本王麾下这么多将军,唯独与马信亲近?大师可知为何?”

    朱慈煊故作惊讶问道:“这….这怎么可能?”

    郑成功叹道:“郑某麾下忠勇武将不少,惜都殉身于江宁之战和明州海战;余下之辈虽不乏杰出者,但忠勇者寥寥无几,他们皆是闽人,每个人盘根错节,都有各自的私利。唯有马信,他是外地人,所以只能忠心本王。”

    郑成功竟然在自己面前吐露心扉,看来真把自己当成知己好友了。

    朱慈煊合十劝道:“小僧以为延平王之言不妥,小僧敢断定,张大人他便没有私心。”

    “大师如何看出来的?”郑成功好奇问道。

    朱慈煊指了指内心:“贫僧不听言语,不看举止,直抵内心。”

    郑成功没有反驳,颔首道:“兴许如此吧。张尚书品行高尚,是本王最佩服的人;但终究不是同路之人,若不是大师,他是不会同意我攻台的。”

    朱慈煊再次劝道:“世间万物都在变化,求同存异,方能长久。”

    “张尚书能遇见大师,真乃幸事!”郑成功听了若有所思,又加了一句:“本王亦是!”

    “小僧能遇见延平王和苍水先生,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