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铁马旧貂裘 » 第三章 伐越大计

第三章 伐越大计

    南北三十九年冬十月,梁州锦城,太子城山顶,望海亭。

    曹元与一众文武大臣站在望海亭里,曹元背手而立,望向远方。

    微风习习,云海蒸腾,形态各异,时而化形为鸟兽虫鱼,时而变幻为奇山异石。远处红日初升,霞光满天,阳光普照,光芒游走在云层中,好似鱼龙潜跃,翻云覆海。

    望海亭,于九峰之巅,可感长风浩荡,可望云卷云舒。

    曹元看着远处的云山云海,不知道这样的良辰美景还有几回,不禁感慨:“天接云涛连晓雾,梦回帝所待何时?”

    许常七十一岁,比曹元还大半轮,更能感受此刻曹元功业未成却时日无多的感伤,“陛下,古人云:爬九峰山,凡心不诚者,往往遇风雨雷电,不得生还或不得善终。今日爬九峰山,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这是预兆此次平定豫越,南征南国定会马到成功啊!”

    曹元回头看许常像文人似得作揖,仰头哈哈大笑,“你许常这个老莽夫,赋闲在家还读了不少书嘛。”

    荀晔在旁边应和:“老许这是善学者,假圣贤之长以补武将之短,士别三日,该当刮目相看啦。”

    曹元摆摆手,“预兆虽好,但战争还是要靠人打的。闲话少说,来议正事吧。温炳,把地图拿来。”

    殿前都指挥使苏温炳招呼军士把早就准备好的屏风搬到望海亭中央,屏风上挂了一张九州地图,山川河泽,天下大势,一图以蔽之。

    曹元接过苏温炳递过来的指挥棒,指了指地图的中央:“豫州地处中原,兵家必争之地,逐鹿天下之所,即使没有骆越的俗手,拿下豫州亦是题中之义。各位爱卿请看,豫州西南角为漉原,北凉军已在此集结,厉兵秣马,上朝前朕还收到北凉军指挥使许渝手书一封,请朕允准其率军血洗骆越。老许,你以为如何?”

    许常理了理他的美须髯,沉吟片刻:“老许不才,以为扫越荡豫,我七万北凉军,足矣。骆越为百越之首,统区最广,乃我军主攻方向。北凉军兵分三路,我老许率主力自漉原拔营,直击樑渚;犬子许渝率一军沿桐柏山脉自右夹击,目标桐柏;朝廷再选一上将分兵攻占其余部族,将福楼、底柱、河姆垌、熊耳、外方、旗盒逐一攻破。如若十一月出兵,惊蛰以前,三军于虚谷关前会师合一,豫州,纳入北国版图;百越,悉数臣服陛下。”

    樑渚是豫州最大城市,归属骆越,桐柏为骆越的另一座城市。此外,福楼、底柱、河姆垌、熊耳、外方、旗盒为其余越族部落的城市。

    曹元看了看地图,又看了看因兴奋而满脸涨得通红的许常,“其余爱卿以为如何?”

    朝中武官皆以许常为首,不会有多少异议;文官在军事方面,一般没什么发言权。

    曹元有点失望,许常是乱纪第一名将,哪怕年事已高、久疏战阵,对于宏观用兵依然有着敏锐的判断,提出的军策他也深以为然。

    但他希望在议军事、议国事的时候可以出现如兖州书生百家争鸣的局面,他期待军界新星冉冉升起,推动北国战车无畏向前。

    “禀陛下,臣有异议。”

    在场官员都很惊讶,纷纷回头,想看看这语出惊人的人才是哪位。

    许常面色不虞,哼了一声,曹元端详片刻,微微颌首,“孙爱卿,请讲。”

    这惊起千层浪的正是兵部尚书,孙宏义。孙宏义奇拜,顺便悄默默地把口里的话梅核吐出来,再起身,“谢陛下!臣以为,许太尉之策,有两处不妥。豫州地处中原不假,然早已不是远古文明之州、东都礼仪之邦。豫州桐柏山脉,南起梁州太白山,北至扬州虚谷关,奇险纵横,陡峭无比;豫州高河丛林,沟壑丘峦峰回路转,飞瀑深潭首尾相接,树林阴翳,参差错落。

    这一处不妥,北凉军惯于野战纵横,不适宜丛林环境,战斗力大幅下降;而越族世代聚居豫州,对地形了如指掌,且与南国暗通款曲。豫州之地形,虎豹骑无处发挥;豫州之气候,不适宜北国军士。攻越乃以己之短攻彼之长,许太尉三月平越,夸大矣。臣以为北凉军依许太尉之策兵分两路,主攻骆越,再调一山部军协同北凉军策应,三路夹击豫州,呈钳形攻势,方稳操胜券。”

    北国中央军制,兵部登记在册十二军,分州部、山部、边部、暗部、卫部五部。一军之长为各部指挥使,从二品武官;殿前都指挥使执掌卫部,正二品武官,山部指挥使需向殿前都指挥使汇报工作。

    孙宏义特意停顿下来,注意到许常脸色好看了几分,其余文武官员也由原来的轻视姿态变为一脸沉思。

    他勾了勾唇角,自己这个从二品兵部尚书可不是只知道数粮草的。

    曹元暗自点了点头,并不是孙宏义的提议有多出彩,要说北凉军一己之力攻下豫州也不算难事,只能说再调一山部军更加稳妥。

    孙宏义接到曹元的眼神示意接着开口:“这第二处不妥则是气候。豫州地处低洼,气候潮湿,易滋生疾病,北国伐越,雨水以前必须结束,否则雨水一至,高河丛林进入雨季,不利作战。因高河丛林气候卑劣,私以为太尉许常年事已高,不适合再率军征战…”

    一听到这话,许常便暴跳如雷:“孙宏义你个黄口小儿,我许常与你往日无怨近日无仇,为何在此诽谤讥诮?啊?”

    曹元摆了摆手,表情忧虑得看了看许常。

    许常一瞅曹元脸色不对就急了:“陛下!我许常为北国南征北伐,每逢大战,何曾缺过我老许啊?陛下一定要再给末将一次带兵打仗的机会啊!”

    说着许常就要下跪,曹元急忙上前搀住他,长叹一声。

    许常去年端午过了古稀之年,虽然坚持习武身体还算康健,但终究是老了。

    曹元拍了拍许昌的肩膀,“孙尚书进尽忠言,建议有功,赏绸布十匹。另,宣殿前都指挥使上十二道金牌。”

    原来苏温炳在众人议事的时候,就去太庙取出了一个古拙的檀木匣子,匣子里装着十二道金牌。

    北国军制,各中央军指挥使无调兵之权,每逢调兵,需丞相起草军令,皇帝、太尉、殿前都指挥使、兵部尚书四人同时在场签署,皇帝取十二道金牌调遣,军令由兵部下发至军队驻地。

    到起草军令时,曹元开口问道:“孙尚书,卿以为山部军遣哪一支合适?”

    山部下辖三支山部军,驻扎在雍州祁连山黑水要塞的天山军,驻扎在冀州太行山保定要塞的苍山军,驻扎在梁州太白山宝鸡要塞的秦山军。

    孙宏义明白皇帝需要哪一支,北凉军可以完全归为许家的直系部队,而曹元想要权衡。

    这既是送分题也是送命题,论地理位置天山军太远,而秦山军与苍山军皆可,那么孙宏义的答案是“秦山军战力冠卓北国,乃不二之选。”

    曹元微笑着点点头,示意荀晔在军令上写下去。

    秦山军指挥使为曹管,北国列候秦山候,是曹元的亲侄子,绝对的亲信。

    曹元站在荀晔旁边看着荀晔挥毫泼墨,“丞相荀晔负责伐越后勤一应事宜,六部协同;前线太尉许常掌管一应军务,享先斩后奏之权,秦山军指挥使曹管、北凉军指挥使许渝协助;遣兵部尚书孙宏义督军秦山军,御史台两位监察御史督军北凉军。”

    这也是权衡,曹元允许荀晔胜过桂闫峰,但他需要两股势力此消彼长,而两个监察御史都是桂闫峰的麾下卒。

    众位大臣听完军令后纷纷跪拜:“遵陛下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道军令从望海亭向九州传扬,北国这辆战争机器开始高效运转起来,为时隔二十年再度燃起的烽火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