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亮剑志 » 第五十七章 发展中的上庸

第五十七章 发展中的上庸

    这两年来,赵峰忙上忙下

    从粮食、人口、工商各个方面亲力亲为

    上庸这几年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现在我们三郡的存粮,可是够我们三郡军民两年支用”

    “光是新开垦的良田就用将近十二万亩,修筑的水渠更是超过千里,水车千余架”

    “从汉中、荆州、关中、宛洛而来的流民每年都超过万人”

    “书籍、纸张的订单也是一直在增加”

    ……

    赵峰手舞足蹈的给关纯讲述这几年的发展情况

    “这也太猛了吧!”

    王双差点惊掉下巴和眼珠子

    关纯眼冒金光,连连感慨:这是要发财的节奏!

    按照赵峰的说法

    目前整个三郡能动员作战部队十二万人

    粮草军械足够支撑两年的大战

    最让关纯欣喜的是整个上庸目前已经征集战马近三千匹

    这可不是南方那种马

    个个都是正儿八经的西凉马、并州马、幽州马,甚至大宛马

    高大威猛

    我滴个乖乖

    这可不是北方

    马匹在这里就是宝贝

    弄到一匹也是不易

    “嘿嘿,有些大家族纵横南北,把生意做到大漠上,他们用廉价的东西换来战马,再拿战马来换我们的书籍和纸张,他们可是稳赚不亏!”

    赵峰笑呵呵的解释道

    “而且陆续还会有战马和镔铁送来”

    不得不说,赵峰的思路还是十分正确的

    上庸作为一个小地方,农业水平暴涨

    不过工业底还是十分薄弱的

    而且三郡之地也没有矿产

    不能独自大规模制造武器

    这也是上庸目前的短板

    只能通过交换得到资源

    这时候打仗频繁得很

    货币的流通性被死死限制

    赵峰干脆以物换物

    “不错,不错,波涛不做生意可惜!”

    关纯打趣道

    “嘿嘿,那不是,说到做生意,我们工商的发展也有起色”

    赵峰满脸兴奋

    “怎么讲”

    看赵峰这骚包样子,肯定是做得十分不错

    “光是饭馆和客栈,上庸城内就多了数十家,其中大规模的有七八家,其余的猪场、鸭场、鸡场如春笋般冒了起来!”

    “一些店家还是我们县衙和军营的供应商”

    关纯点了点头

    上庸的工商发展的如此迅速主要得益于三个点

    一是关纯废除了三郡之内开市的时限,百姓可以自由交易

    二是造纸术和印刷术引起的产业的乘数效应

    简单点说就是,因为各地商家要来采购书籍和纸张

    来到这要在这里吃饭、住店、补给吧

    于是有人看中商机就开设了许多商店为这些客商提供产品

    久而久之一级派生一级

    就成为一个庞大产业链

    还有一点就是农业水平的进步

    百姓们有了充足的粮食

    不在把目光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

    恩格尔系数降低

    购买力提高

    这是工商兴起最主要的条件

    “不错啊!不错”

    赵峰领着关纯在城中巡视

    城中大道整洁

    人来人往

    一些官差在集市里维持秩序

    有时候也收点黑钱

    拿点东西

    当然,这些风气不能滋长

    秉着“民不告、官不究”的原则警告了一下他们

    你收黑钱没问题,只要别有人告到衙门

    否则,统统要倒霉

    城外的一些附属产业也是蓬勃发展

    一些大户承包了好几处山林来种竹子

    成为上庸产业链的一员

    赚得是盘满钵满

    渐渐的

    造纸作坊、印刷作坊不再从事原料生产

    只进行关键技术的加工

    原料生产都被转移到百姓和商家手中

    节约了成本不说

    还扩大了生产规模

    上庸书籍和纸张

    薄如蝉翼

    遇水不化

    质量上乘,价格公道

    物美价廉,行销吴、魏

    看着欣欣向荣的局面关纯赞赏不已

    “是时候搞一波投资了!”

    出口、消费、投资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

    赵峰什么都好,就是有点抠搜

    舍不得花钱

    哪怕是府库里的钱粮已经堆积如山

    关纯重新启动了之前停滞的项目

    三郡之间、三郡和襄阳的码头建设

    三郡之间内部的道路建设

    子午谷道修复建设

    这些项目因为太过花钱而被赵峰停掉

    看关纯又要重新启动

    赵峰不免又是一阵肉痛

    其他几个项目也就算了,起码还有点用

    但是是子午谷道项目,花钱就算了,还没什么用

    光是前期探路、开路的经费就让赵峰心痛不已

    “搞这条路有什么用?”

    赵峰每次都在抱怨

    关纯也懒得和他解释,强行启动

    古代征召民夫基本上是无偿的

    最多提供口粮

    有的甚至连口粮都要自己带

    赵峰实行关纯的以工代赈之法

    广纳流民务工,让他们得以在上庸安家

    “坦之,如今人口紧缺,可以法子多招点流民”

    之前还好,本地人一听有工钱来的人还挺多

    后来上庸农业大爆炸,粮食暴增

    本地人就没多少人愿意给政府打工了

    用工成本也随即上涨

    赵峰这也感受到了人口的压力

    “还能有什么办法!”

    关纯总不能去那些地方搞传销吧

    “不过,应该还有一些空间,咦,波涛你们是怎么安置流民的?”

    关纯觉得可能是他们的安置方式不大对

    “就是按你所说的,以工代赈,凡是来我们这的都给口粮,让他们做工,发放工钱!”

    赵峰回忆道

    “是不是来的都是青壮,基本没有老弱妇孺,而且做一段时间就跑路了!”

    关纯追问

    “咦,你怎么知道!”

    赵峰觉得关纯有点神,这都知道

    “呵呵”

    关纯无语,不是他有点神

    而是在二十一世纪经常有人这么做

    去一个地方为别人效力

    得了酬劳之后带回老家消费

    俗称:打工

    ……

    “这样,伯涛,你速速传令下去,于各处交通隘口设置补给站,专门给流民发放口粮”

    “上庸、西城、房陵的郡城、县城新修一批房屋,不求多大,但求不透风漏雨”

    “三是安排一些细作,前去关中和宛、洛一带散播我们上庸安置流民的方法”

    赵峰暗自记下关纯的措施,随即才问关纯原因

    “所谓安家立业,只有先安家了,才能更好的立业”

    “这些流民其实不算流民,他们的根基在他们的故乡,他们来着不过是找些活干而已,干活赚了钱自然要回家!”

    关纯随口解释道

    “原来如此!”

    赵峰赶紧那笔在自己特制的笔记本上了一大堆

    弄得关纯直翻白眼,这都哪跟哪啊!

    一个月后

    数十个补给站拔地而起

    一排排新房拔地而起

    三郡的一条条航线被一条条记载

    三郡的大道一条条被加宽

    ……

    中原

    小村庄

    “老头子,听说隔壁老李家要跑了,说是去什么上庸,那里的官府一去就送房,送田”

    “老婆子,我也听说了,表姑子家儿子正琢磨着带他们过去呢!”

    “那我们也叫儿子带我走?”

    “必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