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总经济师 » 第二十章 流水线

第二十章 流水线

    在许家村的铁匠铺隔壁,原来是村子的仓库,有十几间屋子,放粮食和农具,现在腾出来用作生产作坊,很多人进进出出忙来忙去,一片热火朝天的大生产景象,井井有条,形势喜人。

    张玉随铁二哥走进一间屋子,屋子分了两排,各有一排桌子,中间是一个走道,每张桌子周围围坐着七八个人,桌子上、地面上放着做八音盒的斧子、凿子、锤子,还有一些钢丝、薄钢板等原材料。大家都在认真地干活,不时小声地聊几句,或者说些“递给我锤子”之类的话语。

    张玉仔细看他们手中的活计,每个人的熟练程度不尽相同,有的手里的活很精致,虽然是在钢材上做工,就像穿针引线似的,身体动作非常协调,给人有一种韵律美感。有的人则笨手笨脚,慢慢悠悠地干活,虽然慢,每个流程步骤都还是对的。

    从中间过道,张玉走了两个两个来回,发现熟练工是少部分,笨拙的人也是少部分,大部分的水平是差不多,不快不慢。这也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张玉示意外面说话,许季城和铁二哥跟着他走到屋子外面,张玉问道:“有的人熟练,有的人手脚慢,出活的数量不一样,是不是?”

    铁二哥说道:“公子你放心,这个事情前段时间我们就发现了,有人就说不公平,干得快和干的慢不能一个样,要不然效率高的人就吃亏了。所以,现在已经按计件算工钱了。”

    张玉不免又高看铁二哥一眼,他能想到计件这个方法,不搞平均主义大锅饭,是非常不容易了。张玉说道:“嗯,你用计件工资,肯定能刺激大家的积极性了吧,产量上来多少?”

    铁二哥有些苦笑,说道:“积极性是上来了,偷懒耍滑头的人没有了,懒驴拉磨屎尿多的人没有了,都抓紧时间干活,但是这个活是个精细活,不是想快就能快得起来的。许三多那小子,为了多干点活,节省点时间,硬憋着不肯去解手,活人差点让尿给憋死,你说他是不是个死心眼。”

    机械化大生产和手工作坊相比,有很多优势,效率高,质量统一次品少,节省员工。莫说现在张玉没有办法实现机械化生产,就算有条件,他也要逐步推广。张玉可不想因为节省员工而用机械化生产,现在最缺的就是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像海绵吸水一样把老百姓吸纳就业,整体解决温饱。反过来说,机械化大生产,效率远超这个时代,能获得超额利润,利润都被资本拿走了,却不能解决这许多劳动力就业。

    张玉给铁二哥说道:“铁二哥,我给你说个办法,具体还要你来实践,因为我每天上午要给你们上课,下午我最近要做个实验。

    你把生产八音盒的步骤分解开来,越细越好,看一共有几个步骤,然后按顺序沿着这个屋子从东到西依次排列,每个步骤根据工作量安排人手,从第一个工序开始,做完之后就传给下一个工序,依次往下传,就像顺水往下流一样,你可以管这个叫流水线。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每个人是需要做一个工序,可以做的熟熟的,熟练到闭着眼睛都能干,那么整个线的效率也就上来了。”

    铁二哥听了之后,抬头望天,其实是在脑海中想象流程改造之后的样子,然后盘算各个细节,越想越觉得有门,这事能干,每个人都熟了,不就等于整个过程都熟了么。

    铁二哥激动地马上就要干,就要试一试流水线的威力,立马喊来一个人,两个开始琢磨,那个节点是人员最少的工序,别的工序要按这个为标准来配备人员,接下来就要让大家停工重新改变方式了。

    张玉连忙拉住铁二哥,说道:“别急,你这样慌忙上马,会出大问题的。”

    铁二哥一愣,许季城也是很好奇,许季城说道:“这个法子不是你想出来的吗?我们听着没有问题啊,怎么又会出大问题。”

    张玉说道:“铁二哥,咱们推演一下,假设你我在做八音盒,以现在的模式,各人做各人的,做一个给一个的钱,不管快慢,多做多给,少做少给,清清爽爽。对吧?”

    许季城和铁二哥一起点头,示意他继续往下说。

    张玉说道:“那好,假设现在改成流水线了,我在你的前一道工序,我把我做好的半成品给你,由你来加工下一道工序,可是你这个时候发现,我给你的东西和你手里的原材料对不起来,或者装不下去,或者装下去之后有一个大缝隙,这个时候怎么办,算谁的?”

    铁二哥才意识到,这里面确实存在这个问题,责任划不清的问题。

    “那怎么办?”铁二哥他们依赖张玉已经成了习惯。

    张玉说道:“在改为流水线之前,必须做一件事,制定可测量的标准,借这个机会,我给你规定一个度量单位,今天教给你的小数你还记得吧,咱们规定一尺是0.31米,做一把一米的尺子,以后以这把尺子为标尺,然后规定1米等于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我们再去做一把能精确到0.02毫米的游标卡尺,给所有人一个明确的标准,给予一个公差范围,超过公差的即视为不合格。”

    明朝的一尺相当于后世的31厘米。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最核心的就是流水线和统一的标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张玉相信,只要铁二哥在这个产品上见识了分工的效率、流水线的威力,以后再生产别的产品,他就会自觉地使用流水线这种方式。

    许季城说道:“你让我编字典,是在统一音标释义,你又定义了米这个长度单位,看来你对标准非常重视啊。”

    张玉赞同,说道:“是的,一流做标准,二流做品牌,三流做产品。以后我们会在我们的产品里,会把我们的品牌打出来,把我们的标准放进去,别的品牌仿制我们的产品的时候,也必须采用我们的标准。”

    可惜这个年代没有《知识产权法》,不能对创新发明申请专利,申请专利和中国传统思想不一致。既然如此,那就用标准来统一市场,不过这样也有好处,避免一家独大形成垄断,也有利于技术的扩散。

    在工业起步的初期,张玉不介意技术扩散出去,最好全社会尽快形成工业体系才好。工业化大生产和小农经济不一样,是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分工合作,一个人单打独斗是没有出路的。

    铁二哥急忙要走,被张玉喊住了,说道:“你给我安排两个可靠的人,以后跟着我试验另一项产品,要绝对可靠。”

    铁二哥说道:“那就让我三弟、四弟跟着你呗,他们是我最信任的了。”

    “那行,你让他们俩去买几个大缸,然后来找我。”张玉嘱咐道。

    铁二哥他们一家都姓许,就因为他打铁打得好,变成了铁二哥,他媳妇叫铁二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