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后平凡世界 » 第19章 创业艰难

第19章 创业艰难

    在金波招收的七名工作人员中,最后那名入选内勤的女孩子叫曹菊英。听到这个名字,我想大家可能还有点印象,这正是阳沟那个热心的曹支书的女儿。当初他给孙少平落户到阳沟时,正是想让孙少平入赘曹家的。无奈好心的曹支书两口子“乱点鸳鸯谱”,不仅女儿曹菊英落花无意,就是孙少平也因早和田晓霞谈了对象也是流水无情,最后这件事只好不了了之。

    现在,在面试的四位主考官中,除了孙少安不知道这事儿外,其他的三位都心知肚明。孙少平倒没觉得什么,毕竟他对曹菊英也没那个意思,就是当初给她辅导功课的时候,感觉这个郊区的女孩子有点势利,好像看不起农民出身的他;其实,她何尝不是农民呢?只不过因为自己是郊区的,家庭条件又比较好,就骨子里透露出一种优越感。这种狭隘的观念随着人走入社会的经历和人的成熟成长,终将被社会无情的碾碎,就像和孙少平一起入煤矿的那些干部子弟一样,不好好下井,没几个月下来穷得裤衩子都快卖了。

    不过,曹菊英这次应聘的表现倒是还算不错。在这间招聘的大办公室人来人往时,不知道金波是有意为之,还是太忙顾不上发,那些应聘的有的因为表格填错了,或者随身的简历和资料带的太多,有一些人在得知自己没被录用后就随手丢弃在地上。其他人都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没有人注意到这个细节。但是,曹菊英就默默地把这些废纸小心地收起起来,放进了直门口的一个垃圾篓中。

    孙少安看到了曹菊英这个举动,就小声地对金波说:“诶,这个女娃不错,可以做那个内勤。”金波笑了笑,转头望向孙少平,用目光征求他的意见,孙少平点了点头,金波见他不在意,就用笔在曹菊英的简历上划了个对勾。

    在得知自己被录取的时候,曹菊英还是挺开心的,她兴奋地喊了声“㖿”,就连脸上的那个雀斑也激动得闪着红晕。

    工作人员敲定以后,接下来就要各就各位了。

    第二天,金波给自己的新员工们开了个会。中心思想就是,我们的公司是新的,咱们的员工也是新的,多数人员是第一次参加工作,希望大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份崭新的工作中,一起奔赴美好的明天!

    至于大家最关心的薪酬问题,金波也没有藏着掖着,他对大家说:“业务员的基本工资是三百,外加百分之十五的广告提成;打字员和内勤是四百元每月,当然,如果你们也有渠道或者抽空拉来了业务,提成和业务员一样!每天早晨八点半上班打卡,打卡后业务员就可以出去跑广告了;下午内勤人员五点半下班,下班离得近的业务员可以过来打卡,远的就第二天晨会补充说明情况即可。反正,总之就是多劳多得,大家辛苦付出了,我绝对不会亏大家!”至于什么劳务合同、五险一金,金波没提,大家也不会问,这年头多数人还没有这个概念。

    金波在经过和孙少平以及妹妹金霞的一番做仔细商讨后,给《黄原名声》的总定位是“以我媒介,传你美名!”一张4KI小报设“黄原人物”、“民间故事”两个大栏目,还登载一些转摘自各大报刊的幽默笑话,以增加报纸的可读性,其他基本全是广告位了。什么报眼广告、中缝广告、整版广告、半版广告……基本按面积划分出价位,弄得是面面俱到,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了对广告有个深入的研究,金波还到新华书店买了一堆有关广告方面的书籍,没日没夜地啃起来。

    曹菊英每天的工作就是上班后打扫下卫生,抹下桌子扫下地,给大家用电壶烧好开水,有电话的时候接接电话什么的,工作繁琐但不吃力,她干得倒是很认真。

    栗小玲则除了第一天相对轻松外,接下来的几天一直处于忙碌中。因为虽然《黄原名声》还没有创刊,但业务员出去跑广告时总不能红口白牙空口给人家说空话吧,这样难免让客户有不信任的感觉。所以在金波的授意下,她提前设计了一张样报,另外还有广告价目表,各打印出几十份,让每个业务员都带了一些出去谈业务。

    拉广告这个活儿,没做过的可能不知道它的艰苦。虽然表面上看,它不似农民种地那样汗流浃背,也不似其他体力劳动那样辛苦,但却是个眼到心到腿脚也要跑到的,考量综合实力的工作。

    好在,陆陆续续都有捷报传来,郭延彬拉了个卖运动鞋的专卖店广告、贺国鹏跑了个童车广告,毛鑫民跑了个保健酒的业务,吴大伟则拉了个霹雳舞培训班的广告,这个年代,这个舞很让当下青年的欢迎哩。至于那个兼职业务员汪敏平,听说去了外地。因为他是兼职,所以不需要打卡,只有业务才会过来,这都是事先和金波经理说好的。所以他也不要基本工资,只有业务了拿提成,不过比例比其他业务员高点,是百分之三十,金波大方地答应每月给他报销五十元电话费。

    为了保证创刊号报纸的顺利刊出,孙少平去求了《黄原文艺》的贾社长,贾社长挥笔泼墨给题了报头,还答应赞助一千元,而且首期的“黄原人物”就登载贾老师的专访,孙少平给写的标题是《且歌且行,从黄土高原走出的信天游诗人》,贾冰看了很是满意,稍做了下修改,就同意刊登。

    至于另一个品牌性栏目《民间故事》,一开始金波和孙少平是有分歧的。金波的意思就是每期登载一个不同的民间故事,类似《陕西民间文学》这样的,搜集整理那些流传和散佚在民间的一些传说故事,加以整理改编;孙少平则认为一来这样难度太大,怕到一定时期内无故事可发,二来不能形成持续长久的影响力。所以,他建议栏目名称为“故事连载”,每期写一集故事,这样好让读者期待下集,激发大家对《黄原名声》的兴趣。她还举例说明,说人家大杂志《故事会》刊登的《蔷薇花案件》不知道吸引了多少读者,很是成功哩。当年,他在煤矿时,每期不吃饭也要买上一本。

    经过一番针锋相对的讨论,最后两个人做出了折衷的选择,就是隔期各刊出这两个栏目的一个。当然,要是广告数量不足,版面也不能闲着,就两个栏目一起上。不过。从经济角度上讲,显而易见,金波和孙少平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

    眼看一周的时间就要到了,把几个业务员拉的广告收入算上,包括交了订金的以及见刊后付款的都算上,目前才刚够三千元。这点钱,连印刷费都包不住,金经理急得上火,牙龈都长了个疙瘩,疼得他直抽抽。

    金波左思右想,这第一期是创刊号,万般无奈,即使赔钱也得按时出刊。唉,打掉牙齿往肚里吞吧,也许是好事多磨,接下来肯定是“老鼠拖木掀——大头在后边”。

    话虽这样说,但眼下是“罗锅上树——钱(前)短”,业务员跑的广告大多只付了订金,总共才一千来块,自己原来攒的和从老家拿的两万块,这租房购买办公设备安电话(别小看这电话的钱,当时安个程控电话要五六千元)什么的,也只有两千多了。去印刷厂和他们的宋厂长谈,老宋人很爽快,快言快语,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不接你的单子可以,赊欠不行!

    金波愁得头发都快白了,这不是夸张,而是金波本来就是个少白头!

    见好朋友这么作难,孙少平对他说:“开场锣一定要敲响,要不我去求下我哥,让他给赞助点,咱们反正下期也需要寻找人物,就下期写一写我哥带领乡村走致富路的故事,标题我还没写好,反正大致就是‘致富路上的领头羊’这类的吧!”

    金波摇了下头说:‘还是算了吧,你哥刚贷款买了车,目前砖厂也还停着工,可不敢再让他作难哩!

    就在金波一筹莫展的时候,曹菊英给他带来了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