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穿越从牛开始 » 第二十三章 出诗镇国

第二十三章 出诗镇国

    天色暗淡,略带微寒的风吹过。

    王振从昏迷之中醒了过来,南苑向来少有人踏足,几位大儒通常在博远阁修儒,偶尔回各自院落休憩,因此王振在昏迷这么长时间也未能有人发现。

    醒来之时并未发觉身体有何不适之处,浩然之气滋养着身体,识海又充盈起来。

    使用神识查探自己的身体,体内经络,骨骼,丹田全部清晰的映入眼帘,乃至每一个细胞都萦绕着丝丝青气,这就是养浩然之气的好处,哪怕是受伤,只要体内浩然之气不失,也能将受伤部位进行修复。

    神识上浮,来到识海处,识海之中如水般液体充盈,散发着斑斓之色,再上方有斑斓云彩。

    睁开双眼,不再用神识查看。

    对于之前进入体内的那一股赤金色之气,王振心中略有揣测,或许那就是国之气运,但为何会被留在身体里,可能就是那一道从圣人雕像打入体内的青气所引起。

    对于神识,有前世作为管理员博览群书的经验,还是能够理解的。

    收拾好心神,回到屋内,外面夜已深,可谓伸手不见五指,虽然神识能视万物如白昼,但还是不要暴露过多为好。

    在书房之中,齐大儒为王振准备的一些基础儒家典籍陈列于书案之上,足足数百册之多。

    拿起一本,一目十行的看了起来。拥有神识,自身眼力与记忆力皆大幅提升,且使用毛笔书写,一页纸张上的字数并不多,看起来也很快。

    王振在不停的翻动着典籍,神情专注与书页之上,他未察觉到,丹田之中的青色浩然之气也在逐渐增加,且颜色愈发浓郁。

    只是一夜,书案上的数百册典籍已经看完,而窗外已有微弱的光亮起。

    伸了个懒腰,向藏经阁走去,还有一天的时间,他要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的儒,或者说想找出和前世儒家之间的差距。

    通过在书院这么多天的了解,对儒家的一个体系有了基本了解,但也困惑。

    几位老师皆是镇国大儒,却没有一位传天下境,并且已经很多年没有出过传天下大儒了,现在他也走上修儒之路,镇国往后路已经不通,几位大儒也搞不清楚原因,或许能找出两个世界存在的不同点,就能找到原因。

    藏经阁一层,书架上陈列的书籍不计其数,有的表面陈旧,是前人编撰,有的还很新,看来是短期内编撰,凡是编撰出的书籍能陈列到藏经阁一层之人,无一不是学位在身,此学位并非朝廷所颁发,而是这片天地认可。

    所谓学位,有秀才、举人、进士、大儒。

    秀才所书,鸣达乡里。

    举人所书,响彻镇县。

    进士所书,通达州府。

    大儒所书,传至大州。

    而一旦写出传天下之作品,不仅在大夏,在其他国家也能引发天地异象。

    学位与修儒之道又有所不同,在修身之下,哪怕是进士,亦不可称之为大儒。而一旦书写出传至大州的佳作,自身浩然之气也会瞬间提升到大儒境。

    一层所列,皆是秀才所作,王振随手拿下一本翻阅起来,很快又放了回去,再次拿下一本,然后又放了回去。

    对于受过高等教育有着证书在手的王振来说,这些简直不要写的太简单。

    连续看了几本,已经失去了兴趣,直接上了二楼。

    二楼乃举人所著,相比一层已经少了一大半,不过几千年的积累,也算是不少。

    拿下一本翻阅起来,举人在原来那个世界,已经算是一只脚踏入官场了,就算会试不中,也能出任学官,可以做知县。

    不过古代并没有所谓的九年义务教育,读书人还是很少的,举人或许能勉强达到读过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考个及格水平。

    兴致阑珊,看了几册后,迈开脚步往三楼而去。

    中了进士可谓登科及第,可以出任翰林。

    同样作为文科生而言,王振前世也在不少大小报刊杂志发过腐乳酸文,只是没没录用而已,最终此路不通,找了个网络管理员的工作,轻松惬意。

    出任官员后,更多的时间是关注国家大事,几乎没有多少时间来编撰写作,因此,这里陈列的都是一些闲云野鹤或者书院所著典籍,一册册皆是封面陈旧,只是每日有人打扫,从而不染尘埃。

    一些告老还乡的翰林或者官员,都喜欢写一些东西,如果被书院收录,也算是留名青史。

    王振快速翻动着,基本上能达到前世高中毕业六十分作文水准,心里一阵腹诽。

    然后再往上走,四层,修身大儒所撰写经典,或者说是这个世界被称之为经典。

    天色已大亮起来,不少儒生,大儒进入藏经阁观读典籍。

    有大儒上得四层,见一儒生穿着的王振在此翻阅典籍,且不似在观读,只是在不停的翻书而已,遂开口道:“学习如同建房,若是没有好的基石,上面再是雕栏玉砌又有何用,这不是你该来的地方,去下面吧”。

    看似在劝说,眼神中却带着轻蔑与不屑。总有些人好高骛远,想要一步登天,哪知学习的艰辛与积累,大儒心里想着。

    王振也不答话,随便翻了几本,不再继续。

    旁边有一书案,径直走了过去,自己碾墨,然后铺开一张宣纸。

    右手提起毛笔,没练习过毛笔字,执笔手法略为怪异,原来是用钢笔的执笔法拿着毛笔。

    蘸了下墨,抬头想了想,开始下笔。

    几个大儒看到此景,不再关注,区区一个学子,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

    “夫子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刚写下两句,“当”的一声如同敲锣之声空中乍响。声音从书院向外传播开来。

    “鸣乡之作,我书院之中竟然又有佳作诞生。”

    “也不知是哪位学长高才。”

    响声打断了大儒们看书的思绪,不过也不在意,区区一个秀才而已。

    笔不停歇,继续在纸上狂书。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再次写下两句,又是“当”的一声响起,声音更为洪亮,传递更为迅速。

    “柏豪,这是响彻镇县了,举人之作,此人怕是书院哪位老师吧。”

    “应当如此。”

    王振手中毛笔挥舞,空中“当当当~”声响越发短暂而急促。

    “通达州府,这是举人,这是举人啊”

    “咚”一声鼓音传出,沉闷厚重。

    在博远阁的几位大儒心中皆是一惊,传达大州,这是有大儒诞生了,几人快速走到楼道处。

    书院上方映射出王振所书文章,而鼓声不觉,开始每写下一句就有一鼓声响起,到后来几乎是每写下一个字就传出一声鼓响,密集如雨。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曾经宿鸾凤。

    志士仁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几位大儒口中喃喃的念到。

    “经典,经典之作啊,若非未能出任朝堂,此人足可镇国,想我书院竟然有如此大才之人却未发现,实在是失职啊”。

    “奉年,快看看此人在书院哪里?”院长李长隆面色焦急,说话都急促起来。

    “找到了,藏经阁”徐奉年凝聚浩然之气于双目,四下查看一番终于找到了出处。

    “快,去藏经阁”。

    ……

    而另一边,王振写完之后,纸张之上青光大作,直接化作一册典籍,往楼上飞去。

    原本还在还在看书的几位大儒此时都瞠目结舌,鼓声还在脑海中不停的回想着,眼中净是纸张上发出的青光。

    王振不做理会,径直下了楼去,与赶来的几位大儒擦身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