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武道伐天录 » 第四十七章 拳行诡道

第四十七章 拳行诡道

    郑剑书跟他解释说:"我从头到脚,无一处不合兵法。首先,刚刚铁杉是不是觉得他能赢我?"

    "这也不怪他,你不说,我也不知道你能赢他。"吴荃银回忆了一下刚刚的情形,铁杉一幅武师作派,而郑剑书看起来却好像没有在准备战斗一样。

    "能而示不能,这是长兵短用法。"

    吴荃银点点头,说:"我读过《纪效新书》,知道这些。"

    戚公继光著《纪效》一书,其中有《长兵短用》和《短兵长用》两篇,都是说临敌格斗的方法。

    长兵短用,说的是缩退长枪枪杆的方法。明嘉靖年间倭乱,军阵实战用枪普遍丈余,选用的是杨家枪的枪型。但倭寇极狠,遇到枪阵就直接往里跳。

    一跳就跳进了长枪的死角间距,以至于长枪手如同赤手。过去吴宗宪抗倭用杨家枪的大枪阵,是纯用枪阵的大方阵,没有短兵掩护,一遇上倭寇用跳跃的方法,要么立胜,要么立败,但总之输多胜少。

    后来戚公用鸳鸯阵,长短兵互相掩护,但他还是想出了应对敌人进去长枪死角的方法,主要还是因为有倭寇跳跃的燃眉之急。

    说来简单,敌人进入我枪的间距,我即用滑把将枪杆缩回,长枪变短枪,敌人又堵在了枪头上。我或用单杀手再杀,无不取胜。

    这是长枪变短降短兵的方法,所以名为长兵短用法,戚公得法于俞公大猷,是俞大猷在偏头关所学杨家枪法之一。

    俞大猷都督另传戚公短兵长用法,是短兵降长兵之诀,也是为了解决倭寇的燃眉之急。

    戚继光家世袭将军,他跟倭寇的第一仗是在山东打的,大破倭寇,因此被调到浙江防倭。

    结果到浙江就遇到了大败的龙山之战,浙兵居然先弃他而去。戚继光用弓箭射杀倭酋,逆转了局势,然而此时浙兵竟然不愿追击。

    原来此前在山东打的仗,用的山东兵武艺娴熟,纪律严整。而江浙两省之兵徒有虚名,能用者不过二三,大部分人望倭即走。

    浙江抗倭,全靠民兵乡勇,他们保卫家乡亲人,也十分勇敢,但也是输多胜少。

    其中原因之一,是兵器太短。不是兵器造得短,而是使法有问题。当时民间习武者,总是双手握在兵器杆子中间。

    这种属于双头棍用法,利于近身格斗,但不利于中远距离。双头棍使法两手握在中间,以器作盾遮身,但前提是你已经和敌人非常近了,否则反而浑身是空。

    因为到了中远距离,再用这个握法的话,两端的棍子都过短,而且都是单手操作,不好革挡。

    但愚民往往不知,用这个方法上阵,中远距离倭寇长刀劈来、长枪刺来,棍子很难革开。而又说以器作盾藏身,兵器身体是木头杆子,岂是真的盾牌?往往一刀当胸劈下,杆子两断,人也被劈死了。

    于是戚公又按俞都督传授的棍法,来改正这些错误的观念。俞大猷棍法的握法,是两手握在兵器的尾端,尽量延伸手上的兵器,就可以更容易革开敌人的兵器,这就是短兵长用之法。

    但就算有这个方法,短兵如镗叉在面对长枪时,依然存在长度上的劣势。但俞大猷棍法里,有一招妙术叫做流水打,就是我第一下磕开对方枪后,不进步杀他,而是又一下磕在对方枪上。

    一边连续磕打,一边连续进步,对方抽退不去,也无法变化,这又是短兵长用的一个妙法。

    吴荃银饱读各家书籍,对《纪效新书》里介绍的这些例子也有所了解。就算自己不会,也曾经看吴府里精锐的武师使用过。

    这两个方法,看似只是格斗法,其实也内通兵法。如鸟铳能射五十步,但到了五十步时铳力已尽,容易被风吹跑,况且五十步外敌人看起来更小,命中概率本来就低。

    若是在五十步放铳,往往都会打空。而火器装填又久,没等到你再装一次药,敌人早就冲过来了。

    那就要等到敌人到了二十五步时再射击,方能使敌人无从躲闪,而我铳力正强。

    郑剑书却对他说:"书上的例子只是一两个,无法概括长兵短用和短兵长用的最精要处,我尚有例子。"

    "假如我使长枪,与敌人交锋。我两手略伸出,枪杆轻探他动向。他一动,我后手立刻回抽再扎,无不中者,这就是短兵长用。"

    长枪里的抽枪虽猛,但需要后手留下后抽的空间才可以。郑剑书这个方法,先延长自己的手臂,一是为了给抽枪留下空间,留的越多,回拉威力越大。另一点则是能迷惑对手,延长手臂,让自己和对方的距离增加了一点点,虽然不过几寸,但也能对胜负有很大影响。

    "或者我不延伸手臂,而是将手臂缩回,此时枪退身进。看起来我的枪没有动,但其实我的身体和对方距离拉近了,再出手时就能多扎出一点距离,这是长兵短用法。"

    有格斗经验的人,总是会对距离有个大概的判断,什么距离能扎中对方,什么距离自己能正好退开躲避对方的攻击。

    郑剑书这个暗中进身的方法,敌人若无察觉,会以为自己还在能退开的距离上,结果一退就中枪了。

    吴荃银连连称奇,说道:"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如此诡诈,简直可比孙吴兵法。"

    郑剑书说的这两个方法,实战时可以互相变化,如同车轮旋转,变化莫测,他答:"这些与孙子所言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属于兵家之学。戚继光说长兵短用和短兵长用,乃千古奇秘,确实如此。"

    《孙子兵法》一书里,并没有提到太多实际练兵布阵的方法,但绝非高谈阔论,其中道理之深是难以言表的。孙子在首篇就已经阐明,"兵者,诡道也。"又言,"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吴荃银说:"多年前后花园后面楼里,曾住过许多稀世高手。其中有一个是倭人,他说他们国家的人到新罗射虎,一定要等到能看清老虎眼白的距离,才发箭射要害。他们将此称为兵法之学,想必也是兵家之遗,是长兵短用之法。但他们认为这是只是有勇气的表现,却不知道举一反三,揭露出内在玄机。"

    "兵法本不欺人,《孙》《吴》也不欺人,毫无一字隐瞒。只是庸人自扰,如今兵家之学已断,能领悟到其中奥妙的人已经非常少了。"

    郑剑书这是在奉承吴荃银,吴荃银本身博闻多识,才高八斗,又修仙避世,必然自视清高,看不起一般人。郑剑书说能领悟到兵法妙处的人已经少了,但此刻领悟到妙处的,不就有他吴荃银了吗?

    果然,吴荃银对郑剑书拱手鞠躬,问道:"你所言极是,敢问尊姓大名。"

    "在下郑剑书。"

    "好,剑书老弟,请来我府上一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