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我的猫竟然是上官婉儿 » 第二十六章 这怎么比?

第二十六章 这怎么比?

    对!

    没错!

    就是这种表情!

    上官婉儿看到李化极那藏在眼底的不屑,心中大喜。

    她的手段在旁人看来极其的拙劣,甚至让所有人都摸不着头脑。

    一个十五六岁的稚童去跟国子监祭酒讨教诗词?

    任谁都知道结果如何。

    所以,谁都会上当,李化极自然也不例外。

    他虽然是只老狐狸,看出了自己的目的,但终归是算漏了李正。

    这家伙可不仅仅只会写话本。

    当初她变成猫,稀里糊涂跑到李正小院里时,便偶然发现了他藏在屋内的诗词。

    便是从那天开始,上官婉儿才真正知晓,这世上真有生而知之者。

    “李祭酒,远来是客,此次讨教便以国子监的规矩来,以字为题即兴作诗,如何?”上官婉儿道。

    李化极不以为然,“何人出题?”

    上官婉儿笑道,“为了公平公正,自然是由旁人出题,杨司直,莫要看戏了。”

    被上官婉儿这么一嗓子叫出来,杨炯也是无奈一笑。

    事情演变到如今这个地步,他已经完全看不懂了。

    李化极之所以能成为祭酒,除了李唐宗室这个身份外,还有不俗的才学。

    上官体诗风虽是上官仪创立,但将其达到巅峰的,却是李化极。

    昔年,宫廷诗宴,他可是被陛下钦点的首创。

    十多年过去了,只怕此道以致化境。

    李正若是在意境上无法取胜,单凭诗词的辞藻与韵律,想要胜李化极比登天还难。

    “见过上官学士,李祭酒。”杨炯上前,叉手行礼。

    上官婉儿回礼后笑道,“杨司直出题,李祭酒可还满意?”

    李化极颔首,“既如此,那就有劳杨司直了。”

    杨炯含笑,“李祭酒言重了,今日之事恐怕我也难以劝说二位,只希望这次讨教莫要真伤了双方和气。”

    李化极冷哼一声,不再言语。

    上官婉儿抿嘴笑道,“杨司直,出题吧。”

    得,看来已经伤了和气。

    杨炯摸了摸鼻子,转头看向李正。

    不错,一表人才,衣着虽然落魄了些,但眉宇间却看不到半点卑微。

    难怪能写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的好句。

    若是再过三五载,杨炯认为李正未必不能与李化极一较高下,可现在……

    “老子曾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杨某以为,读书人当以此为鉴,道阻且长,行稳致远,便取‘行’字为题,二位以为如何?”杨炯道。

    以行为题?

    这倒是颇为少见。

    行可以是走,游,也可以是路程,目的。

    众人思索片刻,一时间也想不出好句。

    倒是在场的几位先生眉目闪烁,显然胸中已有答案。

    李化极扫了眼上官婉儿,又瞥向眉头紧锁的李正,不禁轻叹一声,满脸写着果然如此,“既是讨教,便由你先吧。”

    李化极不屑占李正的便宜,他怕自己率先作出诗句后,李正自惭形秽,届时更为丢人。

    但他显然是没有料到,李正皱眉不是作不出,而是太多了,不知道该选哪一个,正纠结呢。

    “还是先生先请吧。”李正道。

    李化极怕李正自惭形秽,李正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李化极眉头一皱,不知怎的,他从李正的表情中看出了些许同情的味道,这让他极为不适。

    错觉?

    应该是多心了。

    “也罢,那便由我先来……”李化极陷入沉思,瞳孔失焦,左右踱步之间,思维开始急速跳跃,良久,他眺望东方,这才缓缓开口,“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细草偏乘回辇处,轻花微落……奉觞前。宸游对此欢无极,鸟硦声声入管弦。”

    话音落下,李化极嘴角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通篇无行,却又写出了圣上出游,天下太平之景象,相较于他以往的作品,此诗能列入前十。

    在国子监众人露出笑容,正准备道贺之时,李化极看向了杨炯。

    “如何,杨司直?”

    他知晓杨炯看不起上官体诗风,但往往就是这种人,却最为了解上官体。

    杨炯扫了眼李正,无奈道,“李祭酒这首诗情调自然欢畅,语言典丽而明快,造意铸词有实有虚,旨在祝颂,却显而不露,通篇无行,却写出了行之所及,皆是一片盛况的景象,此诗之精巧,文坛少有。”

    嚯~~

    众人哗然。

    杨炯这样的评价,可是一点不低啊!

    国子监众人的笑容更胜了!

    反观弘文馆,他们的脸色已经变得极其难看。

    这怎么比?

    就算现在借李正十个脑袋,也写不出一首能比得过李祭酒的诗啊。

    上官先生到底是怎么想的,怎么让李正去讨教李祭酒,这不是自找没趣吗?

    现在怎么办,灰溜溜的离开国子监?

    那他们往后岂不是更抬不起头来了?

    “杨司直谬赞了,此诗还需打磨,不过时间太过仓促,便只能如此了。”李化极自谦道。

    杨炯无奈,李化极这首诗浮华夸张的粉饰虽不多,但思想内容也实无可取,换言之,这就是一首精美的毫无意境的形式之作。

    他早就猜到会是这样,只是没想到李化极会作的这么精妙。

    “祭酒大人,该学生了吧?”

    就在李化极暗自得意之时,李正不咸不淡地问了一句。

    如此平淡的话语,让李化极和国子监众学生都分外诧异。

    这小子是没听刚才杨炯的评价吗?

    他都不慌的?

    看到这样的诗,你还有胆量创作?

    简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难怪会说出长安城无一名家敢立文这种话,真不知是无知还是无畏。

    “请。”李化极笑了,他倒要看看李正能作出怎样的诗来。

    李正挑了许久,在听了杨炯的评价后,他便果断选择了诗仙的大作,没办法,只有诗仙才能给他稳赢的底气。

    呼~~

    李正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