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秦之我是公子韩非 » 第二十九章:虚妄

第二十九章:虚妄

    其实赵嘉清楚,韩非所谓的强赵之策不过是夸夸其谈,根本就没有让赵国强大起来的办法。

    所谓的联合韩、魏抗秦之策,只不过是饮鸩止渴,依靠这个方法能抵御秦国一次、两次的进攻,可是能抵挡秦国一辈子吗?

    想要真正的挽救赵国,只能变法!

    就如同当年武灵王变法一样,变法后不过十二年的时间就消灭了中山国,并且还向北驱逐林胡等异族。

    在武灵王的带领下,赵国在数十年间一跃成为能够与秦国、齐国比肩的大族。

    不过也就这样了,赵国的变法并不全面,这也就造成了赵国先天不足。

    不过这也正常,世间哪有什么完美之法,各国的变法都有一定的缺陷。

    韩非在桑海城曾经研究过各国变法,赵国变法偏向军事,其余方面并不强。

    燕国变法偏向全面,但是却无全面的律法,治国全靠官员和君王的能力。

    如果君王和官员的能力都不出众,就会变得吏治混乱。

    然后就是楚国的变法,楚国的变法有些可惜,只能用人亡政熄来描述。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比较全面,能够相对集中的调动楚国的国力,可惜当时的楚王死的太早了。

    在楚王死后,吴起立即就被楚国的封君杀死。

    然后就是齐国变法,齐国变法同样不完善,很大程度依靠君王的能力,跟燕国变法并无实质差别。

    接下来就是第一个变法的国家魏国,魏国的李俚变法相对完善,同时也使魏国成为第一个称霸中原的国家。

    不过魏国地处中原,所以只要失败几次战争,就无力回天了。

    下面剩下的就是秦国与韩国,韩国变法先不说,说说最重要的秦国变法。

    秦国变法可以说是魏国变法的改良或者说是战争版。

    秦国变法的基础是魏国变法的法制制度,不过商鞅却又加入了许多自己的想法。

    商鞅把秦国的军功制度制定的很详细,普通底层的秦国人能够通过打仗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

    然后商鞅还把有利的一切都给垄断到国家手里面,反正只要能获利的东西都在秦国的律法里面。

    最重要的是秦国重农抑商,商人在秦国几乎没有地位,而且想在秦国当商人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当然了,秦国律法虽然完善,可是却只是针对普通秦国人,对于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来说并不管用。

    接下来就是韩国本身的变法了,韩国变法跟燕国、齐国可以说是大同小异。

    当时韩国变法的是申不害,这位是法家术派的代表人。

    申不害在韩国变法十几年,确实使韩国的国力大增,可惜申不害的术治实际上就是人治。

    当时申不害遇上的是韩昭候这位有为的君主,所以申不害就把国家的事情都交给国君韩昭候和自己全权处理。

    其实申不害的变法并不能说错,只能说目光不够长远。

    申不害变法的时候,韩国国小力弱,再加上地处中原这个四战之地,所以申不害就按照韩国的国情,想出了术治这个捷径。

    当时的韩国明君在位,然后又处于四战之地,根本没有那么多道时间和精力来制定完整的律法。

    因为一旦韩国变法,秦国、魏国、楚国都不会坐视不管,就连当时的齐国也不会坐视。

    因为魏国不会想让韩国这个崛起,而秦、齐、楚国也不想见到第二个纵横天下的魏国。

    于是申不害等人为了保住韩国,以及强大起来,直接使用人治,不拘一格的提拔人才,并且政令都是由韩昭候和申不害制定。

    在这种情况下,韩国当时的行政效率高的出奇,在加上申不害的能力,韩国不过十几年就拥有了抵抗大国侵略的实力。

    不过成也变法,败也变法,申不害当时的变法太过依赖君主和丞相的才能。

    所以在申不害死后,韩国就如同一颗流星般陨落。

    而后接任的韩国君王只能尽力保存韩国,根本不敢有任何的变化。

    其实韩国历代国君并不都是笨蛋,他们也曾经想过让韩国强大起来的办法。

    可是韩国的位置实在是不好,南面是强大的楚国,北面是赵国和魏国。

    就连西面也有秦国这个大敌,所以韩国完全找不到能够强大起来的道路。

    而且韩国想要在不占领其他国家领土的情况下强大起来,只能通过变法来实现。

    可是韩国一旦变法,秦国就一定会出兵,甚至就来楚国也会出兵,而赵魏两国有很大的几率直接不管韩国。

    没办法,谁叫韩国周围的国家都比韩国强呢。

    就比如战国前期的赵国,赵国能够变法成功,完全就是因为赵国地处北方,没有后顾之忧。

    再加上当时的赵国和秦国最大的敌人都是魏国,所以赵国变法的压力并不太大。

    如果韩非想要变法的话,只能速战速决,不能拖太久了。

    而且最好是在秦国没有空闲理会韩国的时候。

    因为如果韩国一旦变法,秦国和楚国一定不会坐视不理,就连魏国也会感觉到紧张。

    韩非看着赵嘉,说道:“太子只管帮我引荐赵王,韩非自己会跟赵国分辨。”

    赵嘉看着韩非,本来不想帮韩非的,不过突然想看看韩非的本事。

    如果韩非真有本事的话,那他或许就真的可以把韩非应为外援。

    如果韩非是夸夸其谈,那他首先就过不了赵国大臣和赵王那关。

    就比如刚才韩非写的那篇文章,里面全是一些大道理,根本就没有执行的方案。

    写出这样的文章并不难,只要一个有些学识,并且对七国形式有些了解的人都能写出这个。

    可是最难的是方案,就比如当年的长平之战,韩非说的跟秦国要么不打,要么就速战速决。

    可是怎么个不打法,又怎么个速战速决的方法呢?

    就好比赵嘉,赵嘉自己其实也知道赵国的一些弊端,可是他就是不知道应该怎么改变这些弊端。

    因为一旦变法,那赵国那些原本支持他的人利益就会受损,到时候不只是赵王不喜欢他了,就连身后的那些势力都会放弃他,甚至想要杀死他。

    所以赵嘉根本就不敢表露出任何不满来,只是在平常的时日里面表现一点爱惜子民和宽容的特质来。

    当然了,赵嘉要是当上赵王,倒是可以考虑一下改革国内的情况。

    赵嘉在跟韩非道别后,就直接回到了自己的府上。

    明天他在参加朝会的时候就可以把韩非的这篇文章拿出来,至于赵王堰召见不召见韩非就不是他能决定的了。

    其实战国时期对于国籍之事并不太看重,几乎都是自己选择想要效忠的国家。

    更有另外一个国家的公子王孙效忠其他国家的事情发生。

    所以对于韩非想到赵国要个一官半职,赵嘉并不意外。

    思考了一会,赵嘉就又准备去妃雪阁见见雪女了。

    不过想到最近赵王堰想要废自己的位置,赵嘉强行忍住了自己去妃雪阁的冲动。

    而在赵嘉送给韩非的那座府邸内,韩非微微叹了口气。

    绎心的心一直对韩非自己保留了余地,刚才韩非发现在与绎心谈话时,似乎有人在偷听。

    而能有这样能力和藏匿之法的也就只有绎心了。

    绎心对韩非并不放心,所以她习惯性的监听整个府邸内的情况。

    韩非打开自己拿到的赵国和秦国地图,仔细的观看了起来。

    这次秦国攻打赵国,不外乎就是两条路,一条就是强攻邯郸城,可是邯郸城城墙高深,而且滏口径还有赵国重兵把手,并不好攻打。

    就像长平之战后,秦国想要一举攻克邯郸,可是却遭到了赵国子民的全力抵抗。

    谁叫白起把那些投降的赵国降卒给全杀了,搞的赵国剩下的子民几乎家家戴孝,更别说邯郸城了。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居然还想敢打邯郸,结果就被五国联军给打败了。

    在其他国家的心里,秦国把战争打赢了,还想把赵国给灭了,那其他国家的情况可就好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