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初入职场 » 第五章封建

第五章封建

    “别问了,该你了。”罗峰冲着低头的纪晓夫喊道。

    “哦”,纪晓夫抬头看了罗峰一眼,又低下头说,“秦二世而亡,待子婴继位仅四十六天投降刘邦。后项羽杀子婴,秦于公元前206年彻底灭亡。”

    纪晓明无奈地看了看低头的纪晓夫,补充道,“先秦时期,出现陶佣或木佣殉葬。殉葬人数开始减少,由商朝盛行的活人殉葬到秦孝文王已经开始用陶器或雕刻作品代替活人,而秦始皇兵马俑更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为世界展示了当时的殉葬品和以人为本的思想萌芽,开始重视人的生命。接下来就是秦二世,阿房宫建设中,而秦始皇兵马俑的秦陵一直建设中,大量的土木工程让农民起义,也是第一次以农民为首的起义即陈胜吴广起义,起义最终成就了西楚霸王项羽。在楚汉争霸之战中,许多经典故事流传下来。而使成语之都邯郸,流传的典故更广以及更有时代感。象棋也因楚河汉界而流传。歇后语比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春秋战国时的典故也被流传下来如‘荆轲刺秦王’等,而且还有诗歌也传承如屈原时期的《离骚》、《楚辞》、《九章》、《九歌》、《天问》等,各国的诗歌题材有风雅颂,写作手法是赋比兴。商有五弦琴,而周有七弦琴,宫廷奏乐有编钟等。刘邦在项羽乌江自刎后逐渐统一全国,建国为汉,又称西汉开端,定都长安,区别于秦始皇的咸阳城。时间是公元前202年,刘邦回乡作了一首《大风歌》比较有名,而后‘吕后专权’,‘文景之治’,‘驱逐匈奴’,‘汉宣中兴’,等等。西汉最有名的题材是汉赋即乐府诗集,是既先秦文学宫廷风俗后,首先记录民间故事的典籍。‘文景之治’让农业在中国的地位提高,农民的地位也提高,出现农民这一阶层利益。较之于前秦时期农民力量的萌芽要强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后世王朝的思想统治开创了先河。较之西汉早期的黄老思想,提高了知识分子及仕途官员的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为朝堂人才选拔开创了新的篇章。打破了原有的世袭制和垄断性。活人殉葬只存在于表忠心和政治顾全大局的手段上。大量的汉代陶俑是人类对生命尊重的又一进步,而钩弋夫人的殉葬则是防止太后专权的一个手段,也是历史上第一个防止太后专权的案例。接下来,又个转折点,我不多说了。我说多了,让你们补充,你们也不好好补充。罗峰,该你了。”

    罗峰愣了一下,说,“晓夫同志,我也不知道他们说什么意思。你看我不过问。反正,他们是唱戏的。主角是不是你,已经不重要了。如果你是主角,那么后来什么事都瞒不住你。如果你不是主角,那么后来有什么事能瞒住你。反正,时间可以让你知道一切。你难过什么。你看我,我还在帮明说话。虽然他们不把话说开,但是他们不会害你。”

    纪晓夫抬头瞪了罗峰一眼说,“接你的历史故事,别管我。”说着,纪晓夫狠狠地掐了一下纪晓明的手,哼了一声。纪晓明拧了一下眉毛,没有说什么。

    罗峰咳了一声,说,“那我继续说了,西汉后期出现一个叫王莽的宰相,他原来像周公一样亲力亲为辅佐西汉的小皇帝,但是王氏太皇太后过世后,他废除孺子婴,致使西汉大权旁落。西汉外戚干政非常严重,王政君利用王莽时,觉得王莽人品很好,有大儒风范。但是王政君经过宫斗,遭同时期的皇妃算计献美人赵氏姐妹致使西汉出现主弱臣强局面,太后专权盛行。而汉朝的史书由列物传记变为编年体通史,为后世查阅资料更方便。比如司马迁《史记》的出现。下面,该明了。”

    “嗯,我想说的是王莽。这个故事史称‘王莽篡汉’。王莽以摄政王名义行使天子职责,当时孺子婴为帝。这也是第一个摄政王设立职位。而后他在公元9年废孺子婴帝位,改国号为‘新’,建立‘始建国’。王莽进行了托古改制,下令变法。王莽将全国土地改为‘王田’,奴隶改为‘私属’,土地分配和无差别有田种等,下诏推行五均六筦,以控制和垄断工商业,增加国家税收,并由国家经营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等五业,不许私人经营,恢复五等爵,经常改变官制和行政区划等。公元23年,王莽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他也是思想超前者,比‘太平天国’的‘人人都有田种,人人都有饭吃’早了一千多年。”

    “对”,纪晓夫看了看邹学明说,“你讲这么多,我就不和你说那么多了。我也不计较你们的隐瞒了。反正,时间会告诉我答案的。我接下来要讲的是汉光武帝刘秀,他开始了东汉的长河。新朝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刘秀联姻郭氏而统一全国,在公元25年,刘秀迁都洛阳。他的一个大臣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就是‘死谏’。相传刘秀偏心自己的亲戚,致使外戚势力强大。而洛阳令董宣以头撞柱为君臣博得好名声,让后世大臣开始了新的劝谏方式。刘秀设立台阁制、推行度田令加强中央集权,开创光武中兴。后历经数代帝王,巩固丝绸之路,开疆扩土,从土地所有归藩王到王与帝共享,税收制度创新等让平民的权利更多。东汉的外戚干政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历经幼帝,朝臣的势力日渐强大,出现袁绍、董卓、曹操等。也有农民起义如黄巾军等。东汉权臣先后‘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后刘备的‘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令东汉末代皇帝非常欣慰。其中汉献帝曾被董卓胁迫迁都长安,又被曹操迎回洛阳。而曹操一直以丞相自居,但是在戏剧演绎中曹操被称为奸相,也是一代枭雄。而曹操与其子及当时文人的文章被称为建安风骨。诗歌引领潮流,为后来的律诗及骈体文奠定基础。文能治国,武能安邦,说得就是曹操这种人。接下来,该谁了?”

    “知道是我还问。真是多此一举。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称帝,让汉献帝禅让于他。建国号为魏,又称曹魏,定都洛阳。曹魏禅代的成功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三国到赵宋王朝建立,历经七百多年,十余个朝代都以禅代方式完成了易代鼎革,汉魏故事成了帝制社会禅代的代名词。为后来晋朝代曹魏,隋朝代北周,北宋代后周等编了一个历史理由。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自此开启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哥,我不会放弃的。接下来,该你了。”

    纪晓明笑了笑说,“随便。我说的是三国结束。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公元266年2月8日,曹魏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曹魏灭亡。公元279年至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东吴灭亡,西晋统一全国。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水利工程,较之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公元前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的水利工程,蜀相诸葛亮兴耕农业、发展经济让蜀地成为‘天府之国’。东吴的水上设施改进,让江南逐渐成为‘鱼米之乡’。三国这段历史对后代影响很大,为后来明朝小说《三国演义》提供了题材。接下来就是西晋了,罗峰你说说末代。”

    “啊,你已经说司马炎创立西晋,我当然要说说你忘说的事情。魏晋时期,男性爱装扮自己,他们喜欢簪花,这对北宋影响比较大。也在唐朝状元及第有一定作用。魏晋流行黄老思想,画作也比较有成就。

    汉朝宫殿厅堂多有壁画,服饰器物都加彩绘、雕饰。汉代厚葬习俗,使得我们今天可以从陆续发现的壁画墓、画像石及画像砖墓中见到当时绘画的遗迹。汉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绘画艺术,汉武帝不仅设黄门之署,养一大群画工,还创置秘阁,搜罗法书名画,以供鉴赏。通过历史故事也能对汉代的的画工有所了解。‘画工毛延寿怒点王昭君’的故事说的是美女王昭君没钱打点宫廷画工毛延寿,又因其冷艳孤傲惹恼了毛延寿,于是毛延寿在给王昭君绘制呈献给皇帝过目的画像上,给王昭君点了一颗大黑痣,最终皇帝便把王昭君送往匈奴很亲去了。毛延寿、樊育、陈敞、刘白等都是后世知名的御用画工。相对于雕塑,绘画很难保存。

    我们通过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批帛画,可以一睹大汉绘画的风采。汉代兴厚葬之风,‘事死如事生’,所以墓室壁画大致能够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状况。

    后来,东汉末年蔡伦造纸,让画作更广传播。

    秦时流行的字体是小篆,汉代出现隶书,西汉时期由篆向隶过渡,隶书篆书并用,东汉熹平年间,书法家蔡邕等人用汉隶书写了诗、书、易等经典,其字体是隶书成熟期的典型。汉代隶书结体方正,具有充实、丰满和劲利之美。这些书法作品多存于刻石之上,在艺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汉代铜镜、宫灯等让青铜制品更加精密。汉代漆器在战国的基础上发展到了顶峰。两汉时期正值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过渡的时期,至两晋时,原始瓷已基本遭淘汰而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变。

    魏晋绘画形式以长卷为主,技巧技法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花鸟画、山水画依然是依附于人物画而存在,但已经为隋唐时期的独立成科奠定了基础。魏晋时期最有名还是壁画,有名的龙门石窟就有壁画。

    魏晋人物的性格有自己特色文化史上称之为魏晋风流或魏晋风度。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深远。”

    罗峰顿了一下,看了看大家探究的眼神继续说,“晋惠帝继位后朝廷渐乱,领有军权的诸王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晋朝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我说完了,下面该明了。这次我不用再补充了。”

    邹学明点了点头说,“不用。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于建康称帝,东晋建立,据有中国南方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陆续南迁,形成中国北方侨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公元383年,前秦出动举国之师,意图灭亡东晋。面对亡国之祸,东晋君臣一心,凭借淝水决战奠定胜局。东晋时期画作比较有名的是顾恺之的画作,出现竹林七贤等名人。接下来,该你了,阿夫。我只是说一下,你不要介意。”

    纪晓夫“嗯”了一声,说,“游戏继续,东晋时期由于前秦崩解,引发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然而,东晋后期又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作乱。后来,平民负担沉重,又发生孙恩、卢循之乱。谯纵亦据蜀地自立。接着刘裕崛起,平定诸乱,凭借军事力量夺得帝位,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汉代以前,政治主权完全掌握在华夏族手中,而他族则作为被统治者劝谏进而被同化。汉代以后,政治主权不全在华夏族,相对来说他族或以征服华夏族者也因华夏族而同化又保存自己特色的部分文化,边疆民族带来的草原游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当时天下大乱,士族文人大多数不以道义为重,儒学在流传中逐渐衰弱。旷达之士,目击衰乱之风,不甘心而选择隐避,则托词文风较为放逸,于是较之建安风骨遂开清谈之风。晋室之兴起,世乱将未已,向秀之徒,有些益尚玄风。玄学与印度东传之佛教交汇,中国文化逐渐由儒释道融合思想之状况。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佛经文化的进入让道教有了文化切磋。接下来是南北朝了。该你了,哥。”

    “嗯。”纪晓明点点头,“南北朝,出现财阀混战。他们代表着不同的势力。南北朝于公元420年到589年,而南朝即公元420年到公元589年和北朝公元439年或有一说386年到581年的统称,指中国由420年东晋灭亡、南朝宋建立到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形成的南北文化统治差异时期。

    南朝起源于东晋,从公元420年刘裕代晋起,有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四朝,均以建康即今江苏南京为都;北朝起源于十六国,首个国家北魏在公元439年统一北方,推行改革,国势强盛,但在六镇之乱后逐渐衰落,又在公元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

    后来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在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又在公元581年,隋代北周,北朝结束。589年,隋文帝发兵灭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后延续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南北朝时期,兰陵王被称为美男子,其中《兰陵王入阵曲》比较有名。而异域风情融入华夏,比如佛家经典传入,有名的石窟在魏晋南北朝比较流行。莫高窟的发现更是一个乱世的补充,说明佛教已经传入中国上百年,为后代的统治提供了条件。曾经佛教一度成为南北朝时期一个国家的国教,由此可见人们对文化的包容性很强。道教思想也收到佛家思想的影响,开始平民百姓的普及。

    南北朝是中国一个政治文化分裂的朝代,称为南朝和北朝。南朝依次为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依次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出身于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唐宗室,修《晋书》,奉南北朝共为正统。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

    北朝起源于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与中国南朝同时代并存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北魏、东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鲜卑族建立,北齐则由鲜卑化汉人所建。这为唐代李氏家族掌权埋下伏笔。

    建立北魏的鲜卑拓跋部最初生活在大兴安岭北段,后南迁到呼伦贝尔草原的呼伦池,开始由氏族部落向国家形态过渡。前秦于淝水之战崩溃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召集旧部重建代国。后同年四月又改称魏国,史称北魏,次年建都盛乐。

    公元471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让位给儿子孝文帝拓跋宏,自己做太上皇,仍掌握大权。公元476年,拓跋弘暴崩后也有说法认为被冯太后所害,冯太后再度临朝听政,开始进行‘太和改制’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事情政治措施的改革。

    拓跋宏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汉族文化中心洛阳,随后又作出几项进一步推进汉化的决定。但是经过‘六镇之乱’和‘河阴之变’后,北魏逐渐衰弱。尔朱荣之侄尔朱兆、从弟尔朱世隆拥长广王元晔为帝,攻下洛阳后杀元子攸,改立节闵帝元恭。同年军阀高欢起兵反对尔朱集团,高欢于信都拥元朗为帝,并在公元532年攻下洛阳后,改立孝武帝元修。元修则任宇文泰代之,并与高欢决裂,西逃投奔宇文泰。高欢再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即东魏孝静帝,迁都邺城。元修西奔后不久被宇文泰毒杀,宇文泰改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即西魏文帝,定都长安。至此,北魏分裂成由六镇怀朔地区鲜卑和汉族豪强集团所控制的东魏,以及由六镇武川地区鲜卑和汉族豪强集团所掌握的西魏。

    高洋继任后于公元550年废杀东魏帝,并屠杀东魏皇室,东魏亡。高洋建立北齐,改元天保,史称北齐文宣帝。在公元556年,宇文泰去世,他的侄子宇文护专政。宇文护于隔年即公元557年废西魏恭帝,国号周,立宇文泰子宇文觉为北周孝闵帝,西魏亡。

    高纬在位时,北齐国政混乱,还被陈朝攻下淮南,最终在公元577年亡于北周。宇文护先后杀死宇文觉和周明帝宇文毓,于公元560年改立宇文邕为帝,即周武帝。但武帝英年早逝。北周朝政大权落入外戚杨坚之手。

    南陈太建十三年即北周大定元年,于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即隋文帝,改国号大隋,年号‘开皇’,北周亡。隋开皇七年即陈祯明元年,于公元587年,隋文帝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隋开皇八年即陈祯明二年,于公元588年,隋文帝发动灭陈之战,以杨广、杨素为行军元帅,以贺若弼和韩擒虎等人发兵攻陈。隔年即公元589年隋军攻陷建康,南朝陈亡,中国再度统一,南北朝时代结束。

    虽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拥护,不过也扶持寒门以平衡政治势力,并且在南朝梁时萌芽出科举制度。

    南朝官员制度有了变化,由秦汉时期的宰相分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长官等,其中一些位高望重担任宰相,而那些实权不大,则往往仍由宗室诸王任尚书令和中书令。而且统治区域更细划分,比如州郡县等。这些都为后代君王统治提供参考文献。

    当然,造纸业的兴起,让书成册,更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接下来,该罗峰了。我已经承上启下了。你可以说一下隋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