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初入职场 » 第十一章规律

第十一章规律

    “是不是该我说北宋了,北宋是后周柴荣因病驾崩,其幼子柴宗训登基,即后周恭帝。显德七年也就是公元960年,禁军将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逼迫恭帝禅位,建立北宋,后周灭亡。

    那么北宋也就是公元960年到公元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它形成的一个典故是‘陈桥兵变’,话说显德七年也就是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也就是河南开封,改元建隆。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但也导致宋朝与辽国、西夏、金国的战争中失利。靖康是宋钦宗的第一个年号,也是北宋的最后一个年号。北宋使用靖康这个年号一共2年。赵桓受宋徽宗禅让登基,改元靖康。

    靖康元年十二月初二日也就是1127年1月16日,宋钦宗赵桓正式投降金国,成为金国俘虏。靖康二年二月初六日也就是1127年3月20日,金太宗下诏将宋钦宗废为庶人。这就是靖康耻简单来说靖康元年也就是公元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北宋被金国灭亡。

    北宋时期文学有以前提过的‘唐宋八大家’以及宋词比较有名。

    北宋的词人众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这些,苏轼即北宋词人,开创‘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代表作有苏轼的《水调歌头》等;柳永即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代表作有《雨霖铃》等;秦观即北宋婉约派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感伤词作形成了词史上影响巨大的抒情范式,代表作有《鹊桥仙》等;周邦彦即北宋词人,被后人称为‘词家之冠’、‘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他的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代表作有《苏幕遮》等;李清照即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人称‘词中皇后’、‘千古第一女词人’,她的作品具有音律声调的和谐美,并创造了‘易安体’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代表作有《声声慢》和《如梦令》等;晏殊和晏几道父子,两人都是北宋的著名词人,他们的作品风格典雅流丽,开创了北宋婉约词风,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纱》等和晏几道的《临江仙》等;欧阳修,虽然欧阳修更以散文著称,但他在早期也对宋词有所贡献,与晏殊一起被称为‘晏欧’,代表作有《蝶恋花》等;范仲淹虽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但他主要的成就在散文和诗歌方面,对于词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代表作有《渔家傲》等;等等许多有名的词人。

    北宋时期,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想不想了解一下?”罗峰好奇地询问纪晓夫和纪晓明。

    纪晓明点了点头,纪晓夫笑着说,“和你们机械设计有关,遇到感兴趣的点了。这么喜欢补充。我给你一个面子,听听。”

    “好勒,”罗峰笑着说,“我的阿夫同志听好了。

    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他使用胶泥为材料制作了单个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根据稿件挑选单字排列在字盘内进行涂墨印刷。这种方法相较于之前的雕版印刷更加灵活高效,因为每个字模都可以拆卸并重复使用。这一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书籍和知识的传播,被认为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除了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外,后来的王祯创制了木活字,公元15、16世纪之际则开始出现了铜活字。这些发展都基于毕昇最初的活字印刷原理,进一步丰富了印刷技术的多样性和应用范围。值得一提的是,《梦溪笔谈》这部由沈括所著的科技著作中详细记载了毕昇的活字印刷方法和技术细节,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这一伟大发明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北宋时期使用的主要文字是楷书、行书和草书。

    其中,北宋时期,楷书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官方字体。这个时期,楷书风格多样,笔划有粗有细,字体结构有松有紧,大小错落有致,形成了北宋独特的楷书风格。

    再者,北宋时期,行书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行书的特点是流畅自然,活泼生动,相比楷书更加随意,表现出了更多的个人风格和艺术性。

    其次,北宋时期,草书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草书的书写速度较快,字形简洁明了,变化丰富多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此外,北宋时期还有一些其他的文字形式,如篆书、隶书、章草等,但这些字体并没有成为主流。

    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赵佶发明了一种字体是瘦金体。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字体,是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一种书体,因其与晋楷唐楷等传统书体区别较大,个性极为强烈,故可称作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代表作有《楷书千字文》《秾芳诗》等。

    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因其笔画相对瘦硬,故笔法外露,可明显见到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

    其实瘦金体并不是宋徽宗赵佶首创的,他是由前人的灵感而来。

    唐朝的薛曜是瘦金体之祖,薛曜书学褚遂良,瘦硬有神,用笔细劲,结体疏朗,但较褚书险劲,更纤细,他对褚书不作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加以发挥,有所创造,亦成习气,为褚书末流。《夏日游石淙诗并序》是薛曜的代表作,石淙河摩崖题记之一。石淙河摩崖题记,唐久视元年三月十九日刻,为HEN省最大的摩崖碑刻,分为《夏日游石淙诗并序》和《秋日宴石淙序》两部分。二者的书者皆为薛曜,其书法瘦劲奇伟,被历代书家称为‘瘦金体之祖’。薛曜的书法后被宋徽宗所习,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书’体。

    瘦金书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此书体以形象论,本应为‘瘦筋体’。以‘金’易‘筋’,是对御书的尊重。

    宋徽宗的书法笔画瘦硬,初习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且独出己意,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书’体,影响颇大。宋代书法以韵趣见长,赵佶的瘦金书即体现出类同的时代审美趣味,所谓‘天骨遒美,逸趣霭然’;又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所谓‘如屈铁断金’。这种书体,在前人的书法作品中,未曾出现过。褚遂良的瘦笔,只是小部分相同,大部分则不一样。与唐朝薛曜的字相比,可以说是最接近的。也许赵佶是从薛曜的《石淙诗》变格而来的,但他的创造显然比薛曜成熟得多。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书体,赵佶已把它的艺术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书体,是需要极高的书法功力和涵养,以及神闲气定的心境来完成的。当然也不是别人易于仿造的。后代习其书者甚多,然得其骨髓者寥若晨星。金章宗曾仿徽宗瘦金书题写明昌内府中从宋廷抢劫而来的书画名迹,如传为赵佶所摹的《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笔势纤弱,形质俱差。

    宋徽宗流传下来的瘦金体作品很多。《楷书千字文》是赵佶二十三岁写给大臣童贯的,此时的瘦金书体已初具规模,而《草书千字文》作于宋徽宗40多岁,属于狂草,笔法洒脱,一气呵成,足可见其书法功力深厚。宋徽宗的瘦金书多为寸方小字,而《秾芳诗》为大字,用笔畅快淋漓,锋芒毕露,富有傲骨之气,如同断金割玉一般,别有一种韵味,堪称瘦金书的杰作。

    赵佶的‘瘦金书’,是书法史上的一项独创,正如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推崇的那样:‘笔法追劲,意度天成,非可以陈迹求也。’仅凭这一方面的成就,赵佶足可列于历史上书家之林。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汴梁杂事》中记载就是,‘徽宗定鼎碑,瘦金书。旧皇城内民家,因筑墙掘地取土,忽见碑石穹甚,其上双龙,龟趺昂首,甚精工,即瘦金碑也。’元柳贯《题宋徽宗扇面诗》就是,‘扇影已随鸾影去,轻纨留得瘦金书。’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小李将军画卷》就是,‘浦城周仪轩运同,家藏旧画,卷首有宣和瘦金书‘唐李昭道海天旭日图’九字一条,下有御押。’赵孟頫这样评价宋徽宗的瘦金体就是‘所谓瘦金体,天骨遒美,逸趣蔼然。’

    ‘瘦金书’正与其工笔花鸟画的用笔方法契合,细瘦如筋的长笔画,在首尾处加重提按顿挫,再取黄庭坚中宫紧结四面伸展的结构之法,颇有瘦劲奇崛之妙。这种瘦筋的字正适合题在他的工笔画上,与画笔相呼应。他作为兼有书法和绘画才能的艺术家,把书法与绘画做了很重要的融汇,开创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文人书画新局面,并影响后世而绵延于今。

    至于从隶书怎么发展到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的,我可以讲一下。

    字体发展顺序简单介绍一下,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其中,象形文字来源于原始社会,人们记录生活所创立的符号,比如捕鱼要记几条鱼,抓鸟又要记几只鸟等,比较贴近生活,更是部落或诸侯国或国家论功行赏的依据等等。

    而后来的甲骨文,这是最早的成熟文字形式,起源于中国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紧接着有金文。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起源于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接下来是大篆。包括金文、籀文、六国文字等,保留了古代象形文字的特点,略长,笔画圆匀。

    接着是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由丞相李斯负责简化大篆,形成统一的文字形式。

    然后是隶书。起源于秦朝,成熟于汉魏时代,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称、整齐均匀。

    再然后是楷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始于东汉,通行至今。

    还有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至于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还有许多字体是后人总结的。一般考试用‘楷书’,而‘瘦金体’由于发明人的靖康耻的亡国故事而一般认为是亡国体。目前,启功对‘瘦金体’研究颇多,有较多作品。

    当然,北宋时期对天文也有所研究。

    在天文仪器方面,计时仪器漏壶研制有重大突破。太平兴国四年,张思训创作水银动力浑仪;天圣八年,燕萧发明‘莲花漏’,使漏壶的时间计量精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以后沈括的浮漏,是我国古代刻漏技术在宋代达到高峰的标志,代表着当时精密计时的世界水平。圭表测影技术,在宋代也有显著的进步,沈括和苏颂对此提出的理论的方法,即是例证。沈括在熙宁七年所撰《浑仪议》、《浮漏仪》、《景表议》是关于天文仪器的三篇杰出论文,代表着当时该领域的先进水平。

    浑仪制造方面,宋代所制浑仪很多,从至道元年至元祐七年这几十年间,先后造了五架巨型浑仪,每架用铜均达二万斤左右,说明浑仪制造技术的提高和对天象观测的重视。最著名的创造是元祐三年由苏颂、韩公廉等人所造的水运仪象台。这是北宋出现的大型综合性天文仪器的代表作。

    经科技史家王振铎先生研究复原,这台天文仪器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正方形木结构建筑,台高三十六点五尺,宽二十一尺(约合高二十米,宽七米),分上中下三层,是利用水轮为原动力运转的天文钟,它将‘浑仪’、‘浑象’和计时装置浑为一体,在世界天文钟和钟表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关键性的机械装置表明它又是世界机械钟的祖先。苏颂所著《新仪象法要》记载了这仪器的制造方法,并附图样六十三种,是天文仪器制造技术的重要专著。

    在天文观测方面,宋代除常年坚持不懈的观测外,从太平兴国五年至崇宁五年一百二十多年间,进行过七次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并作了详细记录,积累了大量珍贵资料。对于新星、超新星、日食、月食、彗星、太阳黑子、流星等天文现象的观测,据两宋史籍中的有关记录统计,达一千二百十二次之多,取得重大的成就。至和元年对天关客星这颗超星的观测,治平三年对哈雷彗星的观测,并留下详细的记录,便是突出的两例,在世界天文史上写下重要的一页。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展,星图、星表绘制技术也有长足的进步。例如,沈括利用改进的新浑仪,连续三个月进行天体观察,每夜观察三次,‘凡为二百余图’,得出当时极星离天极‘三度有余’的结论,大大提高观测天体的精确度。宋代星图、星表很多,但完整保存下来的少。现存两幅著名的宋代星图是苏颂星图和淳祐天文图。

    苏颂星图载于苏颂所著《新仪象法要》一书中。附有星图五幅:紫微恒星图一幅,浑象中外官星图二幅,浑象冯极南极星图二幅,所记星数一千四百六十四颗。淳祐天文图也称苏州石刻天文图,该图刻星一千四百三十颗。据研究,这两幅星图是根据北宋元丰年间实际观测记录而绘制的。

    在历法方面,宋代改历之频,为历代所罕见。自太祖建隆四年,王处讷主持修《应天历》,至度宗咸淳六年陈鼎负责修《成天历》,共修订历法十七次。其中。北宋卫朴的《奉元历》、姚舜辅的《纪元历》,南宋杨忠辅的《统天历》,各有其优点和特色。尤以《统天历》所定回归年长度为三百六十五点二四二五。关于回归年长度不断变化,古大今小,还定出回归长度变化的公式,这是一个重要发现,在世界天文史上领先数百年。还有沈括道倡‘十二气历’,是一种纯阳历制度,既简便又科学,在历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革命性的创新。它虽未被采用,但在科技史上意义重大。它比其后英国气象局使用过的肖伯纳历要早八百多年。

    沈括对天文、地理、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考古等都颇有研究。所著《梦溪笔谈》一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其中论及文学与艺术的部分也不乏可取之见,还记录了北宋前期诗文革新运动的事迹。沈括的文集中对音乐的见解很独特。沈括虽为古文,却不甚推尊韩愈,所作《秀州崇德县建学记》甚至引韩愈之言而驳之。许多篇章文笔明快精当,语言形象简练,有较浓的文学意味。其作品还有《长兴集》《苍梧台记》《江州揽秀亭记》等。

    当然,这里也要说说南宋词人,因为南宋是北宋赵匡胤后代创立,那么北宋的文化对南宋的文化影响深远。比如宋词就是典型的两宋皆同。而李清照就是跨越这个时代的人,后期作品比较豪放,是女子豪杰,比如《渔家傲》和《武陵春》等。那么,姜夔即南宋词人雅词的典范,浙西派词人把他奉为宋词中的第一,比为词中之老将,代表作有《扬州慢》等;还有陆游和唐婉最有名的《钗头凤》两首故事,还有陆游的诗《示儿》等等。

    北宋对火药的应用在于烟花等,所以北宋也是浪漫的朝代。除了偶尔战败纳贡之外,北宋的文化经济还是领先水平。

    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

    宋朝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采用分化事权方式,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有人认为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咸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000年,GDP为265.5亿美元,占据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北宋时期,因推广占城稻,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也就是公元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也就是公元1124年的12600万。

    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东亚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在东南亚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和非洲。

    其他还有许多值得一提,不一一说了。接下来该谁了?”罗峰简单地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