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楚春秋 » 迟来的解释

迟来的解释

    1.生产力问题

    有个读者朋友质疑生产力是否支撑的起统一全国,明确回复:生产力不是问题。

    先来个常识,秦国统一山东六国的时候,秦人的铁农具普及率是不如山东六国的。有人会说,这不合常理啊!但确是如此。原因也很简单,老天爷给秦国赏饭吃,关中平原的肥沃不是现在的陕西可以比的。成都平原加关中平原的产粮,足以弥补秦国铁农具普及率低的略势。

    而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了简化历史(毕竟有四五千年要讲),将生产力进步、郡县制的实施作为统一的原因,而将这一阶段的生产力的进步概括为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这么概括没有问题,但问题是不止秦国怎么干。所以生产力不是秦国统一的主要原因,以军功授爵激发出来的秦军战力和几代秦王纵横捭阂才是秦国统一的关键。

    所以生产力不是楚国在春秋晚期统一中原的阻碍。假设一个家庭使用石农具、铜农具、木农具耕作,有三个劳动力,一年累死也就是刨个五六十亩地。假设全换了铁农具,最多也就多刨十亩。一亩按一百公斤的产量算,一年一户也就多一千公斤。大概也就多养活一两人。但如果多用轮耕、烧草木灰增肥的方法,让每亩多十公斤的产量,用铁农具多的一千公斤增量优势就不是那么大了。起码没有高出一个数量级。所以有足够的人口才是关键,一个有三个劳动力的家庭多供给一个脱产的士兵与两个这样的家庭多养活一个脱产的兵形成的效果是一样的,而春秋时不缺土地,尤其是对楚国来说,南阳盆地与淮泗沿岸作为产粮基本盘已经够用了。

    2.历史偶然与必然

    关于历史偶然与必然,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就行了

    在秦国拿下上党,占据东出的有利位置以后,统一是必然,但何时统一是个偶然。若长平之战以后,秦军直扑赵国,可能就提前十几年统一,若后期五国合纵给力,可能就要延后十几年统一了。

    所以统一的趋势是必然,由谁统一、何时统一是偶然。老秦人能奋六世余烈,楚蛮子就不能奋武文庄等王的余烈吗?楚蛮子追忆先辈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时候,可比老秦人追忆当弼马温的时候有情怀多了。

    3.统一的制度

    嬴政激进的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郡县制,然后嬴政挂了山东六国就宁有种乎了。项羽开历史倒车,也四年就没了。汉初实行封国与郡县并存,倒安稳了几十年。虽然汉武帝时用推恩令分化了大贵族,但贵族或者说世家并未退出历史舞台,直到宋朝经过五代十国打碎了一切,才把世家搞出历史舞台。所以郡县制在先秦时期不是特别合适,信息传递的延迟,快速机动兵力的不足,让一地军政长官很容易就成为土皇帝,而贵族门阀世家的首领往往就担任了这样的角色。所以大贵族与郡县制并存的制度才是先秦最好的选择(老秦人的职业官吏再多,也hold不住六国遗留贵族)。

    而这时期的楚国县公制度还未脱缰,贵族还不敢像后世那样射王尸,所以有足够的挪腾空间让平民、士人和外国流浪贵族出身的职业官吏成为楚国的一股新兴政治势力。依靠贵族与县公相平衡,实现王权的集中。

    4.统一的思想

    有读者朋友可能会说,这时候有统一的思想基础吗?

    明确回复:贵族没有,底层百姓可能有。

    春秋末期,是井田制瓦解的时期,起源也很简单,人口暴增让土地不够用了,所以要废井田,开阡陌。此时若能笼络人心,赵魏韩可以分晋,田氏可以代姜齐,是因为国人小贵族对国君的忠诚没有用利益固定下来,所以若能广施仁政、汇聚民心,统一不是问题,至少在是自耕农的国人野人这里没有阻力,贵族另说(是杀是留看具体情况)。所以要塑造楚昭王熊壬的仁爱形象(历史上他也不怎么残暴)。

    5.统一的科技基础

    先说一个例子:移动互联网我国能弯道超车正是因为美国在pc时代发展的太好,因为美国有足够完善成熟的个人pc和公共设施,让美国在移动互联网到来之前独霸全球(为此我们不得不建墙),但这也阻止了移动互联网在美国的普及。而正是电脑普及率不高,才有我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超车。同样的原因,信用卡体系的成熟阻碍了美国的移动支付和美国版“花呗白条”的普及。

    这个例子形象的证明了科技的进步是“此起彼伏”,简单说就是先发优势往往会成为继续进步的阻碍。

    春秋时期的科技发展也是这样,晋齐宋鲁等中原国家在春秋初期中期冶铜技术的成熟阻止他们在春秋晚期的进步,导致春秋晚期知名的出土文物是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等南方国家的产物。

    所以在科技方面楚蛮子没有太落后的地方,楚国首创弩、墨水等,何况故事后期还有公输般(鲁班)这个bug级的存在。

    以上。若有不同意见可以在评论区提出,理性讨论,不许阴阳怪气人身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