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明签到的日子 » 第五十八章 乡试

第五十八章 乡试

    三百余份学子的期末报告,秦方足足批阅了七日。

    每一份之上,秦方都标注的满满的,让学生们一眼看到自身的错误,又能一眼看到正确的方向。

    批完全部的期末报告,逐一发给学子,让其更正。而后秦方选择放假。

    暑假一月......可尽情的玩耍。想回家的学子格物学府报销来回的路费,不想回家的学子,可再度在学府内研究。

    学府!永不关门。

    回家的学子,最多七日,即再度返回!

    每年的七月,被秦方定为格物学府的招生月、考核月。

    每年的八月,格物学府正式开学!

    格物学府的招生工作,再度开始,这一次是全国招生!

    距离北方近的,可报名北方格物学府;距离南方近的,可报名南方格物学府。

    一年半的光景,朱瞻基将北方格物学府办的蒸蒸日上。

    秦方曾去视察,发现北方格物学府的学子眼中,也有光了!鼓励一番。

    日月报上,格物学府报名一事登刊足足半个月!仅招收八周岁之下的学子。

    七月十六日,南北格物学府报名人数超过三万人,但按照秦方的要求,仅取两百人。

    本次的试题十分简单:月亮是什么?太阳是什么?

    格物学府的学子第一时间给出答案!心中油然的产生出优越感。

    三万份试卷,秦方亲自批判,最终录取两百名思维最活跃,最跳脱的学子。这种学子?才能最大程度的接受格物学府的新知识!

    招收完毕,日月报上登载本次试题的答案:

    “太阳是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永远的燃烧着,带给我们光和热;月亮是宇宙中尘埃汇聚而成,是地球的卫星,靠反射太阳的光芒散发光芒。”

    这种答案!大明九成九的民众不相信。

    招收完毕格物学府的学子,三年一次的乡试开始了!

    朱元璋曾言: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官。朱棣严格的遵守。

    秦方的铁路司郎中,神机营指挥使等职位,尽皆不设品级!倒也不算朱棣违背祖训。

    乡试又称“大比”,定在子、卯、午、酉年秋八月进行,故又称“秋闱”。

    参加乡试的人员有两种:一是在校学生,即国子监监生和府、州、县官学就读的生员。

    但生员必须是在按察司提学副使主持的科考中获得一、二等的“科举生员”。

    二即是院试!童生经院试考试,可获准参加乡试。乡试参试名额与中举名额大致为三十比一,即录取一名举人,参试者约为三十名。

    秦方院试案首!足以参加乡试。

    七月二十三日。

    秦方总算是忙完了全部的事情,跟秦枪一同拜访解缙,学习乡试应对之法。

    院试!秦枪的名次虽不如秦方,但也足以参加乡试。秦枪的成绩,本不应该低于秦方,但结果却是比秦方低。

    秦方知晓这其中的门道,回来后,臭骂秦枪一顿。秦枪仅仅是憨憨的笑着。

    “先生!”

    秦方亲自为解缙泡茶。

    解缙每日腾出一个时辰,给秦方讲解乡试的要点,难点。

    考官,考试时间这些解缙统统不讲,他讲的是内容以及答题小技巧。

    秦方、秦枪二人如饥似渴,如饮甘泉。

    解缙为二人讲解到八月七日,即闭口不言,剩下的两日,让秦方,秦枪自行体会。秦方、秦枪中举不成问题,但就是不知他们二人谁能得到解元!

    秦方、秦枪,这些年虽然忙碌,但并未将学业落下!

    “科举成式”规定,学校教官、罢闲官吏、倡优之家以及居父母丧者,不许参加乡试。但朱棣特批,准格物学府院长秦方参加乡试!

    乡试试场设在各省省城,即布政司衙门所在地,南北直隶的试场分别设在应天、顺天二府,考试之前,各布政司及二京府均聘请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四人。

    南北两京乡试的主考官规定用翰林官,各省则教官、耆儒兼用。

    主考官的职责是出题、审卷、决定录取名单、排定名次并上报礼部,同考官则负责协助出题、审卷。

    除主考、同考,还要组织一个乡试管理班子,这个班子由提调官一人、监试官二人、供给官一人、收掌试卷官二人、弥封官一人、誊录官一人、对读官四人、受卷官二人、巡绰搜检官四人组成,另有办事人员及号军若干。

    主考、同考官及有关人员应提前两天进入考场,实行“锁院”。锁院的目的,一是清除闲杂人员,二是安排好考生的号房并进行公布,三是出题及刻印试卷。

    考试分三场进行。

    第一场安排在八月九日,内容是《四书》义三道,每道答案规定在二百字以上;

    《五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如书写不及,可各省去一道。

    这一场主要是考考生对《四书》、《五经》以及各家注疏的基本掌握情况,类似于基础知识的考试,答案也是统一的。

    按“科举成式”规定,《四书》的标准答案用朱子集注,《易经》用程传和朱子本义,《尚书》用蔡氏传及古注疏,《诗经》用朱子集传,《春秋》用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礼记》用古注疏。

    永乐十二年时颁布《四书五经大全》后,方才成为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统编教材以及科举头场的标准答案。

    第二场在八月十二日,内容是“论”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任选一道。这一场主要检验考生是否具备做官的基本条件。

    第三场在八月十五日,考经、史、时、务、策五道,可视为考安邦定国的见解。

    为防止夹带舞弊,乡试考场气氛十分紧张。考生黎明入场,除自带笔、墨、砚及草卷、正卷纸各十二幅外,不得携带他物。

    有巡绰搜检官带人对考生逐个进行搜查,从头发、衣服直至鞋,如发现夹带,立即驱出考场,并取消考试资格。

    入场后,每位考生有一席舍,称:“号房”,由军人看守,然后由掌试卷官发卷。

    考生答卷,有几条规则:一,考卷一律用墨书写,谓“墨卷”。

    二,卷首先写考生姓名、年龄、籍贯及三代名讳,以及考生在校所习本经。

    三,文字中应回避本朝皇帝的御名、庙号,并不许自序门第。

    四,考试时禁止考生相互答问或请人代答,如答题未完而时已黄昏,供烛三支,烛尽后不管是否答完,均须离开考场。

    考生答卷(即墨卷)先交受卷官,然后由弥封官将姓名糊上,誊录官督人将墨卷誊录成朱卷并编上序号,经对读官校对后,墨卷交掌试卷官封存,朱卷送主考、同考官审评,最后由主考官决定名次。

    录取者的朱卷经与墨卷核对无误后,即张榜公布名单。榜上有名者即中式为举人,算是有了“功名”即任官的资格,并可参加第二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乡试第一名者则称为“解元”。

    这即是乡试的具体安排!